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安觀點》從清帝國「茶葉、絲綢、瓷器」到中國製造「新三樣」——川習「二度交手」中美貿易戰結局?(中)
2025-01-26 19:59 撰稿 / 韋安
四、世界各地對中國製造反制措施隨著中國製造業的全球影響力不斷增強,世界各國針對中國的貿易反制措施也在不斷升級,特別是在關稅、反傾銷、技術封鎖與投資審查等領域。這些措施反映了歐美國家以及其他新興經濟體對中國商品與技術的高度關注與戒備。美國在貿易領域延續了川普政府時期的強硬路線,拜登政府更是加徵了針對中國的高額關稅。美國針對鋼鐵、電動汽車以及太陽能電池板等商品實施高稅率,意圖保護本土產業,尤其是汽車和新能源領域的競爭力。這些關稅措施雖然在短期內提升了中國商品在美國市場的價格,為本地製造商創造了一定的喘息空間,但也使得美國消費者需要承擔更高的商品成本。歐盟對中國商品的反傾銷政策則聚焦於低價電動汽車。2024年,歐盟正式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反傾銷稅,強調中國政府對該行業的補貼導致了市場競爭的不公平。這一措施反映了歐盟對中國商品快速搶占歐洲市場的擔憂,特別是在汽車產業這一戰略性領域,歐洲各國迫切希望維護自身的競爭優勢。然而,這些反傾銷措施在減緩中國商品輸入的同時,也進一步抬高了歐洲消費者的購買成本。在技術封鎖與投資審查方面,歐美國家的防範更加全面。美國針對高端芯片及先進製造設備的出口管制進一步收緊,特別針對中國的電動汽車與人工智能產品,意圖阻斷其技術發展的關鍵環節。同時,美國還啟動了對中國芯片行業的全面調查,並計劃通過關稅或進口限制進一步遏制中國技術崛起。歐盟則著重於投資審查,2024年,德國叫停了一項涉及中國企業收購燃氣輪機業務的交易,理由是出於國家安全考量,而英國和意大利也否決了多起中國企業在半導體領域的併購案。除了歐美,新興經濟體如巴西和印度也開始採取針對中國的貿易反制措施。巴西對中國的鋼材和化學品等多種商品進行反傾銷調查,並強化對中國商品的監管,試圖減輕本地企業所受的壓力。而印度則進一步升級了對中國的制約措施,不僅限制中國企業參與5G建設,還對多家中國智能手機品牌展開稅務和數據安全調查,同時禁止多款中國應用程式的使用。這些政策在地緣政治緊張的背景下,進一步強化了印度對中國經濟的防禦。總體而言,這些來自全球各地的反制措施在短期內保護了各國的本地產業和技術安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全球供應鏈的不穩定性,加劇了中外經濟關係的緊張局面。五、中美貿易戰:上半場戰局自2018年起,中美貿易戰正式拉開序幕,川普政府針對中國發起了一場全方位的經濟、科技與軍事施壓行動,試圖遏制中國崛起,並縮小雙邊貿易逆差。在拜登政府延續四年的貿易政策後,這場博弈的上半場初見端倪。2018年3月,川普政府宣布對價值5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收高額關稅,稅率為10%-25%。此後關稅戰逐步升級,最終涵蓋36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這些措施針對中國的鋼鐵、電子產品和高科技產業,試圖遏制其經濟增長的關鍵領域。與此同時,美國對中國科技企業發動了一系列全面的限制措施,涵蓋出口管制、供應鏈封鎖及技術合作限制等多個層面。其中,華為是最受打擊的目標之一。並於2019年5月,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禁止美國企業向其提供芯片和核心技術,並擴展至要求任何使用美國技術的供應商(如台積電)停止代工供貨,直接重創華為的5G設備和高端智能手機業務。還以「國家安全」為由,全面禁止華為5G設備參與美國網絡建設,同時推動盟國(如英國、澳大利亞)採取類似行動。除了華為,美國將出口管制範圍,擴大至中芯國際等半導體企業,限制其獲取關鍵的芯片製造設備和技術,阻止中國在半導體領域的進一步突破。此外,也對中國的人工智能企業,和海康威視、商湯科技等公司實施制裁。並通過投資審查和簽證限制,阻止中國通過投資或技術合作獲取尖端技術。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特別強化,對涉及半導體、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等,敏感領域的中國投資的審查力度。收緊對中國留學生和研究人員的簽證政策,防止技術和人才外流。這些措施形成了一套全面的技術圍堵策略,希望徹底削弱中國關鍵科技領域的競爭力。2018年3月貿易戰打響後,川普政府在中國周邊的軍事行動也開始頻繁且升級。當年5月,美國驅逐艦「希金斯號」和「安提坦號」進入西沙群島海域,首次以雙艦形式執行自由航行行動。同樣在5月,美國宣布不再邀請中國參加「環太平洋軍演」(RIMPAC)。同年10月,美國驅逐艦「迪凱特號」與中國軍艦「蘭州號」在南海對峙,場面緊張。同年7月,川普指派美國軍艦穿越台灣海峽,隨後此類行動頻率增加。2019年,美國軍艦穿越台灣海峽9次,達到歷史新高。同年,美國在南海與盟友舉行多次聯合軍演,並批准多次對台軍售,包括F-16V戰機、愛國者導彈和海馬斯火箭系統。2020年,美國加強印太地區的軍事存在,3月進行「護身軍刀」軍演,5月美國太平洋艦隊加大在南海的自由航行次數。7月4日,「尼米茲號」與「羅斯福號」兩艘航母在南海舉行雙航母演習,8月「里根號」航母打擊群再次進入南海。川普仿佛不亦樂乎,把軍事行動視為為經濟戰和科技戰之外,多層次的施壓工具。川普啟動的貿易戰,拜登政府接續執行,多年下來確實影響中美之間的貿易結構。2017年,中國在美國進出口總額中的占比為16.3%,為第一大貿易夥伴;到2023年,這一比例降至9.67%,中國在美國對外貿易國中的排名跌至第三位,落後於加拿大和墨西哥。同時,中國在美國進口貿易中的占比,從2017年的21.6%下降至2023年的13.9%。自2016年以來,中美貿易逆差占美國總逆差的比例逐漸下降。2016年和2017年,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分別為3470億美元和3750億美元,約占總逆差47%。到2023年,這一比例下降至36%,逆差金額減少至2794億美元,為十多年來的最低水平。不過,儘管美國一直努力想與中國「脫鉤」,但全球化緊密的分工合作的產業鏈,使這一過程複雜且漫長。美國進口的部分產品,仍然高比例地來自中國;76%的智慧型手機,78%的筆記型電腦(NB),70%鋰離子電池,玩具中的77%,電玩遊戲機高達87%。美中貿易戰上半場的指標案例,對華為手機的打擊很快看到成效。全面禁止華為獲取使用美國技術製造的晶片,令美中智慧手機的市佔率發生劇變效應。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Research,發佈的數據顯示: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佔比變動:•2019年:•華為:16%,排名第二。•蘋果:14.5%,排名第三。•2022年:•華為:下降至8%,排名跌出前三。•蘋果:上升至18%,重回第二名。中國大陸市場佔比變動:•2019年:•華為:38.5%,位居第一。•蘋果:7.5%,排名第五。•2022年:•華為:下降到7.8%,排名第六。•蘋果:上升至17.9%,排名第三。華為因這場貿易戰,全年營收從2019年的8,588億元人民幣,下降至2022年的6,423億元人民幣,三年間減少了2,165億元人民幣。2023年,根據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的統計數據,蘋果手機再以19%佔比,首次奪得中國市場第一份額。而華為則因新款麒麟手機推出,市場份額從2022年8%提升至12%。年營收增至7,042億元人民幣。中美貿易戰的上半場,川普與拜登政府通過關稅戰和科技封鎖,形成了多重壓力,削弱了中國一些商品在美國市場的份額及競爭力。並成功協助蘋果手機在中國和全球市場打敗華為,但這只是個別案例。貿易、科技戰雖重創中國華為等企業,但「新三樣」之一的中國鋰電池行業卻在快速崛起。根據CounterpointResearch的數據,2021年,中國鋰電池出口額達284.2億美元,其中對美國的為49.75億美元,占比17.5%。到2023年,鋰電池出口增至654.98億美元,其中20.8%出口到美國,金額成長到135.49億美元。儘管在芯片等科技領域受限,但中國在鋰電池產業的競爭力不僅穩固,還在全球市場中佔據更為重要的地位。中美貿易戰打擊部分大陸科技企業,也促使其它企業大力技術研發,追求獨霸最強新科技製造領域,才能不受制他人,鋰電池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貿易戰轟轟烈烈,但美國的貿易逆差依未能根本解決,其總逆差仍保持高位,無法結構性整體調整改善。2024年,中國商品在全球市場中保持強勢,製造業出口能力進一步深化。全年貿易順差創紀錄地高達1萬億美元左右,而美國貿易逆差卻相對高達1萬億美元。其中約三分之一來自對中貿易,顯示出雙方在全球貿易體系中,深度依存與結構性矛盾。六、川習「二度交手」:中美貿易戰下半場隨著川普於2024年再次當選,1月20日正式就職美國總統,中美貿易戰進入新階段。川普一方面重啟中美貿易交鋒,另一方面展現其特有交易外交風格,試圖在「套交情、高調喊價施壓,與務實合作」中尋找平衡。然而,中國製造「新三樣」會像華為一樣,成為下半場貿易戰角力的核心戰場。拜登政府在卸任前已對中國製造「新三樣」,實施強力防堵措施。2024年5月,美國對中國的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和鋰電池提高關稅,稅率分別上調至100%、50%和25%。同時,2025年將進一步限制中國智能汽車進口,禁止含有中國製造軟硬體的自動駕駛車輛進入美國市場,試圖從技術供應鏈上完全切斷中國的影響力。此外,美國政府在2025年加強對人工智慧(AI)晶片的出口管制,阻止中國獲取關鍵技術,以確保美國在AI科技領域絕對優勢。這些措施延續了拜登政府的科技封鎖策略,對抗遏制中國在新科技產業的崛起。針對「新三樣」的行動,也旨在削弱中國新能源產業全球競爭力,保護美國本土相關產業。川普再度就任美國總統,又一次讓中美關係充滿變數。與拜登不同,川普更傾向以交易方式處理雙邊摩擦,而非滿口大道理。他曾公開表示,希望與習近平一起合作解決地緣政治衝突,結束俄烏戰爭。但在經濟競爭上,他仍強調要削弱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優勢,確保美國國家利益。而川普的核心支持者來自農業州和能源州,這些地區對中國市場的出口需求迫切,使他又可能部分領域採取務實合作。然而,中國的經濟壓力迫使習近平需要在內外政策上進行調整,以應對日益複雜的國際局勢和國內挑戰。2024年,中國的對外貿易順差達到創紀錄的1萬億美元,其中約三分之一來自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這反映出中國依然在全球貿易中占據優勢地位,但也顯示出對美貿易的高度依賴性。在國際層面,隨著美國及其盟友加強對中國的技術封鎖和貿易限制,中國需要加快技術自主化進程,特別是在半導體、人工智能和新能源產業的關鍵環節。同時,通過深化與全球南方國家的合作,例如拓展非洲、拉美和東南亞市場,中國試圖多元化其出口市場,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在國內層面,習近平政府則致力於推動「雙循環」戰略,以實現內外平衡。這一政策旨在擴大內需、提升居民消費能力,並通過加強產業升級和創新來提升經濟韌性。與此同時,北京也面臨房地產低迷、地方債務危機和人口結構轉型等挑戰,這些問題都要求更審慎的宏觀調控與政策應對。儘管挑戰重重,但習近平似乎認為,中國擁有完整的產業鏈和廣闊的市場空間,這為中國提供了抗衡外部壓力的底氣。未來,習近平可能與「二度交手」的川普,這個「不是朋友的朋友」,在對抗與合作中尋求平衡。最壞的打算,實在談不攏就冷處理。時間不在川普一邊,他只能幹四年,習則還可以幹個十年。只要他願意。川普與習近平之間是否會再度出現短暫的「蜜月期」,取決於雙方在經濟與地緣政治上的妥協程度,以及對全球經濟和能源秩序重新調整的態度。下半場的中美貿易戰重頭戲之一:將聚焦於「新舊能源的角色位置」。中國「新三樣」——綠色新能源產業,是未來牽引疲乏經濟的最大動力。既能成為對外出口主力,也能為欠缺石油、天然氣的中國,形成一層能源安全保障。誰也無法封鎖、遮擋陽光照射中國的土地,太陽能發電、綠色能源,對習近平而言,是一個重大國家安全選項。與之相反,川普就任當天就簽署退出巴黎氣候協議。「去你氣候暖化」!「美國人不能餓肚子,顧未來」!川普把美國地底下,不可計量石油和天然氣,當成「讓美國再一次偉大」的看家老本。科技優勢、創新能力,以及地下的傳統能源,是美國最後也最大的財富和資產。美國的製造業已經衰退積極,製造飛機天天出問題,開採石油天然氣是粗放低技術產業,關鍵是要有市場。截至2022年,美國的石油探明儲量約為82億噸,佔全球儲量的4.0%,儲採比為11.1年。然而,挪威能源咨詢公司RystadEnergy的研究顯示,美國的可採石油儲量總量達到2640億桶,超過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位居全球首位。這表明美國在石油資源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美中在新舊能源領域的交易和條件交換,是川習兩人都要花盡心思,去探討協商出讓彼此國家都有出路的方案。這場貿易戰局,不僅影響中美關係的未來,更將決定全球經濟的走向。
四、世界各地對中國製造反制措施
隨著中國製造業的全球影響力不斷增強,世界各國針對中國的貿易反制措施也在不斷升級,特別是在關稅、反傾銷、技術封鎖與投資審查等領域。這些措施反映了歐美國家以及其他新興經濟體對中國商品與技術的高度關注與戒備。
美國在貿易領域延續了川普政府時期的強硬路線,拜登政府更是加徵了針對中國的高額關稅。美國針對鋼鐵、電動汽車以及太陽能電池板等商品實施高稅率,意圖保護本土產業,尤其是汽車和新能源領域的競爭力。這些關稅措施雖然在短期內提升了中國商品在美國市場的價格,為本地製造商創造了一定的喘息空間,但也使得美國消費者需要承擔更高的商品成本。
歐盟對中國商品的反傾銷政策則聚焦於低價電動汽車。2024年,歐盟正式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反傾銷稅,強調中國政府對該行業的補貼導致了市場競爭的不公平。這一措施反映了歐盟對中國商品快速搶占歐洲市場的擔憂,特別是在汽車產業這一戰略性領域,歐洲各國迫切希望維護自身的競爭優勢。然而,這些反傾銷措施在減緩中國商品輸入的同時,也進一步抬高了歐洲消費者的購買成本。
在技術封鎖與投資審查方面,歐美國家的防範更加全面。美國針對高端芯片及先進製造設備的出口管制進一步收緊,特別針對中國的電動汽車與人工智能產品,意圖阻斷其技術發展的關鍵環節。
同時,美國還啟動了對中國芯片行業的全面調查,並計劃通過關稅或進口限制進一步遏制中國技術崛起。歐盟則著重於投資審查,2024年,德國叫停了一項涉及中國企業收購燃氣輪機業務的交易,理由是出於國家安全考量,而英國和意大利也否決了多起中國企業在半導體領域的併購案。
除了歐美,新興經濟體如巴西和印度也開始採取針對中國的貿易反制措施。巴西對中國的鋼材和化學品等多種商品進行反傾銷調查,並強化對中國商品的監管,試圖減輕本地企業所受的壓力。而印度則進一步升級了對中國的制約措施,不僅限制中國企業參與5G建設,還對多家中國智能手機品牌展開稅務和數據安全調查,同時禁止多款中國應用程式的使用。這些政策在地緣政治緊張的背景下,進一步強化了印度對中國經濟的防禦。
總體而言,這些來自全球各地的反制措施在短期內保護了各國的本地產業和技術安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全球供應鏈的不穩定性,加劇了中外經濟關係的緊張局面。
五、中美貿易戰:上半場戰局
自2018年起,中美貿易戰正式拉開序幕,川普政府針對中國發起了一場全方位的經濟、科技與軍事施壓行動,試圖遏制中國崛起,並縮小雙邊貿易逆差。在拜登政府延續四年的貿易政策後,這場博弈的上半場初見端倪。
2018年3月,川普政府宣布對價值5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收高額關稅,稅率為10%-25%。此後關稅戰逐步升級,最終涵蓋36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這些措施針對中國的鋼鐵、電子產品和高科技產業,試圖遏制其經濟增長的關鍵領域。
與此同時,美國對中國科技企業發動了一系列全面的限制措施,涵蓋出口管制、供應鏈封鎖及技術合作限制等多個層面。其中,華為是最受打擊的目標之一。並於2019年5月,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禁止美國企業向其提供芯片和核心技術,並擴展至要求任何使用美國技術的供應商(如台積電)停止代工供貨,直接重創華為的5G設備和高端智能手機業務。還以「國家安全」為由,全面禁止華為5G設備參與美國網絡建設,同時推動盟國(如英國、澳大利亞)採取類似行動。
除了華為,美國將出口管制範圍,擴大至中芯國際等半導體企業,限制其獲取關鍵的芯片製造設備和技術,阻止中國在半導體領域的進一步突破。此外,也對中國的人工智能企業,和海康威視、商湯科技等公司實施制裁。並通過投資審查和簽證限制,阻止中國通過投資或技術合作獲取尖端技術。
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特別強化,對涉及半導體、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等,敏感領域的中國投資的審查力度。收緊對中國留學生和研究人員的簽證政策,防止技術和人才外流。這些措施形成了一套全面的技術圍堵策略,希望徹底削弱中國關鍵科技領域的競爭力。
2018年3月貿易戰打響後,川普政府在中國周邊的軍事行動也開始頻繁且升級。當年5月,美國驅逐艦「希金斯號」和「安提坦號」進入西沙群島海域,首次以雙艦形式執行自由航行行動。同樣在5月,美國宣布不再邀請中國參加「環太平洋軍演」(RIMPAC)。同年10月,美國驅逐艦「迪凱特號」與中國軍艦「蘭州號」在南海對峙,場面緊張。
同年7月,川普指派美國軍艦穿越台灣海峽,隨後此類行動頻率增加。2019年,美國軍艦穿越台灣海峽9次,達到歷史新高。同年,美國在南海與盟友舉行多次聯合軍演,並批准多次對台軍售,包括F-16V戰機、愛國者導彈和海馬斯火箭系統。
2020年,美國加強印太地區的軍事存在,3月進行「護身軍刀」軍演,5月美國太平洋艦隊加大在南海的自由航行次數。7月4日,「尼米茲號」與「羅斯福號」兩艘航母在南海舉行雙航母演習,8月「里根號」航母打擊群再次進入南海。川普仿佛不亦樂乎,把軍事行動視為為經濟戰和科技戰之外,多層次的施壓工具。
川普啟動的貿易戰,拜登政府接續執行,多年下來確實影響中美之間的貿易結構。2017年,中國在美國進出口總額中的占比為16.3%,為第一大貿易夥伴;到2023年,這一比例降至9.67%,中國在美國對外貿易國中的排名跌至第三位,落後於加拿大和墨西哥。同時,中國在美國進口貿易中的占比,從2017年的21.6%下降至2023年的13.9%。
自2016年以來,中美貿易逆差占美國總逆差的比例逐漸下降。2016年和2017年,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分別為3470億美元和3750億美元,約占總逆差47%。到2023年,這一比例下降至36%,逆差金額減少至2794億美元,為十多年來的最低水平。
不過,儘管美國一直努力想與中國「脫鉤」,但全球化緊密的分工合作的產業鏈,使這一過程複雜且漫長。美國進口的部分產品,仍然高比例地來自中國;76%的智慧型手機,78%的筆記型電腦(NB),70%鋰離子電池,玩具中的77%,電玩遊戲機高達87%。
美中貿易戰上半場的指標案例,對華為手機的打擊很快看到成效。全面禁止華為獲取使用美國技術製造的晶片,令美中智慧手機的市佔率發生劇變效應。
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發佈的數據顯示:
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佔比變動:
• 2019年:
• 華為:16%,排名第二。
• 蘋果:14.5%,排名第三。
• 2022年:
• 華為:下降至8%,排名跌出前三。
• 蘋果:上升至18%,重回第二名。
中國大陸市場佔比變動:
• 2019年:
• 華為:38.5%,位居第一。
• 蘋果:7.5%,排名第五。
• 2022年:
• 華為:下降到7.8%,排名第六。
• 蘋果:上升至17.9%,排名第三。
華為因這場貿易戰,全年營收從2019年的8,588億元人民幣,下降至2022年的6,423億元人民幣,三年間減少了2,165億元人民幣。
2023年,根據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的統計數據,蘋果手機再以19%佔比,首次奪得中國市場第一份額。而華為則因新款麒麟手機推出,市場份額從2022年8%提升至12%。年營收增至7,042億元人民幣。
中美貿易戰的上半場,川普與拜登政府通過關稅戰和科技封鎖,形成了多重壓力,削弱了中國一些商品在美國市場的份額及競爭力。並成功協助蘋果手機在中國和全球市場打敗華為,但這只是個別案例。
貿易、科技戰雖重創中國華為等企業,但「新三樣」之一的中國鋰電池行業卻在快速崛起。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數據,2021年,中國鋰電池出口額達284.2億美元,其中對美國的為49.75億美元,占比17.5%。到2023年,鋰電池出口增至654.98億美元,其中20.8%出口到美國,金額成長到135.49億美元。
儘管在芯片等科技領域受限,但中國在鋰電池產業的競爭力不僅穩固,還在全球市場中佔據更為重要的地位。中美貿易戰打擊部分大陸科技企業,也促使其它企業大力技術研發,追求獨霸最強新科技製造領域,才能不受制他人,鋰電池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貿易戰轟轟烈烈,但美國的貿易逆差依未能根本解決,其總逆差仍保持高位,無法結構性整體調整改善。2024年,中國商品在全球市場中保持強勢,製造業出口能力進一步深化。全年貿易順差創紀錄地高達1萬億美元左右,而美國貿易逆差卻相對高達1萬億美元。其中約三分之一來自對中貿易,顯示出雙方在全球貿易體系中,深度依存與結構性矛盾。
六、川習「二度交手」:中美貿易戰下半場
隨著川普於2024年再次當選,1月20日正式就職美國總統,中美貿易戰進入新階段。川普一方面重啟中美貿易交鋒,另一方面展現其特有交易外交風格,試圖在「套交情、高調喊價施壓,與務實合作」中尋找平衡。然而,中國製造「新三樣」會像華為一樣,成為下半場貿易戰角力的核心戰場。
拜登政府在卸任前已對中國製造「新三樣」,實施強力防堵措施。2024年5月,美國對中國的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和鋰電池提高關稅,稅率分別上調至100%、50%和25%。
同時,2025年將進一步限制中國智能汽車進口,禁止含有中國製造軟硬體的自動駕駛車輛進入美國市場,試圖從技術供應鏈上完全切斷中國的影響力。
此外,美國政府在2025年加強對人工智慧(AI)晶片的出口管制,阻止中國獲取關鍵技術,以確保美國在AI科技領域絕對優勢。
這些措施延續了拜登政府的科技封鎖策略,對抗遏制中國在新科技產業的崛起。針對「新三樣」的行動,也旨在削弱中國新能源產業全球競爭力,保護美國本土相關產業。
川普再度就任美國總統,又一次讓中美關係充滿變數。與拜登不同,川普更傾向以交易方式處理雙邊摩擦,而非滿口大道理。他曾公開表示,希望與習近平一起合作解決地緣政治衝突,結束俄烏戰爭。但在經濟競爭上,他仍強調要削弱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優勢,確保美國國家利益。而川普的核心支持者來自農業州和能源州,這些地區對中國市場的出口需求迫切,使他又可能部分領域採取務實合作。
然而,中國的經濟壓力迫使習近平需要在內外政策上進行調整,以應對日益複雜的國際局勢和國內挑戰。2024年,中國的對外貿易順差達到創紀錄的1萬億美元,其中約三分之一來自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這反映出中國依然在全球貿易中占據優勢地位,但也顯示出對美貿易的高度依賴性。
在國際層面,隨著美國及其盟友加強對中國的技術封鎖和貿易限制,中國需要加快技術自主化進程,特別是在半導體、人工智能和新能源產業的關鍵環節。同時,通過深化與全球南方國家的合作,例如拓展非洲、拉美和東南亞市場,中國試圖多元化其出口市場,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
在國內層面,習近平政府則致力於推動「雙循環」戰略,以實現內外平衡。這一政策旨在擴大內需、提升居民消費能力,並通過加強產業升級和創新來提升經濟韌性。與此同時,北京也面臨房地產低迷、地方債務危機和人口結構轉型等挑戰,這些問題都要求更審慎的宏觀調控與政策應對。
儘管挑戰重重,但習近平似乎認為,中國擁有完整的產業鏈和廣闊的市場空間,這為中國提供了抗衡外部壓力的底氣。未來,習近平可能與「二度交手」的川普,這個「不是朋友的朋友」,在對抗與合作中尋求平衡。最壞的打算,實在談不攏就冷處理。時間不在川普一邊,他只能幹四年,習則還可以幹個十年。只要他願意。
川普與習近平之間是否會再度出現短暫的「蜜月期」,取決於雙方在經濟與地緣政治上的妥協程度,以及對全球經濟和能源秩序重新調整的態度。下半場的中美貿易戰重頭戲之一:將聚焦於「新舊能源的角色位置」。
中國「新三樣」——綠色新能源產業,是未來牽引疲乏經濟的最大動力。既能成為對外出口主力,也能為欠缺石油、天然氣的中國,形成一層能源安全保障。誰也無法封鎖、遮擋陽光照射中國的土地,太陽能發電、綠色能源,對習近平而言,是一個重大國家安全選項。
與之相反,川普就任當天就簽署退出巴黎氣候協議。「去你氣候暖化」!「美國人不能餓肚子,顧未來」!
川普把美國地底下,不可計量石油和天然氣,當成「讓美國再一次偉大」的看家老本。科技優勢、創新能力,以及地下的傳統能源,是美國最後也最大的財富和資產。美國的製造業已經衰退積極,製造飛機天天出問題,開採石油天然氣是粗放低技術產業,關鍵是要有市場。
截至2022年,美國的石油探明儲量約為82億噸,佔全球儲量的4.0%,儲採比為11.1年。 然而,挪威能源咨詢公司Rystad Energy的研究顯示,美國的可採石油儲量總量達到2640億桶,超過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位居全球首位。 這表明美國在石油資源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
美中在新舊能源領域的交易和條件交換,是川習兩人都要花盡心思,去探討協商出讓彼此國家都有出路的方案。這場貿易戰局,不僅影響中美關係的未來,更將決定全球經濟的走向。
現正直播
- 分享:
-
-
也許您會感興趣
七:大結局:戰爭還是相互妥協?兩百年前,軍事、工業、科技
2025-01-26 20:17
200年前清帝國的「茶葉、絲綢、瓷器」,到現在的「電動汽
2025-01-26 19:53
自2005年起,20年來國民黨將「九二共識」視為穩定兩岸
2025-01-20 19:53
台灣經濟的韌性來自於產業的活力與高科技產業的競爭優勢,憑
2025-01-14 19:00
未來20年,全球將迎來新科技浪潮的全面衝擊。科技的快速發
2025-01-05 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