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長照3.0政策提出「10分鐘照顧圈」願景,期望長者能在住家附近便利獲得專業照護。然而,許多長照機構面臨財務與人力不足問題,難以提供完善的復能服務。台灣職能治療學會提出解方,建議透過職能治療所支援進駐模式,強化第一線照護能量。
齡活長照中心執行長彭紹宇分享成功案例,該中心與鄰近職能治療所、語言治療所合作,定期邀請專業治療師進駐。一位原本吞嚥困難且情緒不穩的失智長者,在語言治療師協助下吞嚥功能明顯改善,嗆咳風險降低;職能治療師則指導照服員情緒安撫技巧,有效減少照護衝突。
大心居家職能治療所主任高琪鈞也分享住宿型長照機構的成功經驗。一位因夜間遊走、步態不穩而生活品質下降的失智長者,經職能治療師介入調整日間作息,結合懷舊治療與動機促進,並配合物理治療進行步行訓練,行動能力與情緒行為都獲得顯著改善。
台灣職能治療學會監事蔡宜蓉指出,全台現有167家職能治療所,若長照機構能與這些專業機構建立合作關係,不僅能補足專業復能人力缺口,提升服務品質,同時也能大幅降低自行聘僱專業人員的財務負擔。
蔡宜蓉表示,政府計劃明年起進一步推動醫療與照顧整合,讓出院長者能無縫接軌長照服務。她強調,未來應更積極整合社區職能治療資源,真正實現10分鐘照顧圈的目標,讓更多長者能在熟悉的環境中持續復能,提升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