【與歷史對話】Part 4 ——子彈
——
兩顆子彈
高鐵挑戰
「南科」難題
——
2004年3月19日下午,我走進當時工作的雜誌社辦公室,隨口問記者小吳,要不要對第二天選舉結果的賭注加碼?
一旁的社長秘書提醒我,看看天花板上垂下來的電視螢幕。新聞正在播放,陳水扁和呂秀蓮的車隊,在台南掃街拜票時發生了槍擊事件,這就是「319槍擊案」。
事件發生後,當局邀請了國際刑事鑑識專家李昌鈺,進行刑事鑒定調查。李昌鈺博士確認了,在這起槍擊案件中,有「兩顆子彈」被發射。而「子彈」改變了原本的選情。
在2004年3月20日的總統選舉中,陳水扁/呂秀蓮得票數6,471,970,得票率50.11%;連戰/宋楚瑜得票數6,442,452,得票率49.89%。陳呂組合以0.22%的微小差距,約29,518票,險勝連宋配。
儘管請來了國際知名的刑事鑑識專家進行調查,也成立過「真相調查委員會」,也有政黨輪替國民黨執政8年可再啟調查,但20年過去,這起槍擊事件的真相仍未被完全揭露。各方人士至今仍存在不同的看法,而前副總統呂秀蓮也在二十年後的今天,再次要求重新調查此一案件。
或許,這起槍擊事件的「真相」,將永遠埋藏在一些人深藏不露的「記憶」深處。
「319槍擊案」的「兩顆子彈」逆轉選情,讓陳水扁再次「意外」贏得選戰。然而,連任之後的執政情況卻,再也無法如前四年般順利。台灣的政治氣氛充滿對抗,陳水扁的總統權力行使幾乎天天充滿爭議,並引發了質疑他貪腐的紅衫軍運動,以及一連串涉及家人法律案件。
法律案件最終由司法論斷,種種爭議也在每個人心裡留下了各自記憶。至於那些可以確定的事,我們就繼續看下去。
——高鐵挑戰——
在某些政治領域,陳水扁被對立的黨派視為「麻煩製造者」。但在經濟建設和實際做事方面,他應該算得上是一位「解決問題的人」。2000年,陳水扁當選總統,如何推動台灣高鐵的建設落實,成為他面臨的另一個重大挑戰。
台灣高鐵計劃最早於1987年提出,並在1999年確定採用BOT(建設-經營-移轉)模式進行。2000年2月,台灣高鐵與25家銀行組成的聯貸團簽署授信契約,授信額度高達新台幣3,233億元。同年3月高鐵正式動工。
高鐵的決策及BOT合約內容,都是在陳水扁上任之前完成的,而在他任內,台灣高鐵建設接連爆發了一系列嚴重問題,亟需解決。
例如,高鐵BOT民間投資者與前政府簽訂的建設規劃合約隱含財務漏洞,導致嚴重資金的資金斷鏈危機。此外,路線設計和技術整合等問題也接踵而至。當時引進了日本的新幹線技術以及來自歐洲的機電和土木工程系統,面臨如何整合這些來自不同國家的技術,以確保系統運行一致的挑戰。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有些由陳水扁親自上陣解決,有些則指派他信任的技術官員林陵三來解決。他指派林擔任扁政府交通部長,於2002年2月上任,直至2006年1月卸任。
●林陵三
林陵三曾擔任扁市府的,台北市交通局長期間推動了台北捷運的建設,為台北市的交通系統帶來了深遠變革。他不僅規劃了捷運路網,還強於工程管理,確保施工進度和品質,讓全台北捷運首條路線木柵線,於1996年3月28日如期通車,這標誌著台灣第一個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啟用,
而擔任交通部長後,林陵三成功解決了台灣高鐵建設中的多項關鍵挑戰,使得高鐵項目最終得以順利完成並取得高品質的評價。他在台灣高鐵建設過程中解決的幾項主要難題:
1、多國系統的整合
台灣高鐵因為政治力介入,引入了來自日本的新幹線技術和歐洲的機電及土木系統。然而,各國系統之間存在技術差異和標準不同的情況,這使得整合過程極具挑戰。
林陵三領導的團隊克服了這些技術上的隔閡,確保各個系統之間能夠協同運作。通過與日本和歐洲技術專家緊密合作,林陵三帶領團隊成功將這些不同來源的系統整合為一條有效運行的「混血高鐵」,讓台灣高鐵最終順利通車。
高鐵建設過程中,涉及大量的土木和機電工程。台灣高鐵的機電系統(包括列車控制、信號和通訊系統)由日本和歐洲提供,而土木結構則依賴本地及國際承包商合作。林陵三確保了土木和機電團隊之間的密切協調,避免了因技術和設計差異所帶來的問題,並有效解決了高鐵運行過程中的安全與穩定性問題。
2、高品質施工、風險控管
台灣高鐵路線橫跨多個地質不同的地區,尤其是在穿越地震帶時,面臨較大的施工挑戰。為此,林陵三特別要求工程過程中嚴格遵循地質安全標準,並與各工程承包商建立了完整的風險管理機制。他還引進了國際先進技術,例如使用減震和加固技術來保證高鐵隧道和橋梁的穩定性,從而減少了地質差異對高鐵工程的影響。
經過林陵三和團隊的努力,台灣高鐵於2007年正式通車。自此,高鐵成為台灣南北交通的主力工具,極大地縮短了南北之間的通勤時間,南北移動的時間縮短至約90分鐘,成功達成「一日生活圈」的交通目標。
在施工和品質管理上,台灣高鐵被評價為與日本新幹線相當,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現更為突出。這不僅顯示出台灣高鐵技術的成功整合,更顯示出林陵三對施工管理的嚴謹態度和高效的領導能力。
●財務危機
台灣高鐵是一項耗資巨大的工程,而政府與BOT民間財團興建規劃中,有著嚴重財務漏洞。正式動工不到一年很快就爆發資金斷鏈,甚至要跑銀行3點半。
陳水扁在2002年協調國內外多家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支持,包括日本瑞穗銀行、美國花旗銀行和台灣兆豐銀行等,通過聯貸方式形成穩定的資金鏈,成功吸引歐洲資金參與,緩解了資金壓力並降低了財務風險。
在台灣高鐵建設過程及初期營運時,都出現嚴重的資金和財務缺口,需要政府出面救助解決,引來外界質疑批評。但必須指出的是,當初BOT合約中財務規劃有嚴重問題,均在前朝簽訂的。陳水扁就任總統後,是在解決問題、處理危機。他並非當初政策的制定者,而是後期執行者。
陳水扁專注、有魄力地,解除高鐵建設中資金斷裂財務危機,指派專業技術官員林陵三、謝清志等解決,歐日高鐵系統整合、高標準減振工程、惡劣地形施工,並嚴格監督工程品質。確保高鐵建設按計劃推進。2000到2007年初的高鐵興建期間,陳水扁可查的資訊,總共參加20多次相關高鐵專案會議。
台灣高鐵原本預定於 2005年底通車,但由於工程進度和技術測試的延誤,晚了1年在 2007 年 1 月5日正式通車。但若不是扁政府,推動實施建設過程,可能不僅完工日期還要大幅延後,也不可能把這條世界上第一個「混血高鐵」,建成符合歐日雙標準的高品質。
●●●
經過陳水扁的親力解決難題,和林陵三全年無休在一線指揮協調督導各項工程,高鐵建設成功克服了財務、多項技術難題和管理挑戰,最終得以完工建成並穩定運行至今,且一直保持高品質的運行表現。
1. 準點率:台灣高鐵長期維持在99%以上,這一數據接近於日本新幹線的標準,顯示出其高效的運行管理和技術支持。準點率高,讓台灣高鐵在亞洲,乃至全球高鐵系統中享有很好的聲譽。
2. 年運送人數:運送人數持續增長,以2019年為例(疫情前的數據),運送乘客超過6,000萬人次。顯示出高鐵已成為,台灣南北交通的主力運輸工具,滿足了大量旅客的需求
3. 國際評價:台灣高鐵在服務、準點率及安全性方面評價極高。根據一些全球高鐵評估報告(如英國消費者雜誌Which?以及德國科隆大學等機構的評估),台灣高鐵常年位居前列,與日本新幹線和法國TGV等一同,被評為全球頂級的高鐵系統。
台灣高鐵被評為亞洲高鐵系統中,最具效率和可靠性的系統之一。特別是在乘客滿意度和整體運營績效方面,它與日本和歐洲主要高鐵系統相當,讓台灣在全球有高鐵國家中,可以引以為傲。
台灣高鐵作為連結南北的核心交通樞紐,不僅支撐了台灣的經濟發展,還展現出台灣在大型、高科技含量,基礎建設上的成就和管理能力。足以與國際科技進步國家,並駕齊驅。
——南科VS神山——
如今,讓台灣在全球經濟產業鏈中,引以為傲的「護國神山」半導體產業,與陳水扁有何相干?
後起的南科為什麼能躍升為,台灣三大科學園區的「一哥」?
台積電為何能成為,全球晶圓代工中的絕對「霸主」?
——
南科是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重要基地之一。2023年,南科總產值達到1.58兆元,超越竹科。且連續三年營業額突破一兆,穩居台灣三大科學園區之首。
然而,當初南科的發展過程並不順利。1995年5月行政院定案,1997年7月正式掛牌成立,歷經多年的籌備及基礎建設,直至2000年代初期仍面臨各種挑戰。而2000開始的高鐵建設,所引發通車後震動問題,更對於園區半導體製程穩定性構成嚴重威脅。讓台積電等晶圓代工公司,對是否在南科投資持觀望態度。
●承諾
2000年,陳水扁當選總統後,聘請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為總統府國策顧問。2000年底,張忠謀親口向陳水扁反應,高鐵振動問題不解決,會影響晶圓代工公司原本在南科的投資意願,甚至會導致撤廠。
陳水扁當下做出「一定會解決問題」的具體承諾,強調政府將採取積極高效率措施,來解決震動問題,並盡快完善配套基礎設施。一定會讓南科,為高科技產業提供穩定優良的投資環境。
在2001年5月18日,扁政府成立「南科高鐵減振專案小組」,並指派當時國科會副主委謝清志負責此案。立即著手研究摸索,這項這史無前例工程問題,並按步就班展開相關作業。
「減振專案」2001年啟動,全部工程措施在2006年完成,成功將震動控制在合理範圍內,大幅降低南科園區半導體生產製造風險。並讓台積電等晶圓產業,從原本猶疑甚至想退出,變成積極、加碼,在南科投資設廠,並一再擴大規模。
陳水扁及其「用對人」的專業團隊,不僅解決了高鐵振動問題,更在於加強基礎設施和提升投資環境,使南科具備吸引和穩定高科技產業投資積極誘因。讓南科從一個潛在風險大的投資區域,變成台灣高科技產業群的重要支柱,也為台積電的全球領先地位,提供了堅強穩固的基礎。
●扶持「神山」?
從2000年,台積電在南科0設廠,到現在已投資建設20個晶圓廠以上,佔南科總面積將近1/3。並成為台積電高階晶圓生產,5奈米和3奈米製程的最核心據點,全球高階晶圓市場的重要供應來源。根據2024年台積電的法說會資料,這些先進製程已占台積電總營收的46%。
記憶力驚人的陳水扁,已記不清他8年總統內,為了解決南科問題,及協助推動當時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到底與張忠謀見過幾次面。而2人在這期間,互動相當密切。
2006年11月18日—19日,受陳水扁誠懇邀委派,張忠謀代表台灣的領袖身份,出席當年度於越南河內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陳水扁親令堅持,讓張忠謀搭乘自己的總統專機,代表台灣出席這場國際會議,以示尊崇。而他在台灣,改乘福克50行政專機。
陳水扁的「明智之舉」,請張忠謀出席APEC,推動前瞻、有意義的國際活動參與。張忠謀在APEC會議中發表了關於「台灣模式」的見解,講述台灣在半導體製造和技術創新上的成功經驗,可為全球企業提供穩定IC半導體供應,凸顯台灣在全球高科技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
不僅以高科技半導體議題,提升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能見度,並為台灣半導體產業向全球「打廣告」,為整個產業茁壯發展鋪墊基礎。
在2000年底,陳水扁允諾張忠謀解決「南科難題」後,扁政府便開始作為,2001年5月推動高鐵減振工程,且著手完善南科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台積電開始在南科投資建設第一座12吋晶圓廠(Fab 14),並於2004年正式啟用,成為在南科布局的起點。自此,南科便成為台積電擴充產能及高階製程的主要基地。
2000年,台積電在全球晶圓代工市場份額,約在 20-25% 。2010年左右增長至約 35-40%,2015到2019年,達到50%以上。2023年則已超過60%,在先進製程(7奈米及以下),更占全球代工市場的 80%以上。
而台積電自2000年以來的大致年度營收(以新台幣計算)
●2000年:約1,500億元
●2005年:約2,500億元
●2010年:約4,000億元
●2015年:約8,000億元
●2020年:約13,000億元
●2023年:約21,617億元
「護國神山」這個名詞,2010年代之後出現並開始流行,是因為台積電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愈加顯著,2018年之後,已是高階晶圓代工的「霸主型」供應商。不僅先進製程技術上領先全球,並成了台灣經濟和產業的重要支柱。「護國神山」逐漸變成,代表台積電及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特殊稱號。
台灣半導體產業「護國神山」效應,始自與蔣經國時期,在1980年代開始播下的產業種子。至於是否與陳水扁2000年執政後對南科,及半導體產業的積極推動作為有關,值得回味和反思。
●謝清志
南科終於發展了起來,但有人卻「倒了大霉」。負責「南科高鐵減振專案小組」的謝清志,在整個專案還沒有結束時,就被指控涉及圖利罪,前後6年身陷入官司和牢獄之災。
2006年4月24日,台南地檢署展開大搜索,謝清志遭控涉嫌圖利廠商,遭收押近兩個月。
2006年12月25日 南檢以圖利罪起訴謝清志等10人,謝被求刑15年併科罰金3000萬元。
2008年7月31日,台南地方法院一審無罪,隨後檢方上訴。
2010年6月15日,台南高分院二審駁回上訴,隨後檢方再上訴。
2011年7月14日,最高法院發回更審。
2012年7月11日,台南高分院更一審無罪。檢方未再上訴而全案定讞。
童年家境清寒、勉力向學,成為美國頂尖太空科學家的謝清志,把陳水扁的請托,一直牢記在心。南科減振工程完工以後,謝清志一直都持續追蹤這個世界首創工法減振工程的成效。偵測數據一再肯定這項工程的品質,南科晶圓廠的生產,從未聽聞遭高鐵列車運行振動所影響。
南科委託成大教授組成專家監測團隊,歷經7年完成一份監測報告,證明振動值均在允許範圍內。當年曾經揚言高鐵振動問題不解決,就要撤廠的晶圓公司,後來完全沒撤廠。包括台積電,不少家公司還在繼續擴廠。
●抱屈
當年減振工程造價85億元,被質疑過貴引發圖利指控。至今完工已18年,工程經得起嚴格檢驗,「圖利」了南科所有高科技公司。如今,南科的產值已達台幣1.58兆(2023),約佔台灣全國GDP的3.83%。當初的投資,和現在的成效相比,簡直微不足道。
2024年4月19日,陳水扁在國史館出版的《陳水扁總統訪談錄》新書發表會上,為謝清志在南科減振案的受苦抱屈。
陳水扁特別說,大家稱台積電是「護國神山」,那麼謝清志就是「護台神山」、「護台積電的神山」。
…………
【與歷史對話】 Part 5——拆彈
——
人的命運總會遇到意外!
他解除了民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金融「未爆彈」
過程中卻也被嚴重「炸傷」?
20年後,又該怎麼看……
——
陳水扁總統任內最大的政務工程,就是實施了2次金融改革。他的決策攸關台灣金融業和整體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力長遠地延續至今。
在推動「一次金改」、「二次金改」時,都引發激烈的反彈和爭議,甚至給他帶來貪腐官司而被定罪入獄。
而陳水扁當時被「趕鴨子上架」,不得不推動金融改革,有其特殊時空背景。
●危機
在1990年代初,台灣推動金融自由化,16家民營銀行一窩蜂地成立起來,有限的市場導致過量金融機構之間惡性競爭。加上缺少完善監管機制,以及當時政治力可以任何干預銀行的放貸,地方政治派系操控基層信用合作社等,釀成整個銀行和地方金融機構系統性可能崩潰風險。
新成立的民營銀行,負責人把自家銀行當成私人金庫,毫無顧忌地「搬錢」。有政商關係的企業老闆,則可天文數字金額來超貸掏空銀行。幾億、十幾億算普通,幾百億的才算特別案例。
3大超貸掏空銀行案,力霸集團總裁王又曾,從集團投資的中華商銀,中興銀行董事長王玉雲從自家銀行,東帝士集團總裁陳由豪,從多家銀行,分別超貸掏空銀行,金額從上百億到600億新台幣不等。
而1995年,慶豐銀行因經營不善和高風險投資失敗,導致資金鏈斷裂,成為台灣首例倒閉的銀行。到1990代中後期,整個銀行體系的人謀不臧的壞賬,被掏空的金額超過上兆新台幣。從南到北,財務窟窿大到無法遮掩,政府不資金救助,隨時就會破產倒閉的,民營銀行和地方金融機構比比皆是。
●拆彈
可以說,2000年「意外」當選總統的陳水扁,一上任就面臨滿地的「金融地雷」,正在滴答作響的全台金融風暴「不定時炸彈」。他必須成為「拆彈手」,來解除這場逃不過的危機。
還好,這位律師總統,有個美國伊利諾大學經濟學博士,曾當過他台北市長任內財政局長的林全,陪著他一起來「拆彈」。2000總統大選時,林為陳水扁草擬「財經白皮書」,也是他核心的財經智囊。2002年12月2日—2006年1月25日,林擔任扁政府財政部長。從政策擬定到具體推動,參與扁的2次金改。
「一次金改」
1. 2001年6月:陳水扁推出「二五八金改」政策,目標是在兩年內將銀行業的不良放款率降至5%以下,並將資本適足率提高到至少8%。
2. 2001年7月下半年:開始修訂「金融六法」,完善金融業以前欠缺管理法規。鼓勵銀行整併減少家數;允許銀行、保險、證券業務,合併成金控公司,跨業整合綜效提升獲利,強化金融業體質和生存韌性。8月,接受在野黨建議,召開經發會國事會議。
3. 2002年:6月成立「行政院金融改革專案小組」;財政部成立一兆零五百億金融重建基金,實施清理不良資產的措施,要求銀行撥備並打消壞帳,加強風險控管。
4. 2004年7月:成立「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FSC)」,即金管會,來整合監管,提升市場透明度。
最終結果,銀行業的不良放款率,由2002年8.09%,到2003年底降至4.33%,至2005年進一步降至2.32%。銀行資本結構明顯改善,解除銀行破產倒閉危機。重建和穩定金融體系,累積市場信心。
「二次金改」
2000年本國銀行高達53家,到2004年僅減少到50家。於是推動「二次金改」,希望能確實有效縮減銀行的家數。(2023 年10 月底,台灣本土銀行縮減到39 家)
主要措施,將14家公股銀行整併為7家;鼓勵金融機構間的合併,建立更具規模和效率的金融控股公司。促進資源整合,提高銀行業經營獲利能力,以及與國際銀行間競爭力。
●評價
陳水扁的2次金改,當時得到正反2面的評價。外界批評「金改」未能充分開放,給外資參與台灣金融市場。限制了國際資本的引入,阻礙台灣金融業國際化。而「二次金改」中讓台灣本土金控坐大的「本土路線」,則被質疑「圖利」本土財團。
正面的看法則為,「第一次金改」中的「二五八金改」,在短期內顯著降低了不良放款率,強化了銀行的資本結構和體質。讓台灣銀行業擺脫1990年代中期以來,孱弱多病隨時爆發倒閉潮和金融危機的風險。
「二次金改」整合官民金融體系,提升金融業獲利能力,有成長強健空間及國際競爭力。讓台灣的金融市場更具穩定性,避免了2008年之後,在全球金融危機中受到嚴重衝擊。
而在20年後,從後續的客觀事實,來看陳水扁的2次金改成敗,會給人有著十分「荒謬和錯亂」感覺。
陳水扁推動金融改革,其實從來沒被看好過。「一次金改」剛啟動時,2002底他曾宣示,「寧願失去政權,也要進行的金融改革」。但一本權威商業雜誌,把他的宣示看得「一文不值」。
這本雜誌在報導中,引用(或虛擬)一位教授與學生對話,學生問:「日本金融改革走了十年,依然深陷泥沼,台灣金融改革會不會步上日本後塵?」
「哪需要十年?三個月都做不到!」教授回答。
報導中質疑嘲笑,陳水扁的「金改」一定是玩假的。他敢向從地方政治派系,魚肉基層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機構,真正宣戰嗎?他敢向政商關係良好權貴,對銀行的強取豪奪開刀嗎?他能修訂司法制度嚴懲、嚇阻掏空銀行的犯行?還有修法完善金融法規及監管制度嗎?
●成效
而陳水扁做到了。經過2次金改,那些掏空大戶不再逍遙於市,不受懲治,不是逃的逃,就是進了監牢。「金融六法」立法完成,也成立「金管會」。金融秩序有法源依據,重大銀行掏空案件幾乎禁絕。
2007年,這本雜誌因「二次金改」又再開炮,認為陳水扁推動整併,減少公民營銀行數量金改措施,「不專業,背離國際金融業潮流」。
報導引述學者意見,「全世界沒有人在管金控家數!」美國金控家數,由4百多家增至7百多家,很多規模小於台灣金控,但競爭力卻依然增加。
但這本雜誌和學者的論調,1年後就被徹底打臉。2008年金融風暴,美國氾濫的銀行和金融機構,為了競爭濫發高槓桿、高風險衍生商品,結果爆發大小金融業系統性崩塌,以及批量性的倒閉潮。美國政府不得不拿出7000千億美元,來解救金融市場。在這次金融風暴中,美國共有超過400家銀行倒閉或被接管,包括一些大型金融機構,如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和華盛頓互惠銀行Washington Mutual.。
陳水扁金改應對,台灣戰後最大一次銀行金融業危機,政府投入1兆多台幣成立金融重建基金,解除潛在金融風險,簡直高CP值。
關於「圖利」財團,「二次金改」推動銀行整併走「本土路線」,而非大舉開放外資國際化,對錯的論斷則很快有答案。
2000年前後,花旗銀行曾收購富邦銀行15%股份,試圖大舉進入台灣市場。然而,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花旗因不良資產問題而陷入困境,最終依賴美國政府救助才避免倒閉。此案例顯示,若花旗或其他外資銀行在「二次金改」中深度介入台灣市場,台灣金融體系可能會承受不可估量損失和風險。
美國國際AIG集團,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面臨財務困境,最終在2011年將其所持有的南山人壽股份,出售給以潤泰集團為首的本土企業聯盟,以償還美國政府的救助資金。2011年,荷蘭ING集團因應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也出售其在台灣的安泰人壽給富邦金控。
這些交易說明,「二次金改」壯大本土金融業,達成了當初金改強化國際競爭力的目的。最終,韌性生存力,反而贏過那些曾經不可一世的外資金融巨頭。
●好運與意外
簡直要感謝陳水扁的2次金改,不僅打消壞賬解除風險,健全了市場監管和金融秩序。而且,「圖利」、壯大本土銀行的金改整併政策,給台灣帶來了「好運」。讓台灣經濟承受的住,2008年以後,陸續爆發美歐金融風暴和危機,所帶來海嘯般的外部衝擊。
2000年初期,陳水扁推動金改的那幾年,台灣整個銀行業都風雨飄搖,整體獲利薄弱甚至虧損。查不到整體獲利數據。
2002年的一篇新聞報導,當時台灣的銀行業正處於前所未有的財務困境。當時的財政部次長張秀蓮公開承認,「銀行沒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壞帳問題」,強調當時高壞帳率對銀行業的嚴重壓力。
該年上半年,台灣所有本國銀行的總盈餘為負474億元,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整體銀行體系出現虧損。
而過去5年2019-2023,台灣銀行業年獲利已達4千億上下。去年2023年,更創歷史新高達5057億。
台灣銀行業在2019至2023年的每年總獲利統計:
●2019年:4,070億元
●2020年:3,708億元
●2021年:3,856億元
●2022年:4,147億元
●2023年:5,057億元
2007年那篇雜誌報道中寫道,「世界經濟論壇(WEF)的最新評比,台灣二○○六至二○○七年,「銀行健全度」排名嚴重下滑,從七十四名跌至第一百名」,以此來論證,陳水扁金融改革的完全失敗。
但17年後,透過微軟CoPilot AI查詢:
“The latest assessment by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WEF) regarding Taiwan’s ranking in ‘banking soundness’.”
得到的答案是:「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的最新評估,台灣的「銀行穩健性」排名相當高。台灣的銀行業因其穩定性和穩健性而受到認可,這反映出其金融機構和監管框架的強健性」。具體排名,大家可以去WEF完整去看個究竟。
●●●
一個人的命運有時充滿意外和諷刺,陳水扁就是如此。據說,原本家人請一位師傅給他取名為「陳水遍」,但後來去登記戶籍姓名時,戶政人員手殘寫成「扁」。
姓名學上,名字中有「扁」字,會影響塑造,謙虛、不喜鋒芒畢露的人格特質,但阿扁卻完全相反。可能是當初名字被寫錯的意外,所以造成他的人生中,總是遇到驚奇和意外。
阿扁一點不像,他那老實佃農父親、祥和寬容母親的個性,而猶如一把「政治扁鑽」,帶著引人注目的鋒芒踏入政壇。迅速耀眼地崛起,又遇上2次神奇好運,當選上台北市長和總統。
他聰明機智,又懂得看人且信任像林全這樣專家,從結果來論證,金改可能是他最大的政績之一,而且台灣金融史上,無人能和他比較。
在這之前最大的一場,銀行業危機,是1983年的「十信風暴」。那次政府要解決壞的銀行壞賬,是約500億新台北。而這場陳水扁推動「二五八金改」,所需處理的壞帳金額高達1.4兆元。
陳水扁當上總統的「好運」,也意外給台灣銀行金融業帶來一次「好運」。不過,可能是把「好運」都用光了,就會遇上「壞運」。他算是成功拆除台灣史上最大的金融業「不定時炸彈」,結果他最後卻被「炸傷了」。
卸任總統後,檢方指控他因「二次金改」,而涉嫌2起受賄重罪。元大金控併復華案,原本一審判他無罪,但後來又180度反轉,判他有罪定讞。國泰併世華案,則因他的健康因素暫停審理。
陳水扁一生都充滿了「意外」,這樣的結局,也不算什麼「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