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計劃對進口半導體和藥品加徵關稅,引發台灣製藥業者關注。業界人士表示,此舉對藥品製造產業影響有限,但若關稅政策擴及保健品領域,可能會嚴重削弱台灣在保健品代工市場的競爭優勢。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川普已表示晶片關稅將「很快開徵」,並正在評估藥品相關關稅。韓聯社則指出,川普稱藥品關稅將以「前所未見的程度」實施。
一位不願具名的國內資深製藥業者指出,美國進口藥品主要來源為印度和中國,台灣出口至美國的藥品僅占整體的10%,因此藥品關稅調整對台灣影響相對有限。然而,由於政策細節尚未明朗,仍需持續觀察。
該業者進一步解釋,台灣對保健品的進口關稅高達30%,若美國將關稅戰擴及保健品領域,並要求台灣調降進口關稅,將對國內保健品製造業帶來較大衝擊。
保健營養食品公會創會理事長陳威仁表示,川普調高關稅的主要原因是雙邊關稅差異過大。目前台灣已在討論是否在5年內將保健品進口關稅從30%調降至20%。他指出,保健品國際市場主要以錠劑和膠囊為主,台灣外銷則以一般劑型為主,具體影響仍在評估中。
陳威仁補充,疫情期間國際供應鏈受阻,許多先進國家的保健食品廠轉向台灣業者尋求代工合作。但從川普的政策方向來看,台灣保健品進口關稅「看起來不降也不行」。若關稅調降,加上國際供應鏈恢復正常,外國廠商可能將代工轉移至生產成本更低的國家,再銷回台灣,這將嚴重影響國內生產業者的生存空間。
雖然台灣相關產業規模不大,但可能面臨巨大衝擊,因此業界持續向政府爭取,希望能降低關稅調降幅度並延長調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