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韋安觀點》《明智大思維|戰與不戰:台灣的生存之道》

在複雜的國際局勢與兩岸關係中,必須換個角度思考,擺脫情緒與口號,回到理性與利益的判斷。
蔣介石當年是為光復大陸而戰;今天的台灣,則是為了不被統一而抗。問題在於,台灣的「反中」議題,是出於真心不共戴天的民族仇恨,還是內部政治勢力為執政與選舉所操弄的議題?這個答案,將決定我們未來的戰與和。
假如台灣成為下一個烏克蘭,我們能打多久?戰爭一旦不完了,又會是什麼樣子?輸了,除了面子和裡子,還剩多少?而中國若輸了,失去的是裡子,面子對他來說未必是最重的。中印邊境衝突就是例子,打打鬧鬧,沒有到致命階段。
如果真有軍援,各國的資源我們能如何有效使用?傭兵要從哪裡找?美軍命最值錢,他們真的會下來打嗎?烏克蘭有花錢請傭兵,美軍卻始終未直接投入地面作戰。那麼,誰來決定開打的時間?什麼時候打?
烏克蘭的幅員多大,台灣又有多大?會不會有地面作戰?我們的兵會用在哪些位置?戰爭要打多久、如何結束?怯戰一定丟人嗎?避戰是怯戰嗎?至少,不主動引戰,未必是懦弱,而是智慧。
我們應該倡議的是兩岸共好,而非非得統一。愛台灣,就不能害台灣。沒有贏的戰爭,不值得打。美中角力,台灣不必硬塞在中間;我們早已不是吳下阿蒙,是世界的台灣,不是美國的小弟。看看美國對加拿大、墨西哥這些鄰居,利益當前,情義何重?
最後,甚至可以祈禱對岸政局穩定,這樣才不會有「祭」台灣之舉。這才是台灣真正的明智大思維。
「台灣戰與不戰的二十項理性判斷」:
1. 歷史定位與戰略轉變
蔣介石時期的戰略核心在於光復大陸,屬於主動進取型國家戰略,當時台灣的國家資源、外交策略與軍事部署均以此為目標;而當前台灣的戰略焦點,則是避免被統一,轉向防衛性、維持現狀的政策。這意味著國家戰略重心的根本改變,也決定了資源分配與外交談判的方向。
建議:在國家戰略定位上,應明確承認此轉變,並調整軍事與外交資源配置,減少模糊與矛盾訊號。
2. 現實目標的清晰化
在現代國際政治中,防衛行動必須有明確、可衡量的目標。台灣的核心利益是生存、安全與自主,而非追求不可達成的領土或政治野心。任何超越現實能力的政治訴求,反而可能將國家推入危險境地。
建議:國防政策文件需明確界定可量化的防衛目標,並與國際支持結合,避免政策與資源分散。
3. 政治議題與民意真相
台灣的「反中」情緒中,有多少是真正出於安全威脅,又有多少是內部政黨用來動員選票的工具?過度的政治化將使國安策略短期化,缺乏長遠穩定性。
建議:建立跨黨派的國安議題溝通平台,制定不受政黨更替影響的長期安全政策。
4. 戰力持久性評估
如同烏克蘭案例,持久作戰能力取決於補給鏈、基礎設施韌性以及國際援助的穩定性。沒有這些前提,即便開戰也難以維持有效抵抗。
建議:制定「戰爭持久力評估報告」,定期更新戰備存量與民防資源數據。
5. 戰爭長期化風險
戰爭拖得越久,基礎設施破壞越嚴重,經濟衰退越深,民心流失越快。烏克蘭戰爭的長期化已導致人口大量外流,值得借鑒。
建議:在任何作戰計畫中,必須有「終戰時間表」與「政治解決途徑」的前置設計。
6. 戰敗後果評估
台灣若戰敗,損失的可能是整個政治制度與國家主權;而中國即使失敗,也可能透過外交宣傳減輕面子損害。中印邊境衝突顯示,大國可將有限戰敗成本控制在輿論範圍內。
建議:戰前應有「損失模擬」與「戰後談判」兩手準備,確保即便不利情況下也能保存核心利益。
7. 軍援資源規劃
軍援不是單純的物資到位,而是包含後勤管理、分配效率與適用性評估。援助若無計畫,可能形成堆積與浪費。
建議:建立「外援軍品即時追蹤與分配系統」,並在平時進行演練。
8. 外籍戰力來源
外籍傭兵與國際志願軍的引進,必須有法源依據、外交協調與指揮整合機制,否則可能成為管理與信任的負擔。
建議:修訂法律以規範外籍戰力的引進、培訓與報酬制度,並建立統一指揮體系。
9. 美軍介入現實
美軍直接投入地面作戰的可能性有限。烏克蘭獲得美國軍援與情報支援,但沒有直接參戰。台灣不能將美軍地面介入視為理所當然。
建議:戰略規劃必須假設「主要靠自力防衛」,盟軍介入屬於額外加分而非前提。
10. 作戰決策權
開戰的決定權涉及主權、外交與軍事三方,若不明確界定,很可能因外部壓力或內部誤判而陷入被動。
建議:建立戰爭決策的多層級審議與授權程序,明確不同情境下的指揮與授權鏈條。
11. 地理規模比較
烏克蘭有廣闊的戰略縱深與緩衝區,台灣地狹人稠、縱深不足,防禦壓力倍增。
建議:強化快速反應與機動防禦能力,並利用地形優勢構建多層防禦網。
12. 地面作戰可能性
島嶼防衛必然考慮灘頭戰與城鎮戰。城市高密度環境會成為防守方優勢,但也需要民防與軍方高度配合。
建議:加強城鎮化戰場訓練與基礎設施防禦改造。
13. 戰爭終局設計
沒有終局的戰爭必將消耗國力。
建議:在戰前設定多套可接受的終局方案,包括停火協議、國際調解與談判目標。
14. 避戰與怯戰之別
避戰是一種戰略選擇,可保存實力並爭取談判空間;怯戰則是放棄捍衛核心利益。
建議:透過國內外宣傳強化「戰略避戰」的正當性。
15. 兩岸共榮倡議
以經濟合作、文化交流替代單一政治統一,降低敵意。
建議:建立跨領域合作平台,逐步減少衝突誘因。
16. 愛台灣的正確方式
真正的愛台灣,是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而非將其置於高風險對抗之中。
建議:將「風險控管」納入國安核心價值與政策審查機制。
17. 勝算原則
沒有勝算的戰爭,是國家最大的不智。
建議:設置開戰前的「勝算門檻評估」,確保戰爭是最後且有把握的選項。
18. 美中角力定位
台灣應避免成為美中對抗的直接戰場,應利用多邊外交增加回旋空間。
建議:積極拓展與歐洲、東南亞等地的經濟與安全合作。
19. 國際利益現實
美國對加拿大、墨西哥的政策顯示,國家利益永遠優先於情誼。
建議:在安全合作上,應審慎評估盟友承諾的持續性與附帶條件。
20. 外部政局觀察
中國內部政局穩定有助於降低以台灣為代價的戰略操作風險。
建議:建立持續觀測對岸政局的情報分析機制,及早預判突發變化。
總結
台灣的安全與繁榮,取決於理性計算與戰略耐心,而非情緒化的對抗或盲目樂觀的期待。戰與不戰,都必須有清晰的目標、周密的準備與可行的終局設計。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在風雲變幻的國際舞台上持續穩健前行。
Copyright © 2022 好好聽文創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