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韋安觀點》「失言部長」還是「被玩壞的話語」?

近來,經濟部長郭智輝被貼上「失言部長」的標籤,成了媒體與名嘴口中的熱門題材。從「快樂宴」到「匯率」、再到「四千億美元」,每次都掀起舉國討論。但如果仔細拆解,就會發現:很多時候不是官員真的失言,而是輿論場把原意切割、扭曲、放大,最後製造出「又說錯話」的幻覺。
一、從「快樂宴」到「匯率」:被裁切的語境
「快樂宴」最初是民代爆料,後來證實有誤並道歉,但媒體早已先鋪天蓋地炒作,等到真相浮現,卻悄然收場。
「匯率」爭議同樣如此,郭智輝只是在立院轉述業界期待,還特別強調「不能操縱匯率」。但標題卻被切成「部長要干預市場」,錯誤印象比澄清更快傳播。
二、「四千億美元」:去脈絡化的戲碼
在座談會中,一個假設性提問,被媒體塑造成「內幕爆料」。本來單純的情境,最後被演繹成爭議大戲。台灣媒體擅長「去脈絡化」,把完整語意拆掉,留下斷章取義的片段,讓輿論在誤會中彼此攻訐。
三、「免責文化」:誰來承擔責任?
台灣輿論場長期存在一種「免責文化」。名嘴與媒體追求聲量,卻鮮少願意檢驗自己。爆料錯了、標題誤導,最後都不了了之。當「點閱率」勝過「查證」,當「獵巫」取代「求真」,公共討論就淪為一場聲量比賽。
四、公共代價:只剩下「官話」
長此以往,官員開始自我防衛。他們不敢直言,寧可說模稜兩可的「官話」。因為越真誠,越可能被剪輯成攻擊素材。社會就這樣失去真誠辯論的空間,政策討論退化成表面文章。
五、媒體責任:自由不能等於無責
新聞自由是民主社會的基石,但「自由」若被濫用而不負責,就會變成操弄真相的工具。媒體應該是公共監督的角色,而不是獵巫遊戲的主持人。當媒體失去自律,社會最終會失去對新聞的信任。
六、名嘴文化:戲劇化取代專業化
台灣名嘴文化追求的是戲劇效果,卻忽略基本的專業與查證。他們往往憑一句話、一個傳聞,就能在螢光幕前掀起輿論風暴。這樣的「速食評論」,雖然收視高,但對公共知識與民主討論是一種侵蝕。
七、人民的選擇:追點閱還是追真相?
最終,輿論場的生態不只是媒體與名嘴塑造,也是民眾的選擇。當閱聽人習慣被情緒與戲劇化帶動,媒體自然會迎合這樣的市場邏輯。如果社會要回到理性討論,觀眾與讀者也必須要求更多真相,而不是更多戲碼。
真正需要追問的,不是「誰又失言」,而是——媒體什麼時候願意承擔責任?
沒有查證的自由,會帶來失真的民主;沒有問責的輿論,會犧牲社會的信任。
官員的話,可以被辯論;但媒體的戲,不能永遠不負責。
Copyright © 2022 好好聽文創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