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AI前沿解密》AI不會取代你 而是放大你

原文網址:AI前沿解密》AI不會取代你 而是放大你(朱玉昌)
在歷史長河中,科技往往是推動社會轉型的槓桿,此刻,AI已氣勢凌人地在重塑這個槓桿的長度和方向。能想像嗎?25年之後,人們黏著度極深的手機可能消失,人會和AI產生感情,也能任意穿梭到不同的城市空間,這不是腦洞大開,而是矽谷精神之父凱文.凱利(Kevin Kelly)新作《2049:未來10000天的可能》(2049:The Next 10000 Days)的順勢預言。書本在AI加速發展之時面世,以2049年為坐標,具體描繪了一個樂觀卻不失現實的未來藍圖。
凱利是美國《連線》(Wired)雜誌創辦人及終身未來主義者,他的著作《失控:機器、社會與經濟的新生物學》(Out of Control: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曾影響一代科技思想,如今,他再度從數十年的洞見出發,結合全球數據與實地觀察,展開面對科技巨變下,一系列關於未來AI與人類共生的討論。
統整凱利的構想核心,是十種已在當下孕育,將在2025至2050年間全面爆發的科技大潮。這些想法並非憑空捏造,而是當前趨勢的自然延伸,由運算能力與數據規模的指數增長推動,還可能為解決氣候變遷、不平等與醫療挑戰提供契機。
第一種「鏡像世界」,物理世界的一比一數位複製,透過擴增實境疊加資訊。智能眼鏡將取代手機,讓人走在街頭可以直接讀取建築歷史或朋友位置。第二種「外星智能」,不是模仿人類,這是用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處理人類無法企及的複雜度,譬如AlphaFold在蛋白質折疊上的突破,促使藥物模擬研發的飛躍。第三種「無所不在的AI助理」,取代手機,透過語音、眼神,甚至神經介面完成任務,現下透過智能裝置的AI對話只是雛形。
第四種「基因工程革命」,CRISPR與mRNA技術或將催生癌症與病毒的通用疫苗,把平均壽命延長至100歲。第五種「情感機器人」,被賦予疼痛感測器與同理心,能與人類安全協作,如工廠中機器人幫忙抬重物,提醒工人注意安全。第六種「清潔能源激增」,太陽能便宜到幾乎隨處可見,小型核反應爐更可以為AI數據中心供電。第七種「去中心化AI」,小型開源模型會讓新創也能與巨頭競爭,類似Hugging Face吸引的大量風險資本。
第八種「教育大改造」,AI教師全面個人化教學,傳統學校式微,學生將學會如何藉助AI學習。第九種「扁平化組織」,公司轉向專案制,一人公司與臨時團隊成為常態,AI負責管理協調。第十種則是凱利稱為「酷中國2049」的文化與科技轉向,中國已在遊戲、AR、電動車等領域居於世界領導位置。凱利於亞洲旅行時觀察到,在AI、無人機與新能源上的發展迅猛,中國可能因晶片限制而加快自主研發速度。
貫穿這十種勢頭的,是AI與人類共生關係的核心理念。凱利認為,AI不是取代者,而是副駕駛,AI將接手重複性任務,讓人類專注於判斷、創造與同理心。不久之後,醫生會用AI輔助診斷,藝術家攜手AI共創,工人與情感機器人合作。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曾陸續發布多篇研究,論證人類在AI協助下的決策與創意表現,常是優於單獨作業,特別是在需要綜合分析與創造性解決方案的任務中。在凱利的構想裡,人類像在時時提醒AI,幫它理解倫理和文化的細微差異,而AI也以指數級的速度擴大人類的能力。
不過,這分願景並非沒有缺失。去中心化AI雖可打破壟斷,卻可能削弱監管,增加網路威脅;情感機器人引發同意與操縱爭議;鏡像世界的無所不在監控,反讓隱私像細沙般流失。經濟上,若先進技術的存取過於權集中富裕群體,差距將被擴大。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就曾作過預測,到了2030年,全球將有多達8億個職位自動化,如果缺少再培訓與安全網絡,社會撕裂勢必加劇。此外,地緣政治上,「酷中國」崛起,極可能引發國際秩序制定標準與科技供應鏈的冷戰。
凱利的語言通俗易懂,書裡案例與旅途觀察說明未來的可感性,讓抽象的技術趨勢轉化為生活畫面。《2049》提醒我們,進步力量既能拓寬人類的潛能,就能加深社會的裂縫。祈願未來確如凱利描繪般精彩,但我們必須兼顧建築師與守門人「既要樂觀創造,也要謹慎引導」的雙重角色,當抵達2049年時,人類才能擁有一個可持續、包容且值得驕傲的世界。(作者為富瑜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鉅聞天下立場
Copyright © 2022 好好聽文創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