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健康大錢線】台灣肺癌死亡率高居不下 醫曝「空污+基因」雙殺關鍵:不抽菸也可能中標!

台灣肺癌發生率與死亡率居高不下,即便男性吸菸率已從三十年前的四到五成下降至僅兩成,女性吸菸率更維持在約3%至4%的低比例,肺癌尤其是肺腺癌的患者人數卻不減反增。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指出,主因極可能是「空氣污染加上基因體質」的雙重影響,導致非吸菸族群仍可能罹患肺癌,尤其女性更為明顯。
蘇醫師指出,根據2023年健保醫療支出統計,排名第一的疾病即為呼吸器官癌症,其次是消化系統癌症與其他呼吸道疾病,顯示呼吸疾病已成為台灣的「新國病」。令人憂心的是,肺癌不僅奪命快速,更是健保最花費資源的癌症之一,背後的元凶之一便是空氣污染。
蘇一峰引用國際期刊《Nature》刊載的研究,指出台灣在空污與肺癌的相關性中風險居冠。該研究蒐集英國、南韓與台灣三國的醫療資料庫與空污數據進行比對,發現每單位空污造成的肺腺癌病例,英國為1人、南韓為2人,而台灣竟高達4至5人。推測與「台灣人基因對空污特別敏感」有關。
蘇醫師強調,台灣人罹患肺腺癌的基因突變率為全球最高,遠高於歐美平均值1成,南韓約4至5成,而台灣女性非吸菸肺腺癌患者的基因突變比例甚至高達六到七成。他直言:「這種世界第一我們不要」,並呼籲民眾切勿掉以輕心。
在談到如何預防時,蘇一峰坦言:「空污飄在空氣中,真的很難躲,除非不出門、門窗緊閉、全程開空氣清淨機。」尤其台灣地形受三面山脈圍繞,空氣流動差,加上火力發電集中於中南部,形成所謂「背風側」,空污濃度更高,秋冬時期尤甚。他指出:「台中用中火發電,燒的大家一起吸」。
面對這樣的環境威脅,蘇醫師建議民眾應定期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尤其有肺癌家族史、抽菸習慣者,應提早於40歲進行第一次檢查。若檢查結果乾淨,則可每3到5年追蹤一次;若發現肺部結節,則需依結節大小調整追蹤頻率,0.6公分以上建議每年追蹤,0.8公分則需每半年檢查。
針對結節的判斷,蘇醫師也進一步解析:「越規則的結節越可能是良性,像是實心且圓滑的彈珠形狀;而毛玻璃樣結節,常見於惡性腫瘤,因細胞排列不規則,影像呈現朦朧不清。」他提醒,若發現結節,絕不能掉以輕心。
節目中也提及一個案例:一位2023年進行電腦斷層檢查結果正常的老伯伯,在2025年短短一年半內竟罹患小細胞肺癌,腫瘤已達10公分,並全身轉移。蘇醫師說明,小細胞肺癌生長速度極快,每30天就能增長一倍,這也突顯出即使早期檢查為陰性,仍應持續關注。
除了空污與基因問題,蘇醫師也呼籲民眾應留意生活中的隱藏危機,包括廚房油煙、電子菸、香氛蠟燭等。許多女性因廚房炒菜時吸入高溫油煙而增加風險,他提醒:「炒菜一定要通風,開抽油煙機、避免高溫爆炒,火候一見冒煙就該關小。」
針對電子菸的流行,尤其是青少年族群使用率攀升,蘇醫師表示擔憂:「電子煙裡面成分複雜,含有香精、丙二醇、重金屬等,一旦吸入,可能引發劇烈過敏反應,導致急性肺炎或氣喘。」他也強調:「電子煙並不健康,只是換一種方式傷肺。」
最後,蘇醫師重申預防勝於治療。面對台灣空污嚴重、基因脆弱的現況,政府應從政策源頭著手,改善空氣品質,而民眾也應建立定期檢查的習慣,減少暴露風險,避免落入高額醫療與生命代價的惡性循環。
Copyright © 2022 好好聽文創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