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買新不如買舊!台中「這5區」價差大 最高達150.2%

2024-09-23 16:51

好房網News記者嚴鈺雯/綜合報導

 

預售屋的價格往往反映著對未來房價的預估,容易成為區域房價的先行指標,近年隨著台灣經濟穩健發展、資金湧入房地產市場,使預售屋房價飆升,與中古屋價差逐漸擴大。

 

永慶房產集團根據實價登錄預售屋、中古屋交易資料,盤點近一年七都行政區預售屋與中古屋的平均單價價差幅度,前十名上榜的行政區中,就有一半位在台中市;其中,台中市中區預售屋比中古屋價格高逾1.5倍,位居七都之冠。

 

實價登錄顯示,台中市中區預售屋和中古屋的平均單價價差高達150.2%,差幅位居七都之冠。房市示意圖/永慶房產集團提供
實價登錄顯示,台中市中區預售屋和中古屋的平均單價價差高達150.2%,差幅位居七都之冠。房市示意圖/永慶房產集團提供

 

台中這5區價差大 中古屋比預售屋CP值更高

 

觀察前十名榜單中,台中市共有5行政區上榜,其中名列第一為中區,預售屋單價約51.8萬元,中古屋約22.1萬元,價差高達150.2%,等於購買預售屋需要比中古屋多付出1.5倍的價格;而位居第二、三名為西屯區及北區,雙方價差都有100%以上,意即中古屋不用預售屋的一半價;而西區和北屯區則也有超過七成以上的價差。

 

永慶房屋研展中心副理陳金萍指出,台中市近年有不少重劃區、捷運、科技園區等題材,吸引建商推案,快速推升預售屋房價,導致中古屋房價還未跟上預售屋的漲幅,因此讓不少行政區的這兩類型產品有較大的價差幅度。

 

其中,價差居冠的台中市中區,因區域發展較早、老屋占比高,中古屋房價基期較低。但在預售屋市場上,隨著近年來資金湧入房市,再加上捷運藍線建設等利多因素,帶動中區預售屋房價飆漲明顯,使兩者房價差幅巨大,位居七都之冠。

 

而西屯區、北區、西區及北屯區則是受惠於中部科學園區,還有熱門的重劃區水湳經貿園區、七期、14期等,加上捷運建設等話題,且位在台中市中心,使得預售屋多處高價位,不過中古屋同樣擁有成熟的機能,房價卻相當親民實惠,相較之下,中古屋CP值就相對較高。

 

「買新不如買舊」!房價親民更實惠

 

高雄也有兩區入榜,分別是鹽埕區及岡山區,皆有75%以上的價差。

 

陳金萍表示,高雄市建設議題多,也有不少產業挹注,帶動預售屋需求和房價;而鹽埕區受到亞灣區、駁二藝術特區、高雄流行音樂中心、捷運建設等發展帶來需求,不過區域內新建案不多,預售屋價格易受單一建案導致價格推升,與中古屋價差也因此拉大。

 

岡山區鄰近路竹與橋頭科學園區,加上捷運岡山路竹延伸線持續開發中,帶動預售房價快速上漲,因此也與中古屋房價拉開差距。

 

台南中西區機能成熟,購屋需求多,但素地卻少,因此新建案不多,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也使預售屋房價受到拉抬,擴大與中古屋的價差。而新營區則是受益於南科話題,帶動預售屋價格飆漲,拉開與中古屋的價差。

 

陳金萍補充,中古屋具有房價親民、坪數實在與可勘查屋況等優點,對小資、首購族能減輕不少負擔,而預售屋因建築成本較高、屋況全新、以及反映區域發展和未來房價的攀升機會,導致房價相對高昂。

 

陳金萍提醒,中古屋和預售屋各有優缺點,民眾購屋前因多方考量自身需求,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房屋,而非一味注重價差或CP值。

 

七都中古屋與預售屋價差幅度最多前十行政區。圖/資料來源:實價登錄資料;永慶房產集團彙整
七都中古屋與預售屋價差幅度最多前十行政區。圖/資料來源:實價登錄資料;永慶房產集團彙整

延伸閱讀→

3大「房價凹陷區」預售變了... 專家點名「這」:即將突破百萬大關

3字頭有賺卻繼續漲?房市有變動軌跡 專家:這地帶風險增

這種情況 導致價差高達162萬

京華城案陷程序瑕疵疑雲!游淑慧爆料市府建照核發早於容積核准

阿妹豪砸2億裝潢新房!傳13年男友Sam將成「豪宅女婿」 經紀人回應了

求婚一年後再傳喜訊 CP查理甜蜜婚禮曝光 深情告白妻子感動全場


現正直播
←回上一頁

也許您會感興趣


房市

中古社區「機械車位全壞光」房價照噴!管理員1舉動她狂讚:腦袋不破洞

好房網News記者呂詠柔/綜合報導  

2024-09-23 16:52

房市

便宜也別碰?「這款房」泡沫化ing 「這些情況」快逃為妙

好房網News記者戴鈺純/綜合報導  

2024-09-23 16:52

房市

房市交易走弱或仍強?他揭「這危機」:後續數據不樂觀

好房網News記者林和謙/台北報導  

2024-09-23 16:51

房市

限貸見災情?他列5劣勢點「這區」不神了...網嘆:還是漲爆

好房網News記者嚴鈺雯/綜合報導  

2024-09-23 16:51

房市

限貸錢荒「房市可能盛轉衰」?專家解析市區租屋或郊區買房利弊

好房網News記者林和謙/台北報導  

2024-09-23 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