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振興醫生會客室】關節炎不一定要開刀!醫師揭膝蓋痛「終極自救指南」

振興醫院骨科關節重建科醫師黃祥霖近日在節目中深入解析退化性關節炎的常見問題,強調「關節炎不一定非得手術」,透過正確診斷與多元治療方式,有機會有效控制病情,延緩退化。
黃祥霖醫師說明,關節炎可以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類型。廣義的關節炎泛指膝蓋周邊如肌腱、韌帶、關節囊等結構產生疼痛,常伴隨天氣變化而不適。而狹義的關節炎則是指膝蓋內部軟骨不可逆的損傷,無論是外傷、退化或自體免疫疾病引起,都會導致持續疼痛,且難以恢復。
黃醫師提醒,民眾若有膝蓋疼痛症狀,應向專業骨科醫師諮詢,並說明疼痛位置與發生時間。透過理學檢查和X光影像,醫師能判斷問題是否來自關節內部或外部,並進一步擬定治療計畫。
他指出,年輕族群膝蓋疼痛多與運動過度或外傷有關,像是脛髂束摩擦症候群、鵝足肌腱炎等。而中老年患者則多由關節退化所導致,關節內部的軟骨或韌帶病變較為常見。若X光顯示關節縫隙尚存,屬於早期或輕度退化階段,多數可透過保守療法改善。
針對保守治療,黃醫師建議首重「減重」,他強調減輕體重能有效降低膝蓋壓力。此外,強化膝蓋周圍肌群如股四頭肌,以及保持關節溫暖,促進滑液分泌與代謝發炎物質,都有助於減緩症狀。若情況嚴重,醫師會視病情考慮藥物治療或注射療法,如玻尿酸、自體濃縮血小板(PRP)或自體脂肪幹細胞移植。
黃醫師也說明,手術僅作為最後選擇。針對年輕或活動量較大的患者,醫師可能會考慮截骨矯正手術,透過調整力線分散膝蓋壓力,延緩退化速度。中年患者若僅單側膝關節受損,則可考慮單一腔室的人工關節置換術,保留部分膝蓋韌帶,縮短復健時間。若整個膝蓋多處嚴重磨損,則需進行全膝關節置換。
此外,黃醫師也分享國際間的手術經驗,例如在醫療資源有限的地區,會透過近端腓骨截骨術改善膝蓋力線,減緩內側關節疼痛。他舉例,一位體重破百的單親媽媽患者,透過此手術術後短短一週即可恢復工作,疼痛大幅減輕。
關於飲食方面,黃醫師指出,一般民眾無需過度忌口,但建議避免過量攝取含Omega-6脂肪酸或糖分過多的食物,以降低身體慢性發炎反應。他也提到,有患者在接種疫苗後出現膝蓋疼痛加劇,研判可能與免疫反應有關,通常數月內可自然緩解。
最後,黃醫師提醒,面對關節炎應積極面對,不必過度擔憂手術與否,及早尋求專業診斷,針對不同階段選擇適當療法,能有效延緩病情惡化。他強調:「如果真的有不舒服的情況,還是建議到就近的骨科門診,讓骨科醫師好好幫你做檢查,找出你的原因,這才是最根本的方法。」
Copyright © 2022 好好聽文創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