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總統川普掀起的全球貿易戰中,台商駱和傑在埃及建立的成衣代工王國卻意外迎來轉機。這位自2005年便遠赴埃及投資的台灣企業家,在中央社專訪中透露,目前其工廠正面臨訂單爆滿的盛況,成為貿易風暴中的一片淨土。
駱和傑的成功故事始於2004年底埃及、美國和以色列簽署的「合格工業區」(QIZ)協議。這項允許符合條件的埃及產品免關稅進入美國市場的協議,吸引他在2005年毅然決然地前往埃及設廠。如今,他的Elite Merchandising Corp(EMC)已發展成為埃及最大的自動化成衣工廠,擁有約4500名員工。
在位於埃及第二大城亞力山卓西南部阿敏里亞的工廠接受採訪時,駱和傑自比為「蘇武牧羊」,將自己流放到這個古老文明國度。他特別邀請了從工廠創立初期就跟隨他的埃及副總阿里(Hany Ali)一同受訪,展現其重視本地人才的經營理念。阿里讚揚駱和傑是「一個大好人」,特別關心來自貧困地區的員工需求。
駱和傑坦言,當初選擇埃及設廠就是看準QIZ協議帶來的免關稅出口美國機會。目前工廠除了遵循協議要求使用10.5%的以色列布料外,近90%的物料和設備都來自亞洲。EMC主要為愛迪達等美國大型運動品牌代工,專注於高單價品牌商品的生產。
「對於代工廠來說,客戶要的不外乎就是『良率』和『效率』。」駱和傑分享他的成功秘訣。他每年新建一間廠房,不斷擴充自動化設備,為人機介面和互動尋找最佳平衡點。在他的工廠群中,有一間配備全牆寬主控畫面的「主控室」,由孟加拉籍技術研發總監帶領團隊,負責全廠區人員和設備的即時監控與數據分析。
回顧創業初期,駱和傑從孟加拉引進技術工人來指導埃及員工,曾面臨國籍派系衝突等問題。經過二十年的磨合,埃及員工已發展出純熟技術,目前廠區只保留約500名孟加拉籍關鍵技術人員。
駱和傑指出,台商在埃及投資的最大挑戰是融入當地文化和訓練員工的漫長過程。埃及法規規定勞工每年有14天無需理由的額外假日,加上當地人天性樂觀散漫,常在領薪後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