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安觀點》從清帝國「茶葉、絲綢、瓷器」到中國製造「新三樣」——川習「二度交手」中美貿易戰結局?(下)
2025-01-26 20:17 撰稿 / 韋安
(圖 / 摘自看雜誌)
七:大結局:戰爭還是相互妥協?兩百年前,軍事、工業、科技與貿易世界第一的大英帝國,與清帝國展開的貿易戰,最終以軍事行動改變了局面,迫使清帝國喪失貿易主導權和國際地位。兩百年後,取而代之大英帝國的美國,正在重複歷史的腳步,與崛起、有著強勢製造業商品優勢的中國,展開全面經濟貿易博弈。英國和美國不僅在各自時代均是軍事首強,也是全球金融、經濟、貿易秩序領導者,且有強大科技創新能力,確立世界第一強國的地位。不過貿易戰的對手,相比當年的清帝國,現代中國已經不再是僅依賴茶葉、絲綢與瓷器等傳統商品的經濟體。而是憑藉工業基礎和技術應用創新能力,成為以「新三樣」——電動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為代表的製造業與貿易大國。其競爭力不僅來自低成本優勢,更源於高附加值技術產品和成熟的製造業規模實力(佔全球35%),這與清帝國單純依賴消費型產品貿易模式,形成了鮮明對比。●那麼,戰爭是最後不得已的選項嗎?鴉片戰爭後,清帝國在敗於英國的教訓下推行「洋務運動」,希望通過引進西方技術來提升海軍實力。但由於工業基礎不足,清朝的主力戰艦,70%海軍船艦不得不從英國、德國、法國和美國等國家購買。當時清帝國的江南製造總局與福州船政局,只能生產中小型蒸汽輔助艦。而現代中國,為了加強海上軍事力量,自2000年起,僅向外購買了一艘軍艦,從烏克蘭手中,取得幾近報廢蘇聯時期航母——「瓦良格號」。並將其翻新再造,變身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號」,於2012年下水。並已此艦作為技術樣本,再建造了兩艘航母,「山東號」與「福建號」,分別在2019、2022下水服役。根據美國海軍情報局的分析,從2000年到2024年,中國海軍艦艇數量從約100艘增加到400艘,涵蓋了多類主力戰艦、航母以及潛艇。從清朝時代對外購買主力艦,到現代僅靠參考樣本進行自主生產,中國造船業的發展不僅是工業技術進步的體現,也顯示出其海軍實力背後的質變。中國的工業基礎和技術,使其造船業已佔全球總產能的50%以上。雖然美中競爭激烈,美國針對性的軍事行動活躍,但無論輸贏,戰爭恐怕都不是一個選項。大英帝國的歷史表明,即便當年這個世界首強屢屢戰無不勝戰,但不斷的戰爭軍事勝利拖垮國力。英國本可以選擇不參戰,這場原本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的區域性戰爭衝突。但為了維持其全球領導地位和歐洲勢力均衡,最終決定參戰。然而,參與一次世界大戰,英國國家債務從戰前6.5億英鎊,攀升到戰後的76億英鎊,是原來的11倍。國家債務佔GDP(約21億英鎊)的比例,由戰前的31%,飆升到戰後至346%。這場戰爭的勝利並未鞏固英國的全球領導地位,反而使其陷入長期的財政困境與經濟衰退,徹底結束了英國作為「世界老大」的時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逐漸讓位於新興的美國和崛起的其他大國,從全球霸主的位置上跌落下來。當下,美中這場現代版的貿易戰,對雙方而言都是一場更加複雜而漫長的博弈。美國雖然仍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與軍事強國,但其面臨著一系列內部挑戰,包括產業老化空洞化、貿易逆差長期居高以及基礎設施老化。政治極化和社會撕裂問題,進一步削弱國家治理運行能力,讓經濟結構調整,再生活力困難重重。在這種情況下,川普可能不得不在國際博弈、內部政治角力中做出權衡,採取靈活的立場。即便在貿易和外交領域無法完全得分,也不能讓局勢進一步惡化。與其曠日費時長期對抗,或許更傾向探索妥協與合作,既有助於緩解內外壓力,也可快速「獲利」穩固權力基礎,畢竟有近一半的美國人正恨他入骨。與此同時,習近平也不得不面對內部的經濟和社會壓力。他上台時,正好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拐點。隨著人口紅利、環境紅利和土地紅利的逐漸消失,中國的經濟增長進入瓶頸期。房地產市場泡沫低迷、地方債務危機加劇,以及內需不足與居民消費能力低下等問題,都對中國的經濟穩定構成挑戰。過去靠著快速城市化和勞動力優勢取得的紅利已經消退,長期而言中國經濟必須依賴技術升級與內需擴大來維持持續增長。但當下,與美國這個貿易「大客戶」,維持一定的合作關係,靠繼續出口保障中國的經濟穩定,仍是當務之急。雖然貿易戰已打多年,也見識到對手「致中國(中共)或中國企業於死地」的狠勁,就像華為差點就在貿易戰中,差點被滅頂之災。但「鬥而不破,比氣長」,仍是上策。回顧歷史場景,十九世紀的大英帝國依賴海軍霸權和科技創新,通過貿易與軍事手段主導全球秩序。而今日的美國,同樣以其軍事與科技優勢主導全球經濟與政治體系。不過,現代中國不再是當年的清帝國,而是一個擁有成熟工業體系與創新能力的現代化大國。並且也有以工業和技術為基礎支持的軍事力量,這使得中國在這場博弈中,具備了更強的抗壓能力與談判籌碼。這場以「新三樣」為代表,科技、貿易及經濟實力的博弈,不僅決定了中美兩國未來數十年的經濟與貿易格局,也將深刻影響全球市場的走向。習近平與川普的「二度交手」,既是一場技術與經濟的對抗,也是軍事與國力的博弈。八、川習是「好朋友」嗎?2020年1月15日上午在白宮東廳,川普與當時中國副總理劉鶴,簽署了《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定》後發表講話:「我要感謝習近平主席,他正在關注我們的談話——不久的將來,我將前往中國報答他——但我還要感謝習近平主席,他是我非常非常好的朋友。(butIwanttothankPresidentXi,avery,verygoodfriendofmine.)我們——我們代表不同的國家。他代表中國。我代表美國,但我們建立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關係。」●不過,川普還在習近平的「朋友名單」裡面嗎?在川普第一任總統期間,川習兩人曾經有過一段「蜜月期」。2017年就任美國總統沒多久,當年4月,川習兩人便在佛羅里達海湖莊園,進行私人莊園外交高峰會談。而同年11月,川普受習近平之邀到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受到最規格和隆重場面的接待。雙方還簽署了2500億美元的商業協議,涵蓋能源、科技和農業等多個領域。但是隔年,2018年3月,川普打響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發起關稅及科技戰,並伴隨一系列對中國周邊的軍事行動。同年12月,美國利用「長臂管轄」,要求加拿大逮捕過境加國,華為創辦人任正非長女孟晚舟。這事據說川普並不知情,是美司法部門自行其事。或許,在川普的當選總統的第一年,他還算得上是習近平的朋友,2017年4月,海湖莊園的私人外交會務,以及11月川普去中國的國事訪問,都帶有個人友誼與情感因素。但貿易戰開打之後,習近平便與川普便公事公辦,他們之後又見過兩次面。2018年12月,在阿根廷的G20高峰會上,兩人一起用餐,並洽談雙邊貿易協定的細節。2019年6月,日本的G20高峰會上,兩人又再次相約商談雙邊貿易協議。這些都是公務見面,習近平為中國國家利益,與川普協商、談判。2020年1月,為中美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定」,川普一再表示非常感謝,「非常非常好的朋友」——習近平。然而幾個月後,川普就因新冠疫情在美國失控,再次對「朋友」變臉。中國爆發新冠疫情初期,川普曾讚賞習在中國的抗疫表現,雙方保持一定的合作態度,特別是在討論疫情控制和信息共享方面。2020年2月和3月,兩人進行了兩次電話通話。然而,隨著疫情在美國失控,川普的態度從讚揚中國對疫情的防控,迅速轉變為嚴詞攻擊中國,還不假辭色地抱怨批評習近平。雙邊關係逐漸惡化。●「不是朋友的朋友」?中國領導人很少以個人立場,把他國領導人稱之為個人的「好朋友」。共產黨人只會以「中國人民的好朋友」,或者,「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來稱呼經過他們長期考驗,覺得真正可以當國家和人民朋友的外國顯要。2018年3月,中美貿易戰開打之後,川普只能算是「不是朋友的朋友」。中國人交朋友非常重視「信任與一致性」,在這個基礎上產生情感,並以「情感為基,原則為輔」來維繫友情。就像中國領導人對美國前總統尼克松的態度,他們認為尼克松對中國的立場「始終如一」,因此即使尼克松因水門案被迫辭職,在美國聲名兩極化,仍然把他視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即便他本人無法訪問中國,他的女兒到中國時,仍然受到毛澤東的接待和歡迎。相比之下,川普則缺乏「一致性」。他的態度隨時可能改變,在疫情期間甚至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直接嚴厲地批評和攻擊他口中所謂「最好最好的朋友」。這與中國人交友重視的「信任與一致性」背道而馳。中共的領導層應該已經明白,北京中南海與美國白宮之間,已經沒有真正的友誼合作關係可言,而只剩下赤裸裸的鬥爭。無論誰當白宮主人,現在好事情都不會找上中國。川普啓動了對中國的貿易戰和科技站,拜登繼續延續川普路線。而且,拜登有過之無不及,明明美國在烏克蘭背後煽風點火,提出所謂可以加入北約的空頭支票,導致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的一再緊張,最後爆發了俄烏戰爭。卻在戰爭爆發後,拜登政府一再把結束戰爭的責任甩鍋中國,並多次揚言要制裁北京在幕後暗助莫斯科,好像中國才這場戰爭的主導者和當事方。美國一再利用貿易戰、科技戰,甚至利用烏克蘭戰爭,當成國際政治的籌碼,團結西方國家,圍堵和對抗中國。在2019年9月的一次演講中,川普對口中「我的朋友」——習近平,曾經這樣評價:「他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一個非常強硬的領導者,而且他愛中國。」“He’saverysmartman,averytoughleader,andhelovesChina.”川普看得出來,習近平「愛他的國家——中國」,就像他愛美國一樣。川普「要讓美國再一次偉大」,習近平則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他們兩人為了各自國家的利益,現在又要開始「二度」交鋒纏鬥。與川普和拜登兩任總統,都打過貿易戰的習近平,已成為夠資格的對美問題外交專家。從2018年到現在七年的貿易戰,中國這個製造業出口導向的貿易優勢,沒有被打垮。拜登政府拉著歐盟北約國家圍攻中國,想把「俄烏戰爭的責任」轉嫁給中國,並分化中歐關係。結果,現在歐洲法、意、英等國家,給人感覺最跟中國的互動,比與美國更熱絡,而拜登已經下台了。現在,無論是川普或者是習近平,都已是有經驗的貿易戰談判和溝通者。應該很快就能摸清楚對方要什麼,然後自己能不能答應。這兩個「愛國者」以國家利益優先,可以省去客套和過場,很快進入主題。這場貿易戰涉及到中美兩國長遠利益,和各自企業的生存,是場真刀真槍角力。當初,美國以華為通訊設備,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為由,開始禁用華為5G基地產品,並要求盟友也跟進。2020又禁止華為取得手機晶片,最後的結果看來,就是要讓美國的蘋果手機,2年內就打敗取代這個最強的市場挑戰者。貿易戰下半場,川普和習近平還要繼續這樣子,為自己國家和企業纏鬥下去。對抗還是妥協?這是中美兩國面對的終極選擇。若選擇以全面對抗升級到極端,甚至戰爭,雙方可能兩敗俱傷,導致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的長期不穩定;若能選擇妥協與合作,則有機會在競爭中找到雙贏的契機,推動世界經濟走向新平衡。這場博弈的結局,不僅取決於中美兩國領導人習近平與川普,如何應對各自的內部挑戰,也將影響全球市場的走向與未來的國際秩序。妥協雙贏?或戰爭兩敗?中美之間的選擇將為歷史定下基調,並深刻影響世界未來的秩序。
七:大結局:戰爭還是相互妥協?
兩百年前,軍事、工業、科技與貿易世界第一的大英帝國,與清帝國展開的貿易戰,最終以軍事行動改變了局面,迫使清帝國喪失貿易主導權和國際地位。
兩百年後,取而代之大英帝國的美國,正在重複歷史的腳步,與崛起、有著強勢製造業商品優勢的中國,展開全面經濟貿易博弈。英國和美國不僅在各自時代均是軍事首強,也是全球金融、經濟、貿易秩序領導者,且有強大科技創新能力,確立世界第一強國的地位。
不過貿易戰的對手,相比當年的清帝國,現代中國已經不再是僅依賴茶葉、絲綢與瓷器等傳統商品的經濟體。而是憑藉工業基礎和技術應用創新能力,成為以「新三樣」——電動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為代表的製造業與貿易大國。其競爭力不僅來自低成本優勢,更源於高附加值技術產品和成熟的製造業規模實力(佔全球35%),這與清帝國單純依賴消費型產品貿易模式,形成了鮮明對比。
● 那麼,戰爭是最後不得已的選項嗎?
鴉片戰爭後,清帝國在敗於英國的教訓下推行「洋務運動」,希望通過引進西方技術來提升海軍實力。但由於工業基礎不足,清朝的主力戰艦,70%海軍船艦不得不從英國、德國、法國和美國等國家購買。當時清帝國的江南製造總局與福州船政局,只能生產中小型蒸汽輔助艦。
而現代中國,為了加強海上軍事力量,自2000年起,僅向外購買了一艘軍艦,從烏克蘭手中,取得幾近報廢蘇聯時期航母——「瓦良格號」。並將其翻新再造,變身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號」,於2012年下水。並已此艦作為技術樣本,再建造了兩艘航母,「山東號」與「福建號」,分別在2019、2022下水服役。
根據美國海軍情報局的分析,從2000年到2024年,中國海軍艦艇數量從約100艘增加到400艘,涵蓋了多類主力戰艦、航母以及潛艇。從清朝時代對外購買主力艦,到現代僅靠參考樣本進行自主生產,中國造船業的發展不僅是工業技術進步的體現,也顯示出其海軍實力背後的質變。中國的工業基礎和技術,使其造船業已佔全球總產能的50%以上。
雖然美中競爭激烈,美國針對性的軍事行動活躍,但無論輸贏,戰爭恐怕都不是一個選項。大英帝國的歷史表明,即便當年這個世界首強屢屢戰無不勝戰,但不斷的戰爭軍事勝利拖垮國力。
英國本可以選擇不參戰,這場原本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的區域性戰爭衝突。但為了維持其全球領導地位和歐洲勢力均衡,最終決定參戰。然而,參與一次世界大戰,英國國家債務從戰前6.5億英鎊,攀升到戰後的76億英鎊,是原來的11倍。國家債務佔GDP(約21億英鎊)的比例,由戰前的31%,飆升到戰後至346%。
這場戰爭的勝利並未鞏固英國的全球領導地位,反而使其陷入長期的財政困境與經濟衰退,徹底結束了英國作為「世界老大」的時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逐漸讓位於新興的美國和崛起的其他大國,從全球霸主的位置上跌落下來。
當下,美中這場現代版的貿易戰,對雙方而言都是一場更加複雜而漫長的博弈。美國雖然仍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與軍事強國,但其面臨著一系列內部挑戰,包括產業老化空洞化、貿易逆差長期居高以及基礎設施老化。政治極化和社會撕裂問題,進一步削弱國家治理運行能力,讓經濟結構調整,再生活力困難重重。
在這種情況下,川普可能不得不在國際博弈、內部政治角力中做出權衡,採取靈活的立場。即便在貿易和外交領域無法完全得分,也不能讓局勢進一步惡化。與其曠日費時長期對抗,或許更傾向探索妥協與合作,既有助於緩解內外壓力,也可快速「獲利」穩固權力基礎,畢竟有近一半的美國人正恨他入骨。
與此同時,習近平也不得不面對內部的經濟和社會壓力。他上台時,正好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拐點。隨著人口紅利、環境紅利和土地紅利的逐漸消失,中國的經濟增長進入瓶頸期。房地產市場泡沫低迷、地方債務危機加劇,以及內需不足與居民消費能力低下等問題,都對中國的經濟穩定構成挑戰。
過去靠著快速城市化和勞動力優勢取得的紅利已經消退,長期而言中國經濟必須依賴技術升級與內需擴大來維持持續增長。但當下,與美國這個貿易「大客戶」,維持一定的合作關係,靠繼續出口保障中國的經濟穩定,仍是當務之急。
雖然貿易戰已打多年,也見識到對手「致中國(中共)或中國企業於死地」的狠勁,就像華為差點就在貿易戰中,差點被滅頂之災。但「鬥而不破,比氣長」,仍是上策。
回顧歷史場景,十九世紀的大英帝國依賴海軍霸權和科技創新,通過貿易與軍事手段主導全球秩序。而今日的美國,同樣以其軍事與科技優勢主導全球經濟與政治體系。
不過,現代中國不再是當年的清帝國,而是一個擁有成熟工業體系與創新能力的現代化大國。並且也有以工業和技術為基礎支持的軍事力量,這使得中國在這場博弈中,具備了更強的抗壓能力與談判籌碼。
這場以「新三樣」為代表,科技、貿易及經濟實力的博弈,不僅決定了中美兩國未來數十年的經濟與貿易格局,也將深刻影響全球市場的走向。習近平與川普的「二度交手」,既是一場技術與經濟的對抗,也是軍事與國力的博弈。
八、川習是「好朋友」嗎?
2020 年 1 月 15 日上午在白宮東廳,川普與當時中國副總理劉鶴,簽署了《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定》後發表講話:
「我要感謝習近平主席,他正在關注我們的談話——不久的將來,我將前往中國報答他——但我還要感謝習近平主席,他是我非常非常好的朋友。(but I want to thank President Xi, a very, very good friend of mine.)
我們——我們代表不同的國家。他代表中國。我代表美國,但我們建立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關係。」
● 不過,川普還在習近平的「朋友名單」裡面嗎?
在川普第一任總統期間,川習兩人曾經有過一段「蜜月期」。2017年就任美國總統沒多久,當年4月,川習兩人便在佛羅里達海湖莊園,進行私人莊園外交高峰會談。而同年11月,川普受習近平之邀到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受到最規格和隆重場面的接待。雙方還簽署了2500億美元的商業協議,涵蓋能源、科技和農業等多個領域。
但是隔年,2018年3月,川普打響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發起關稅及科技戰,並伴隨一系列對中國周邊的軍事行動。同年12月,美國利用「長臂管轄」,要求加拿大逮捕過境加國,華為創辦人任正非長女孟晚舟。這事據說川普並不知情,是美司法部門自行其事。
或許,在川普的當選總統的第一年,他還算得上是習近平的朋友,2017年4月,海湖莊園的私人外交會務,以及11月川普去中國的國事訪問,都帶有個人友誼與情感因素。但貿易戰開打之後,習近平便與川普便公事公辦,他們之後又見過兩次面。
2018年12月,在阿根廷的G20高峰會上,兩人一起用餐,並洽談雙邊貿易協定的細節。2019年6月,日本的G 20高峰會上,兩人又再次相約商談雙邊貿易協議。這些都是公務見面,習近平為中國國家利益,與川普協商、談判。
2020年1月,為中美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定」,川普一再表示非常感謝,「非常非常好的朋友」——習近平。然而幾個月後,川普就因新冠疫情在美國失控,再次對「朋友」變臉。
中國爆發新冠疫情初期,川普曾讚賞習在中國的抗疫表現,雙方保持一定的合作態度,特別是在討論疫情控制和信息共享方面。2020年2月和3月,兩人進行了兩次電話通話。然而,隨著疫情在美國失控,川普的態度從讚揚中國對疫情的防控,迅速轉變為嚴詞攻擊中國,還不假辭色地抱怨批評習近平。雙邊關係逐漸惡化。
● 「不是朋友的朋友」?
中國領導人很少以個人立場,把他國領導人稱之為個人的「好朋友」。共產黨人只會以「中國人民的好朋友」,或者,「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來稱呼經過他們長期考驗,覺得真正可以當國家和人民朋友的外國顯要。
2018年3月,中美貿易戰開打之後,川普只能算是「不是朋友的朋友」。
中國人交朋友非常重視「信任與一致性」,在這個基礎上產生情感,並以「情感為基,原則為輔」來維繫友情。就像中國領導人對美國前總統尼克松的態度,他們認為尼克松對中國的立場「始終如一」,因此即使尼克松因水門案被迫辭職,在美國聲名兩極化,仍然把他視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即便他本人無法訪問中國,他的女兒到中國時,仍然受到毛澤東的接待和歡迎。
相比之下,川普則缺乏「一致性」。他的態度隨時可能改變,在疫情期間甚至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直接嚴厲地批評和攻擊他口中所謂「最好最好的朋友」。這與中國人交友重視的「信任與一致性」背道而馳。
中共的領導層應該已經明白,北京中南海與美國白宮之間,已經沒有真正的友誼合作關係可言,而只剩下赤裸裸的鬥爭。無論誰當白宮主人,現在好事情都不會找上中國。川普啓動了對中國的貿易戰和科技站,拜登繼續延續川普路線。
而且,拜登有過之無不及,明明美國在烏克蘭背後煽風點火,提出所謂可以加入北約的空頭支票,導致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的一再緊張,最後爆發了俄烏戰爭。卻在戰爭爆發後,拜登政府一再把結束戰爭的責任甩鍋中國,並多次揚言要制裁北京在幕後暗助莫斯科,好像中國才這場戰爭的主導者和當事方。
美國一再利用貿易戰、科技戰,甚至利用烏克蘭戰爭,當成國際政治的籌碼,團結西方國家,圍堵和對抗中國。
在2019年9月的一次演講中,川普對口中「我的朋友」——習近平,曾經這樣評價:「他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一個非常強硬的領導者,而且他愛中國。」“He’s a very smart man, a very tough leader, and he loves China.”
川普看得出來,習近平「愛他的國家——中國」,就像他愛美國一樣。川普「要讓美國再一次偉大」,習近平則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他們兩人為了各自國家的利益,現在又要開始「二度」交鋒纏鬥。
與川普和拜登兩任總統,都打過貿易戰的習近平,已成為夠資格的對美問題外交專家。從2018年到現在七年的貿易戰,中國這個製造業出口導向的貿易優勢,沒有被打垮。
拜登政府拉著歐盟北約國家圍攻中國,想把「俄烏戰爭的責任」轉嫁給中國,並分化中歐關係。結果,現在歐洲法、意、英等國家,給人感覺最跟中國的互動,比與美國更熱絡,而拜登已經下台了。
現在,無論是川普或者是習近平,都已是有經驗的貿易戰談判和溝通者。應該很快就能摸清楚對方要什麼,然後自己能不能答應。這兩個「愛國者」以國家利益優先,可以省去客套和過場,很快進入主題。
這場貿易戰涉及到中美兩國長遠利益,和各自企業的生存,是場真刀真槍角力。當初,美國以華為通訊設備,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為由,開始禁用華為5G基地產品,並要求盟友也跟進。2020又禁止華為取得手機晶片,最後的結果看來,就是要讓美國的蘋果手機,2年內就打敗取代這個最強的市場挑戰者。貿易戰下半場,川普和習近平還要繼續這樣子,為自己國家和企業纏鬥下去。
對抗還是妥協?這是中美兩國面對的終極選擇。若選擇以全面對抗升級到極端,甚至戰爭,雙方可能兩敗俱傷,導致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的長期不穩定;若能選擇妥協與合作,則有機會在競爭中找到雙贏的契機,推動世界經濟走向新平衡。
這場博弈的結局,不僅取決於中美兩國領導人習近平與川普,如何應對各自的內部挑戰,也將影響全球市場的走向與未來的國際秩序。妥協雙贏?或戰爭兩敗?中美之間的選擇將為歷史定下基調,並深刻影響世界未來的秩序。
現正直播
- 分享:
-
-
也許您會感興趣
四、世界各地對中國製造反制措施隨著中國製造業的全球影響力
2025-01-26 19:59
200年前清帝國的「茶葉、絲綢、瓷器」,到現在的「電動汽
2025-01-26 19:53
自2005年起,20年來國民黨將「九二共識」視為穩定兩岸
2025-01-20 19:53
台灣經濟的韌性來自於產業的活力與高科技產業的競爭優勢,憑
2025-01-14 19:00
未來20年,全球將迎來新科技浪潮的全面衝擊。科技的快速發
2025-01-05 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