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與拜登,誰才是「和平總統」?表面上看,拜登主張多邊合作,似乎更加符合「和平」的定義。然而,深入分析兩位總統的軍事政策,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格局與風格。
正式當選美國總統的川普,即將於明年一月就職。對亞太地區和台海局勢而言,會帶來什麼樣的衝擊和改變?
一、川普軍事策略:談判與威懾並行
川普(Donald Trump)在2017至2021年的首任總統任期內,以「不打仗」作為其外交政策的核心原則。他多次公開批評美國以往的「無止境戰爭」,並努力減少美軍在海外的軍事存在。
他宣布從敘利亞撤軍,並與塔利班達成協議,承諾逐步撤出阿富汗。儘管川普以強硬言辭著稱,但他的外交實際上更加重視威懾與談判的結合。
對伊朗和北韓的外交政策是典型案例。川普雖退出《伊朗核協議》(Joint Comprehensive Plan of Action, JCPOA),對伊朗實施經濟制裁,但避免直接衝突。同時,他在對北韓的處理中,從最初的「火與怒」威脅,到後來的歷史性「川金會」,顯示出他的務實與靈活性。
川普的軍事政策強調成本與結果的平衡,將更多資源集中於經濟制裁和外交談判。他的這種策略,讓盟友與對手同時感受到壓力,但卻有效地避免了大規模戰爭的爆發。
二、拜登軍事方針:聯盟合作與全球介入
相比之下,拜登(Joe Biden)在任期間(2021至2025),則更加積極參與國際軍事行動。他的軍事政策以聯盟合作為基礎,但也導致美國更深度捲入國際衝突。
俄烏持久戰爭是拜登軍事政策代表性案例。他在烏克蘭抗俄戰爭中扮演了「全球軍火庫」的角色,截至2024年11月,美國已向烏克蘭提供超過604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包括經濟與人道援助,援助金額超過1200億美元。拜登的支持,使美國成為烏克蘭抗擊俄羅斯的主要後盾。
在亞太地區,拜登政府的軍事動作明顯升級。他促成美、澳、英「AUKUS聯盟」(Australia-United Kingdom-United States Alliance),計劃協助澳洲建造核潛艇。強化印太地區的軍事部署,並在南海組織多次軍事演習,支持菲律賓與中國的南海島礁主權之爭。
還推動「四方安全對話」(Quad),深化美、日、印、澳在軍事上的合作。在東北亞,則強化美、日、韓同盟。這位80多歲的總統,從上中下多路編織了一個緊密,圍堵中國的軍事同盟網絡,感覺是要「玩真的」。
而拜登政府過去四年,在中東的進行多次軍事打擊行動。顯示出更高的輕啟戰爭傾向。與川普的避戰,形成鮮明對比。
三、川普與拜登:誰更「喜歡打仗」?
川普的政策基調是「避免戰爭」,他更傾向於通過威脅和談判實現目標,並減少美國的海外軍事承諾。他的「反戰」姿態為美國節省了大量軍事資源,也堅決反對拜登援助烏克蘭,卻不顧美國人生存痛苦,但川普這樣做,引發部分盟友對美國「退縮」的擔憂。
川普的軍事行動頂多為「精準打擊」,如2019年暗殺伊朗高官蘇萊曼尼(Qassem Soleimani),而避免讓美國付出高昂的,大規模戰爭流血代價。
相比之下,拜登在聯盟合作框架下頻繁使用軍事資源,特別是在烏克蘭和印太地區。他強化盟友關係的同時,也使美國更深度捲入國際軍事衝突,展現出更為積極以軍事行動,解決問題的外交思維。與拜登對照,川普只個是動口不動手,怕打仗流血死傷的「善人」。
四、川普回歸:台海戰爭風險降低?
川普的回歸,為台海局勢大概率帶來更多緩和。他在外交中更加傾向,用虛張聲勢但有效的放話、喊話,而非直接軍事對抗解決爭端。在川普首任期內,儘管美國對台灣的支持顯著提升(如簽署《台灣旅行法》(Taiwan Travel Act)和《台北法案》(Taipei Act,全名:Taiwan Allies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and Enhancement Initiative Act)),但他對於亞太地區的軍事行動,只是炫耀武力地相對克制。
川普重返白宮後,美國與中國的軍事緊張,可能有所減輕。台海局勢在短期內,應該不會發生劇烈變化,但台灣需要利用這一窗口期加強自身防禦能力。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會讓美國將更多資源轉向內政與經濟建設,而非耗費太多資源干預國際事務。就像對最近敘利亞的戰火紛飛,他覺得不關美國的事。
川普當選總統後,美國全球軍事戰略的重心可能會發生重大改變。他的政策基調是減少美軍的海外承諾,避免捲入新的戰爭,這將大幅降低台海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性。
隨著即將於明年1月正式上任,川普2.0政府的具體外交、軍事政策,操作模式仍需觀察。但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四年的台海戰爭風險,將會顯著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