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智大學積極將AI技術融入人文社會學院課程,幫助文組學生提升創造力與競爭優勢。學生們運用AI技術設計互動導覽手冊、AR導覽地圖,甚至還原《紅樓夢》中大觀園的360度環景影像,結合VR遊戲技術,展現跨領域整合能力。
因應AI時代來臨,元智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已將「數位人文應用」列為全院必修課程,鼓勵學生從人本思考出發,結合AI科技應用,強化文化創作與敘事能力。中國語文學系教師黃智明表示,AI普及意味著學生需培養更強的批判思維和邏輯思考能力,掌握基礎數據分析或程式設計技能的人文學生將更具未來競爭力。
黃智明認為,雖然編輯、翻譯等傳統文科工作面臨被取代風險,但同時也創造出AI倫理專家、數位人文學者等新興職位。「AI無法取代獨特的敘事能力、倫理思考及文化理解」,具備人文素養且能運用科技的學生將在未來市場中占據優勢。
在課程實踐方面,黃智明將AI融入多門課程:「台灣文化概論」課程應用AI建置文化資料庫與知識圖譜;「導覽解說實務」讓學生利用AI生成互動式導覽手冊與AR導覽地圖;「城市生活與文化敘事」則運用VR/AR技術進行城市記憶探勘與文學地景書寫。
然而,推動AI融入人文教育也面臨挑戰。黃智明坦言,文組教師可能缺乏技術背景,理工科教師則未必熟悉人文領域,導致跨領域課程開發困難。此外,文科數據資源有限或結構不完整,影響技術應用可行性。
黃智明強調,文組學生的創意與敘事能力是無法被取代的優勢。他建議學生深化對倫理、人本價值的思考,確保技術應用符合社會需求,同時學習靈活應用新工具、建立個人品牌,才能在AI時代找到獨特定位。
元智大學中文系碩士生張恩瑜分享了她的學習經驗。起初對AI應用感到擔憂,但隨著課程推進,她發現AI是強大的輔助工具,能將腦中想法「具象化」。她利用AI還原《紅樓夢》大觀園的360度環景影像,結合VR技術打造互動體驗,讓使用者如同「走進」大觀園與故事人物互動。
張恩瑜表示,學習AI課程讓她重新思考如何從人本出發,藉助現代科技將語言與文化從平面文字延伸到多元場域。她希望未來能創作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