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宮有一件清宮舊藏的文具〈明末三松款雕竹窺簡圖筆筒〉非常精美。筆筒,幾乎人人家裡都有,究竟這個竹雕筆筒有何獨特之處呢?
〈明末三松款雕竹窺簡圖筆筒〉高14.0公分,口徑8.5公分,底徑8.7公分,重220公克。
明末三松款雕竹窺簡圖筆筒-03。(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DATA)
這件作品由「嘉定三朱」的第三代朱稚征,號三松所刻,為清宮舊藏,由於相似傳世作品稀少,可謂珍品。清雍正年間,盧廷燦就曾記載三松:「所刻筆筒及人物與秘閣香筒,或蟹或蟾之類,在明末即已寶重,至今日擇可遇而不可求矣」
此件作品於竹面浮雕一名身穿華服,梳高髻的仕女佇立於花鳥屏風前,含羞展讀手上所執卷冊。屏風後,另一女子探身而出,以指掩唇,作噤聲窺視狀。屏畫則以陰刻呈現,細膩刻劃出錯綜生長的梧桐古木、花葉,以及在枝頭上棲息的幽鳥。
屏風右下角以楷體陰刻「三松」二字。另側屏風後,陳設木几、瓶花、爐盒香具、文房用品、以及古琴,不僅還原了古代仕女的生活樣貌,更將顧盼之間結合身旁靜物融合為和諧又俏皮的情境。
本件作品的屏風仕女題材典故出自西廂記中的<窺簡>一章,圖樣則類似於明崇禎《正北西廂記秘本》中陳洪綬所繪<窺簡>版畫插圖。然而,由平面版畫轉化為圓柱形之竹面雕刻,構圖與佈局也可見作者巧思。
這件作品採通景式構圖方式雕製而成。原本版畫中的四扇屏風在竹雕中因佈局所限改為一扇,卻透過陰刻和陽刻的穿插並用,巧妙地區分賓主虛實。雕刻自平磨素地,到了屏風處漸高,又到了兩名仕女以及木几陳設區改施以高浮雕技法。無論人物上淺刻的髮絲、衣褶細節,又或含羞忘我的鶯鶯與心生喜悅的紅娘唯妙唯肖的神態舉止,都可見雕工技法的純熟。
第一眼看去,我們便能馬上捕捉到主角的神態舉止與容顏身姿。筆筒的周壁圍繞,更產生了崔鶯鶯既在紅娘前,又似在紅娘身後的巧思。再仔細近看,又能看見媲美繪畫繁複細膩的技術表現。〈明末三松款雕竹窺簡圖筆筒〉被視為嘉定派竹雕的極致代表,可說是當之無愧。
2005/5/30香港佳士得春季拍賣會清康熙竹高浮雕山水人物圖筆筒成交港幣1076萬元
(圖片來源:https://auction.artron.net/paimai-art32431293)
2005/5/30香港佳士得春季拍賣會,清康熙竹高浮雕山水人物圖筆筒,從港幣100萬元起拍,最後成交港幣1076萬元。
此為一件雕刻精絕的作品。作者顧玨以雕刻精巧著名。顧玨,字宗玉,江蘇嘉定人。活躍於康熙年間。刻畫精深,細入毫髮,一器必經一二載始成。不襲前人窠舀而能獨立門庭。
作者用花梨木作為筆筒的邊緣及底部。這一種加木邊和底的方法開始時,只用於香筒以及其他不需要堅實底部的器皿,亦有以象牙代替木的。後來筆筒亦有採用這種做法。西雅圖美術博物館現在藏有一件同類顧玨作品。
2013/6/4北京保利八周年春季拍賣會清赤壁夜遊園竹筆筒,成交RMB5,865,000
(圖片來源:https://auction.artron.net/paimai-art5033787531)
2013/6/4北京保利八周年春季拍賣會,清赤壁夜遊園竹筆筒,成交RMB5,865,000。
本件筆筒亦為顧玨作品。1983年在倫敦佳士得拍賣過,臺北清翫雅集會員 舊藏。此為橢圓形筆筒,鑲紫檀木口與底,下承四足。外壁以通景形式刻東坡赤壁夜遊圖。此器雕鏤刨鑿之深,已近無以復加,如前景的舟中物象、斜傾巨岩與山谷等部分,鏤空以造形,層迭而遮掩,已近立體圓雕形式。人物神情、姿態各異,眉目宛然,衣褶清晰,細節如發須、手部、衣飾與器用等,其刻劃入微,堪稱鬼斧神工,令人歎為觀止。與北京故宮藏「顧玨竹雕迎駕圖竹筆筒」相較,風格如出一轍,相信出自顧玨之手無疑,且可推斷同為雍正七年左右之精品,珍貴稀罕由此可知。
想了解更多,請點以下連結,【70-明末三松款雕竹窺簡圖筆筒】。
https://www.provoice.tw/podcast/episode?id=996c6b60-83e2-4ed1-92b6-2f9c113fe4f7
台北故宮有一件清宮舊藏的文具〈明末三松款 雕竹窺簡圖筆筒〉非常精美。筆筒,幾乎人人家裡都有,究竟這個竹雕筆筒有何獨特之處呢?
〈明末 三松款 雕竹窺簡圖筆筒〉高14.0公分,口徑8.5公分,底徑8.7公分,重220公克。
明末三松款 雕竹窺簡圖筆筒-03。(圖片來源 : 國立故宮博物院 OPEN DATA)
這件作品由「嘉定三朱」的第三代朱稚征,號三松所刻,為清宮舊藏,由於相似傳世作品稀少,可謂珍品。清雍正年間,盧廷燦就曾記載三松:「所刻筆筒及人物與秘閣香筒,或蟹或蟾之類,在明末即已寶重,至今日擇可遇而不可求矣」
此件作品於竹面浮雕一名身穿華服,梳高髻的仕女佇立於花鳥屏風前,含羞展讀手上所執卷冊。屏風後,另一女子探身而出,以指掩唇,作噤聲窺視狀。屏畫則以陰刻呈現,細膩刻劃出錯綜生長的梧桐古木、花葉,以及在枝頭上棲息的幽鳥。
屏風右下角以楷體陰刻「三松」二字。另側屏風後,陳設木几、瓶花、爐盒香具、文房用品、以及古琴,不僅還原了古代仕女的生活樣貌,更將顧盼之間結合身旁靜物融合為和諧又俏皮的情境。
本件作品的屏風仕女題材典故出自西廂記中的<窺簡>一章,圖樣則類似於明崇禎《正北西廂記秘本》中陳洪綬所繪<窺簡>版畫插圖。然而,由平面版畫轉化為圓柱形之竹面雕刻,構圖與佈局也可見作者巧思。
這件作品採通景式構圖方式雕製而成。原本版畫中的四扇屏風在竹雕中因佈局所限改為一扇,卻透過陰刻和陽刻的穿插並用,巧妙地區分賓主虛實。雕刻自平磨素地,到了屏風處漸高,又到了兩名仕女以及木几陳設區改施以高浮雕技法。無論人物上淺刻的髮絲、衣褶細節,又或含羞忘我的鶯鶯與心生喜悅的紅娘唯妙唯肖的神態舉止,都可見雕工技法的純熟。
第一眼看去,我們便能馬上捕捉到主角的神態舉止與容顏身姿。筆筒的周壁圍繞,更產生了崔鶯鶯既在紅娘前,又似在紅娘身後的巧思。再仔細近看,又能看見媲美繪畫繁複細膩的技術表現。〈明末三松款 雕竹窺簡圖筆筒〉被視為嘉定派竹雕的極致代表,可說是當之無愧。
2005/5/30 香港佳士得春季拍賣會 清康熙 竹高浮雕山水人物圖筆筒 成交港幣1076萬元
2005/5/30 香港佳士得春季拍賣會,清康熙 竹高浮雕山水人物圖筆筒,從港幣100萬元起拍,最後成交港幣1076萬元。
此為一件雕刻精絕的作品。作者顧玨以雕刻精巧著名。顧玨,字宗玉,江蘇嘉定人。活躍於康熙年間。刻畫精深,細入毫髮,一器必經一二載始成。不襲前人窠舀而能獨立門庭。
作者用花梨木作為筆筒的邊緣及底部。這一種加木邊和底的方法開始時,只用於香筒以及其他不需要堅實底部的器皿,亦有以象牙代替木的。後來筆筒亦有採用這種做法。西雅圖美術博物館現在藏有一件同類顧玨作品。
2013/6/4 北京保利八周年春季拍賣會 清 赤壁夜遊園竹筆筒,成交RMB 5,865,000
2013/6/4 北京保利八周年春季拍賣會,清 赤壁夜遊園竹筆筒,成交RMB 5,865,000。
本件筆筒亦為顧玨作品。1983年在倫敦佳士得拍賣過,臺北清翫雅集會員 舊藏。此為橢圓形筆筒,鑲紫檀木口與底,下承四足。外壁以通景形式刻東坡赤壁夜遊圖。此器雕鏤刨鑿之深,已近無以復加,如前景的舟中物象、斜傾巨岩與山谷等部分,鏤空以造形,層迭而遮掩,已近立體圓雕形式。人物神情、姿態各異,眉目宛然,衣褶清晰,細節如發須、手部、衣飾與器用等,其刻劃入微,堪稱鬼斧神工,令人歎為觀止。與北京故宮藏「顧玨 竹雕迎駕圖竹筆筒」相較,風格如出一轍,相信出自顧玨之手無疑,且可推斷同為雍正七年左右之精品,珍貴稀罕由此可知。
想了解更多,請點以下連結,【70-明末三松款 雕竹窺簡圖筆筒】。
https://www.provoice.tw/podcast/episode?id=996c6b60-83e2-4ed1-92b6-2f9c113fe4f7
現正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