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八絕」之一的景泰藍具有”百工之首”美譽。
製作景泰藍先要用紫銅製胎、再用扁細的銅絲在銅胎上粘出圖案花紋,然後用色彩不同的琺瑯釉料鑲嵌填充在圖案中。這道工序完成後才是反覆燒結,磨光鍍金完成,所以也稱作掐絲琺瑯。
明景泰掐絲琺瑯番蓮紋盒-02。(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DATA)
掐絲琺瑯製品在10—12世紀的東羅馬帝國達到極盛。在元代,這種特殊的工藝是由阿拉伯工匠帶入中國的。至於阿拉伯工匠為什麼要跑到中國來,還要“歸功”於蒙古軍隊。
13世紀,蒙古鐵騎曾經橫掃歐亞大陸,從蒙古的草原一直打到了東歐地區。
大多數人對於蒙古騎兵的印象可能是野蠻、兇猛。的確,殘酷的本色在屠城的蒙古軍隊身上十分常見。但他們有一個很特殊的習慣:喜歡工匠。當他們攻下一座城池的時候,城裡的工匠一般不會被殺,而是被蒙古軍隊收編。工匠們或者隨軍服務,或者被派給哪個將領做僕人,或者被押回蒙古利用。之後,這些工匠有的要為他們製造軍用器械,有的在蒙古或帶到被征服地區去指導工藝品的製造。掐絲琺瑯工藝,正是由被俘虜的阿拉伯工匠帶入了中國。
這種發端於歐洲和西亞帝國的掐絲琺瑯工藝,由元代傳入我國後,其器型、紋飾、絲工、鎏金等逐漸融入了中國的文化元素。掐絲琺瑯器在元代稱為"大食窯"或"鬼國窯",形制有爐、瓶、盒、杯、盞等各類器型。
這項工藝於明代時發揚光大,尤其明朝景泰年間,即1450年至1456年,工匠發現一種深藍色的藍釉材料.是將琺瑯釉藥塗覆在金屬胎體上的工藝,這項工藝至此興盛起來達到創作高峰,因此又稱”景泰藍”。
明末鑒賞家將景泰藍與成化瓷器、宣德銅器、永樂漆器並舉,推崇為明代最重要的工藝成就之一。
北京是景泰藍技術的發源地,清宮景泰藍作為皇家國寶,一直備受世人尊崇,但它深藏皇宮六百年,一直不為人所知,只有極少數皇親國戚才有緣一見。
此件銅胎掐絲琺瑯番蓮紋盒,高:6.3cm,口徑:12.4cm,重:634.6g。這件小圓盒琺瑯釉層鮮亮、製作精細,掐絲線條嚴整、鍍金明晰,胎體厚重,是難得的景泰年間製作落款的作品。
這件扁圓形琺瑯小盒,底胎以銅質模鑄而成,取仰覆扣合的八瓣蓮花為造型。器身與蓋均以掐絲琺瑯為裝飾,器內與器底圈足鍍金,勻整光素,器內底部陰刻「大明景泰年製」單行楷書六字款。
此盒之蓋頂平坦,由內而外是以蓮心、蓮蓬與似向屏展之蓮瓣圖案,佈局規整,層次分明。合蓋與合身之蓮瓣尖端為外卷,如花苞之綻放,蓮瓣式稜框內各有一支番蓮花,襯以彎轉盤曲的枝葉。相鄰稜框內。花心與葉紋結組各自不同,配色亦無一重覆,若干葉片上尚以二至三色微加點染,呈現暈散斑駁的色彩效果。通體紋樣以細銅絲勾勒輪廓,線條勻細,銅絲鍍金多未殘損,光澤依舊。琺瑯填料以天藍色鋪地,紋樣之個別部位施以絳紅、淺黃、深青、墨綠、亮白等色,發色鮮明厚實,細密無沙眼,華美溫潤有如寶石鑲嵌。盒內現尚存念珠一串。
2010/12/2香港佳士得秋季拍賣會清雍正禦制掐絲琺瑯雙鶴香爐一對成交港幣1億2946萬元
(圖片來源:https://auction.artron.net/paimai-art98032983)
2010/12/2香港佳士得秋季拍賣會,清雍正禦制掐絲琺瑯雙鶴香爐一對,成交港幣1億2946萬元。
大鶴直立昂首,口銜桃枝;子鶴作步行狀,回首相望。
此器造型逼真雄偉,紋飾鑲嵌精細,以掐絲琺瑯和鏨胎琺瑯相結合的工藝,表現出雍正朝藝術品製作嚴謹、執著。當香爐點起,煙從鶴的口中緩緩飄出,縈縈繞繞,仿如身置仙境一般。傳世品中雙鶴香爐僅此一對,為孤品。
此器來源顯赫,為十九世紀英國富豪阿爾弗雷特·莫里森(AlfredMorrison)的放山居(FonthillHouse)之舊藏。傳他購自洛赫爵士,後由其後人莊·莫里森男爵家族收藏至今。十九世紀著名西班牙藝術家普拉西多·蘇洛阿加(PlacidoZuloaga1834-1910)為阿爾弗雷特·莫里森畫了一幅人像畫,此器其中一對鶴就出現在畫中的背景裡。
想了解更多,請點以下連結,【63-明景泰掐絲琺瑯番蓮紋盒】。
https://www.provoice.tw/podcast/episode?id=6107e277-d3dd-4207-9b3d-6346f21146d7
「燕京八絕」之一的景泰藍具有”百工之首”美譽。
製作景泰藍先要用紫銅製胎、再用扁細的銅絲在銅胎上粘出圖案花紋,然後用色彩不同的琺瑯釉料鑲嵌填充在圖案中。這道工序完成後才是反覆燒結,磨光鍍金完成,所以也稱作掐絲琺瑯。
明景泰 掐絲琺瑯番蓮紋盒-02。(圖片來源: 國立故宮博物院 OPEN DATA)
掐絲琺瑯製品在10—12世紀的東羅馬帝國達到極盛。在元代,這種特殊的工藝是由阿拉伯工匠帶入中國的。至於阿拉伯工匠為什麼要跑到中國來,還要“歸功”於蒙古軍隊。
13世紀,蒙古鐵騎曾經橫掃歐亞大陸,從蒙古的草原一直打到了東歐地區。
大多數人對於蒙古騎兵的印象可能是野蠻、兇猛。的確,殘酷的本色在屠城的蒙古軍隊身上十分常見。但他們有一個很特殊的習慣:喜歡工匠。當他們攻下一座城池的時候,城裡的工匠一般不會被殺,而是被蒙古軍隊收編。工匠們或者隨軍服務,或者被派給哪個將領做僕人,或者被押回蒙古利用。之後,這些工匠有的要為他們製造軍用器械,有的在蒙古或帶到被征服地區去指導工藝品的製造。掐絲琺瑯工藝,正是由被俘虜的阿拉伯工匠帶入了中國。
這種發端於歐洲和西亞帝國的掐絲琺瑯工藝,由元代傳入我國後,其器型、紋飾、絲工、鎏金等逐漸融入了中國的文化元素。掐絲琺瑯器在元代稱為"大食窯"或"鬼國窯",形制有爐、瓶、盒、杯、盞等各類器型。
這項工藝於明代時發揚光大,尤其明朝景泰年間,即1450年至1456年,工匠發現一種深藍色的藍釉材料.是將琺瑯釉藥塗覆在金屬胎體上的工藝,這項工藝至此興盛起來達到創作高峰,因此又稱”景泰藍”。
明末鑒賞家將景泰藍與成化瓷器、宣德銅器、永樂漆器並舉,推崇為明代最重要的工藝成就之一。
北京是景泰藍技術的發源地,清宮景泰藍作為皇家國寶,一直備受世人尊崇,但它深藏皇宮六百年,一直不為人所知,只有極少數皇親國戚才有緣一見。
此件銅胎掐絲琺瑯番蓮紋盒,高:6.3cm,口徑:12.4cm,重:634.6g。這件小圓盒琺瑯釉層鮮亮、製作精細,掐絲線條嚴整、鍍金明晰,胎體厚重,是難得的景泰年間製作落款的作品。
這件扁圓形琺瑯小盒,底胎以銅質模鑄而成,取仰覆扣合的八瓣蓮花為造型。器身與蓋均以掐絲琺瑯為裝飾,器內與器底圈足鍍金,勻整光素,器內底部陰刻「大明景泰年製」單行楷書六字款。
此盒之蓋頂平坦,由內而外是以蓮心、蓮蓬與似向屏展之蓮瓣圖案,佈局規整,層次分明。合蓋與合身之蓮瓣尖端為外卷,如花苞之綻放,蓮瓣式稜框內各有一支番蓮花,襯以彎轉盤曲的枝葉。相鄰稜框內。花心與葉紋結組各自不同,配色亦無一重覆,若干葉片上尚以二至三色微加點染,呈現暈散斑駁的色彩效果。通體紋樣以細銅絲勾勒輪廓,線條勻細,銅絲鍍金多未殘損,光澤依舊。琺瑯填料以天藍色鋪地,紋樣之個別部位施以絳紅、淺黃、深青、墨綠、亮白等色,發色鮮明厚實,細密無沙眼,華美溫潤有如寶石鑲嵌。盒內現尚存念珠一串。
2010/12/2香港佳士得秋季拍賣會 清雍正 禦制掐絲琺瑯雙鶴香爐一對 成交港幣 1億2946萬元
2010/12/2香港佳士得秋季拍賣會,清雍正 禦制掐絲琺瑯雙鶴香爐一對,成交港幣 1億2946萬元。
大鶴直立昂首,口銜桃枝;子鶴作步行狀,回首相望。
此器造型逼真雄偉,紋飾鑲嵌精細,以掐絲琺瑯和鏨胎琺瑯相結合的工藝,表現出雍正朝藝術品製作嚴謹、執著。當香爐點起,煙從鶴的口中緩緩飄出,縈縈繞繞,仿如身置仙境一般。傳世品中雙鶴香爐僅此一對,為孤品。
此器來源顯赫,為十九世紀英國富豪阿爾弗雷特·莫里森(Alfred Morrison)的放山居(Fonthill House)之舊藏。傳他購自洛赫爵士,後由其後人莊·莫里森男爵家族收藏至今。十九世紀著名西班牙藝術家普拉西多·蘇洛阿加(Placido Zuloaga 1834-1910)為阿爾弗雷特·莫里森畫了一幅人像畫,此器其中一對鶴就出現在畫中的背景裡。
想了解更多,請點以下連結,【63-明景泰 掐絲琺瑯番蓮紋盒】。
https://www.provoice.tw/podcast/episode?id=6107e277-d3dd-4207-9b3d-6346f21146d7
現正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