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中國以農立國,一旦出現飢荒,就是動搖國本的禍源,看天吃飯的農業生產讓人忐忑,雨多雨少都不好,這也是歷代天子得祭天,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但是祭天只能求心安,插秧耕種靠灌溉,被公認世上年代最久遠,歷經數千年仍在續用的大型水利工程,就是位於四川省的「都江堰」。
都江堰的建造者,是戰國時期秦國的蜀郡太守李冰,他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家精神為本,帶著次子李二郎,和大批民工合力展開這項水利工程,奠定四川成為「天府之國」的基礎。
四川是一個水系豐富,江河縱横的地區。但是,盆地周圍是山,中央低窪,水流湍急的岷江,被當地居民視為「懸河」,岷江從陡坡一注入成都平原,水流速度驟然減緩,造成大量的泥沙沈積,河道因而阻塞,雨季來臨,泛濫成災勢不可免,如果雨量不足,則又出現旱象,這種非旱即澇的循環,人民苦不堪言。
戰國之前的古蜀國,物資充裕而神祕,著名的《三星堆文明》便在此地出土,被讚譽為『世界第九大奇蹟』。戰國中期的秦惠文王,將蜀地納入版圖,兒子秦昭襄王繼位,李冰擔任蜀郡太守,當時是西元前256年。
李冰父子對地形和水情作了整體勘察,發現岷江東岸有一座玉壘山,阻礙了江水東流,造成東旱西澇,農事無法進行。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打通玉壘山,使江水順暢的流向東邊,一方面可以減緩西邊河道的水流量,防止西部江水泛濫成災,同時也讓江水源源不斷的注入東部,數百萬畝的農田,不愁無水灌溉,旱澇現象自可迎刃而解。
不過,玉壘山是一座堅硬的石頭山,火藥還沒發明,要鑿穿山壁和岩石,工程十分艱困,李冰採用的策略,是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先將岩石用猛火加溫燒透,然後澆上冷水,使岩石自行爆裂鬆動,再進行人力開鑿,李冰的方法堪稱是鬼斧神工,讓世人嘖嘖稱
奇。歷經數年的努力,終於在玉壘山末端鑿出一個山口,由於形狀酷似瓶口,所以取名為「寶瓶口」。
為了控制江水的流量,讓水流順利的通過寶瓶口,於是設計了以「分魚嘴」將岷江分成內、外二江。長約八百公尺的「分魚嘴」位於江心,以竹籠裝入卵石壘砌而成,形如魚嘴而得名。江水在魚嘴處按比例分流,作為不同季節的灌溉疏洪,枯水期,將六成的水引入内江,四成的水排入外江,到了洪水期則反過來。這就是著名的「四六分水」。此外,李冰又建造「飛沙堰」,加強泥沙的過濾,具有瀉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功能。再搭配類似控制閘的「寶瓶口」,引水入渠,並且妥善的控制河水流量,再順著地形走勢,分成大小不一的渠道,形成大範圍的自流灌溉體系,孕育出成都平原的沃野千里,良田萬頃。
李冰父子考察成都平原的土壤地質,開創「鑿井汲滷」的煮鹽方法,更加促進四川的富裕繁榮。李冰因為積勞成疾,病逝在治理石亭江的工地。三國諸葛亮感念李冰功德,特別設置「堰官」維護都江堰;到了清雍正時期,都江堰灌溉農地的範圍,多達九個縣的田畝,對於四川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功不可沒。後人為了紀念李冰父子,南北朝時期建「崇德祠」,宋朝時,李冰父子被敕封為王,因此又稱為「二王廟」。
由於都江堰完善的設計與規畫,灌溉、航運的功效顯著,鞏固社稷之本。特別是在重視環保的今天看來,都江堰無壩引水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環境,充分利用天然資源為前提,協調人、地、水三者,具有天人相應的情懷。西元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驚天動地,歷經2300年的都江堰竟能完好無損,至今仍然發揮防洪、灌溉和航運的功用,李冰父子讓全世界都見證了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蹟。
收聽連結: https://is.gd/kq4PoD
EP.05連結 為了推動環境保護及展現生態多樣性,
2024-11-13 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