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的韌性來自於產業的活力與高科技產業的競爭優勢,憑藉靈活的供應鏈角色及全球市場的占有率,台灣在國際舞台上占據重要地位。然而,隨著全球能源轉型的加速,能源供給成為影響台灣未來發展的關鍵要素。若能在未來30年內確保穩定、可持續的能源供應,台灣有望再創經濟榮景。
在蔣經國執政時期,分別於1978年、1981年和1984年啟用了核一、核二、核三三座核電廠。這三座核電廠的建設,確保了電力供應的穩定,深刻影響著台灣的能源結構與經濟競爭力。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礎,支撐至今四十年的繁榮與成就。
如果現任政府能夠全方位地解決能源問題,並提供未來三十至四十年的穩定能源供應,這將成為蔣經國之後,所有總統中最偉大的政績之一,對台灣百年發展具有歷史性的重要意義與深遠影響。
然而,這項重大工程是否能夠實現,端看執政者是否願意拋開意識形態的束縛,克服種種困難,以理性務實的態度來解決能源挑戰。一旦成功,這項成就將堪比蔣經國的豐功偉業,成為台灣政治史歷的偉大篇章。
以下從核能的延續、再生能源的發展,以及氫能的前瞻投入三個角度,探討如何構建台灣全方位的能源保障體系。
一、核能:穩定與安全的能源選項
核能作為台灣能源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為經濟發展提供穩定的電力支撐。核能具有高效、低碳和穩定的特點,是應對氣候變遷和減少碳排放的重要選擇。
然而,核能的延續使用面臨諸多爭議,包括核廢料的處置、地震帶的安全風險,以及社會輿論對核災的恐懼。這些挑戰需要透過技術創新和政策透明來解決。
台灣可考慮引入小型模組化反應堆(SMR)等新型核技術,這類反應堆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靈活性。同時,政府應加強核廢料的長期管理,並通過公開透明的科學論證,增強公眾對核能安全的信心。
台灣的核一、核二、核三三座核電廠因設計年限為40年,已陸續停役。然而,國際間許多國家基於能源穩定性與碳中和目標,透過技術評估和設備升級,成功延長核電廠的使用壽命。例如,美國核能管制委員會(NRC)核准了多座核電廠的運轉期限延長至60年,甚至針對土耳其岬核電廠3、4號機組進行了更長的延壽評估,允許其運轉至80年。此外,法國和日本也在考慮或已經實施核電廠的延壽計劃,以平衡能源供應穩定性與安全性。
台灣可積極參考這些國際經驗,重新評估已停役核電廠的安全性與技術可行性,研究延役或重新啟用的可能性。在能源轉型的過渡期內,核電或許能繼續作為穩定電力供應的重要支柱,確保高耗能產業的持續發展,為未來能源政策提供更多選擇。同時,透過延壽核電廠,台灣還能減少對進口能源的依賴,提升能源自主性,為實現長期穩定的電力供應奠定基礎。
在再生能源尚未完全成熟之前,核能可作為過渡期內的穩定基石,確保台灣能源供應的連續性,支持高耗能產業,(如半導體)的發展需求。而且,也要根據國際能源和核能科技的趨勢,嚴肅研究評判把核能當成一種永續能源的選項。
二、再生能源:多元發展與健康推進
再生能源是全球能源轉型的主流方向,也是台灣實現永續發展的關鍵。隨著光伏技術和風力發電的進步,台灣正積極推進再生能源建設。然而,這一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挑戰,必須透過系統性規劃與技術創新來化解。
1. 土地與環境的系統性規劃與平衡
再生能源的發展需要大量土地,而光電場站與農地、自然環境的利用常發生衝突,離岸風電也可能對海洋生態與漁業經濟造成影響。為避免隨意氾濫的開發帶來負面影響,當務之急是建立全面系統性的規劃機制,以實現發展與保護的平衡。
• 光電能源發展的規範化:在規劃光電設施時,應優先考慮使用閒置土地、工業用地或屋頂空間,避免侵占農地及破壞自然生態。
• 協商與監督機制:通過多方協商機制確保發展與環境的協調,並由政府部門監督執行,避免再生能源發展演變成無序擴張。
• 科學評估:在項目啟動前進行環境影響評估,採取緩解措施,確保生態系統不受重大影響。
2. 儲能與電網升級:新技術驅動的高效應用
再生能源具有間歇性和不穩定性的特點,如何提升儲能與電網升級的效率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的關鍵。
• 新科技的應用:引入新型儲能技術,例如固態電池、氫儲能技術及混合儲能解決方案,以增加能源儲存的效率與靈活性。
• 智慧電網升級:透過建設智慧電網,實現能源的即時調配與穩定輸送,並整合區域性微電網來優化能源的分配與管理。
• 能源管理系統(EMS):應用人工智慧與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控電力供需,最大化儲能裝置的使用效率,減少能源浪費。
3. 政策與法律規範化:從野蠻生長走向健康發展
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曾暴露出許多弊端,如違規侵占農地、違法施工等問題。這些現象不僅損害環境,還削弱了社會對再生能源的支持。因此,未來的發展需要政策與法律的雙重規範。
• 強化法律依托:政府應結合既有經驗,修訂相關法規,針對土地使用、環境保護及能源項目進行嚴格規範,杜絕野蠻生長與違法操作。
• 建立審核、監督與透明化完善的法規機制:在新電場審核和建設過程中,實施多層級審核與持續監督,確保合法合規運作。同時,公開新電場信息,讓公眾參與監督,並對違規者進行責任追究,樹立再生能源發展的良好典範。
• 避免因噎廢食:雖然再生能源發展面臨挑戰,但不能因此停滯。未來的發展需要在明確的法律框架下進行,既解決現有問題,又保障發展的可持續性。
再生能源的多元化布局(如太陽能、風能與地熱能)將為台灣提供靈活穩定的能源供應。透過科學的土地與環境規劃、儲能與電網技術的全面升級,以及政策與法律的嚴格規範化,台灣可以在保護生態的同時推動再生能源健康發展,為未來的能源轉型奠定堅實基礎,實現永續經濟與環境的雙贏局面。
明白您的需求,以下是重新改寫的版本,第一點提到公司的名稱,而第二點與第三點使用泛稱:
三、氫能:未來能源的前瞻布局
氫能被譽為「終極清潔能源」,是能源轉型的長期解決方案。由於其燃燒後的唯一產物為水且零碳排放,氫能在交通、工業及儲能領域中具備廣泛的應用潛力,是全球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技術支柱。
1. 技術發展的現狀
目前,氫能技術分為「灰氫」(以天然氣製氫)、「藍氫」(結合碳捕捉技術的製氫)和「綠氫」(透過再生能源電解水製氫)。其中,綠氫作為最具潛力的清潔氫能生產方式,雖然技術成本偏高,但隨著技術突破和規模經濟的實現,其成本有望進一步降低。
在台灣,台達電於2024年成立了「台達淨零科學實驗室」,專注於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及固態氧化物水電解(SOEC)製氫技術的研發。該技術相較於傳統天然氣發電,可將碳排放減少25%。此外,實驗室還設有百萬瓦(MW)級的測試平台,用於製氫與燃料電池技術的驗證。根據規劃,相關設備的量產將於2026年底實現,屆時燃料電池和水電解系統的年產能將分別達到10MW和30MW,為台灣綠氫技術的進一步推廣奠定基礎。
2. 應用場景的拓展
氫能的多元應用場景正在逐步開展,其在公共交通與工業脫碳中的潛力尤為顯著。氫燃料電池已成為清潔能源車輛的重要技術選擇,特別適合物流、公車等高使用頻率的交通系統。同時,氫能作為能源介質,還可以用於彌補再生能源供應的不穩定性。
此外,氫能對鋼鐵與水泥等高耗能行業的綠色轉型尤為重要。部分企業正在以氫氣替代化石燃料,推動鋼鐵製造過程中的脫碳。同時,氫能技術也被應用於微電網和船運領域,展現出低碳與高效率的優勢,進一步豐富了台灣氫能的應用場景。
3. 政策與產業鏈建設
氫能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政策支持與產業鏈建設的推動。台灣企業已積極開展技術合作,透過技術移轉與國際合作,掌握燃料電池核心技術,並結合本地產業資源,推動國產化進程。同時,國內各界正在努力構建涵蓋設備製造、材料供應、系統應用的完整氫能供應鏈,以加速氫能技術在不同領域的應用落地。
政府在政策層面也提供了明確的支持,推動加氫站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並加強部會間的協調,規劃氫能產業的長期發展方向。參考國際經驗,台灣正逐步融入亞太區域的國際供應鏈,為未來氫能市場的競爭做好準備。
四、構建多元能源供應體系
核能、再生能源與氫能並非彼此替代,而是互為補充,共同構成未來能源結構的三大支柱。台灣可採取以下策略:
1. 短期內依賴核能的穩定性
在再生能源和氫能尚未完全成熟之前,核能是保證能源供應穩定的重要手段。延役現有核電廠,並引入更安全的核技術,是可行的過渡方案。
2. 中期推動再生能源的規模化發展
加速太陽能與風電建設,解決儲能瓶頸,同時升級電網,提升再生能源的滲透率。
3. 長期布局氫能技術的前瞻發展
將綠氫與再生能源相結合,形成「發電—儲氫—用氫」的循環模式,最終實現零碳排放的能源結構。
五、未來展望:為台灣經濟奠定能源基石
台灣擁有強大的產業基礎和靈活的市場角色,但未來30年的經濟榮景依賴於能源供應的穩定與可持續性。核能的延續使用、再生能源的多元發展,以及氫能的前瞻布局,將共同構建一個穩健、綠色、高效的能源體系。
這不僅是台灣拚經濟的重要保障,更是全球能源轉型中台灣實現永續發展的關鍵策略。在政策的制定上,政府應當以國際趨勢為參考,與產業界和學界合作,建立長期能源戰略。
此外,為推動技術進步,台灣應積極參與國際能源合作,引進前沿技術與資源,同時擴展能源市場,提升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唯有這樣,台灣才能在全球競爭中站穩腳跟,並持續創造經濟與環境的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