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醫院研究團隊透過分析台灣健保資料庫中9201名二尖瓣置換患者的數據,發現在選擇瓣膜類型時,病因考量比年齡因素更為關鍵。這項研究結果已於去年6月發表在「國際外科雜誌」上,挑戰了過去以65歲為界線選擇機械或生物瓣膜的臨床指引。
林口長庚麻醉部副部主任陳俊宇指出,研究結果顯示不同病因應有更適合的瓣膜選擇:感染性心內膜炎患者若曾出現中風,生物瓣膜可能是更安全的選擇;風濕性心臟病患者若超過60歲即可考慮使用生物瓣膜,避免終生服用抗凝血劑的風險;退化性二尖瓣逆流患者若在70歲以下,使用機械瓣膜的存活率較佳;而缺血性二尖瓣返流患者的預後較差,瓣膜類型對存活率影響不顯著。
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解釋,二尖瓣位於左心房與左心室之間,主要功能是防止血液逆流。當二尖瓣功能出現問題時,患者會出現呼吸困難、體能下降、下肢水腫等症狀,嚴重時可能導致心臟衰竭。治療方式包括二尖瓣修補或置換手術,通常優先考慮修補,若病況太嚴重才會進行置換。
陳紹緯進一步說明,機械瓣膜的優點是耐用性高、再手術機率低,但需終生服用抗凝血劑預防血栓,且生育年齡女性須注意藥物可能的致畸胎風險;生物瓣膜則不需終生服用抗凝血劑,但瓣膜退化較快。此研究結果為臨床醫師提供了更精確的瓣膜選擇依據,有助於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