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聽連結: https://is.gd/KqV8JX
白居易生活的年代,大唐國勢走向衰敗,他憂國憂民,致力於推動「新樂府運動」,呼應韓愈、柳宗元提倡的古文運動,強調文學創作的社會責任,從作品中反映民生百態以及政治弊端。這份情操,獲得近代學者胡適的高度肯定。
白居易寫詩的天份很高,「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他十六歲參加科考的應試詩;大凡應試詩,規範很嚴格,少有佳作,但白居易的這首詩卻成為千古名作。
白居易的作品對後人有很深的影響,一則因為他的現存詩歌多達三千首,居唐朝詩人之冠,二則是因為白詩淺顯易懂,婦孺可讀。他的詩歌,多取材自現實生活,讀來平易近人卻有深意,以至於民間流傳不絕。例如〈琵琶行〉名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是他遭貶為江州司馬,為年老、流落江湖的教坊名伎而發出的千古一嘆。〈長恨歌〉名句「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更是成了天下有情人的共同誓言。
杭州西湖的「白堤」並非由白居易所建,而是當地居民紀念他任職杭州刺史期間,多次修繕,救民於水火。他疏浚古井,解決當地的水荒,又修堤蓄積湖水,灌溉附近農地。他還將治理西湖的策略與注意事項,清楚刻置於湖邊,提供後人參考,對於接續到任的官員,有很大助益。白居易在離職前,甚至將一筆官俸留在府庫,作為官衙公務的周轉基金。
白居易的思想綜合了儒、佛、道三家,但以儒家思想為主。祖父和父親都曾擔任地方官,深知民間疾苦,因此他自幼培養憂國憂民的情懷,後來如願當上言官,為了報答天子的知遇之恩,他頻繁上奏言事,甚至直接指出皇帝的疏忽,只可惜當朝天子唐憲宗,未能體察逆耳忠言,反而說出:「白居易小子,無禮於朕,朕實難奈。」由此不難想見,白居易仕途之艱難了。
憲宗暴卒後,唐穆宗繼位,白居易所期盼的君明臣賢,已遙不可及,他只能寄情寫作,執著於「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原則,希望能夠藉由創作補察時政。所謂「唯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唯有下情上達,政治才會清明。但是置身晚唐亂世,白居易的滿腔熱血,很難得到君王眷顧,幸好他的個性樂天知命,再加上晚年篤信佛法,「知足保和」,不去計較身外之物,自我寬解為:「寒有衣,飢有食,足矣!」
白居易一生仕途不順達,但他留下大量的詩篇,人們吟誦不絕,他七十五歲時病逝於洛陽,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傳世。唐宣宗悼念時說道:「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可見白詩影響之大。白居易的墓塚在洛陽城外的「白園」,旁邊有一方極為醒目的紀念碑,落款是「日本中國文化顯彰會」,碑文的內容是:「偉大的詩人白居易先生,您是日本文化的恩人,您是日本舉國敬仰的文學家,您對日本之貢獻,恩重如山,萬古流芳,吾輩永志不忘。」可見白居易的作品遠播海外,是唐朝詩壇的驕傲。
白居易的好朋友元稹也是一位才高的詩人,他的作品中悼念亡妻的詩句尤其有名。「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明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都是平白舖陳又感人肺腑的名句,元、白二人感情深厚,白居易曾寫信給元稹:「僕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就是說遇到可發揮的時機,就實踐自己的理想,如果時運不濟,就修身養性,不怨天尤人,這種人生哲學,兩人心意相通,此外,他們寫詩的文體相近,又同在文壇享有盛名,所以世稱「元白體」。
EP.7連結 一般兒少觀眾常以主觀喜好評斷節目優劣
2024-12-26 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