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拍賣官開講囉/玉豬的秘密:喪葬文化與財富象徵的背後故事
2024-05-09 12:04 作者 / 陳珮瑜![西漢晚期至東漢 金片包玉猪 一對 (圖片來源 : 國立故宮博物院 OPEN DATA)](https://www.bigmedia.com.tw/blob/article/c9410111-a11f-46fb-b991-c6b1b9ad0408.png)
台北故宮有一對很可愛的小豬: 《西漢晚期至東漢 金片包玉猪》。
在漢代的玉器門類中,握豬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喪葬明器。其實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在死者手中擺放物品的習俗,這些物品有玉器、動物骨牙等,但是並沒有廣泛普及。
到了商代及西周時期,玉握開始逐漸代替動物骨牙慢慢成爲喪葬明器主流。商代已經出現死者雙手中握有龜甲形玉石器及其它質地的器物。春秋戰國時期,握玉爲長方形玉石片。漢代,握玉改爲柱狀形豬,以象徵死者生前財富。隨柱狀形而雕琢,線條挺秀,尖端見鋒,藝術風格獨特,是漢代獨有的雕刻方法。
“握豬”顧名思義本身是豬的形象,其使用的方式是握於往生者的兩手之中,但是由於死者身份地位的等級差別,握豬的材質也有分別,一般來說玉製的握豬相對於其他石質的握豬而言更加高貴。
那麼在漢代爲什麼死者需要手中握豬而後入葬呢?這和當時人們的財富觀有一定的聯繫,握豬的原因是指豬能生子,代表財富,多子多孫多福氣的概念。
本對玉豬為青綠玉質,頭尾受沁白化,表面並有附著物,身軀包覆金箔。由於是喪葬用玉,一般皆選用暗色的玉料,若將玉豬身軀的金箔取下,可發現玉質的本色為青綠色,以漢代的標準而言,這是祭祀或喪葬的玉材。
喪葬用玉的作工一般較為粗略。製作者依循長形玉料外形,略為減損玉料,以砣具琢磨出眼、耳、鼻、足等部位的輪廓,並未有進一步的精細作工。這類看似大刀闊斧的刀法,即為俗稱的「漢八刀」,喪葬用玉本就毋需精細製作,因此稍事加工即完成。
因為等級特殊,雖說考古不時發現各式握豬,但是總數仍然相當有限,而包覆以金箔的玉豬更是絕無僅有。藉由金箔的特性,還可以觀察玉質受沁白化的特徵。所謂受沁白化是指玉器長年埋藏在土中,玉質漸漸變色泛白的現象。受沁白化的原因除了玉質本身的特性之外,環境也是重要的因素。
此對包覆金箔的握豬,頭尾都受到風化侵蝕,質地呈现白化特徵。但在金箔包圍下的玉質卻相當完美,仍保有製作完成之際的玻璃光。這是由於金箔的化學活性相當小,其他物質難以和其發生化學變化,因此金箔相當於玉材的絕緣層,有效保護玉豬的胸腹不和外界發生作用。
關於玉豬的拍賣,2017年香港佳士得秋拍,82件「養德堂」玉器100%成交,取得「白手套」佳績,落槌價平均達估價的7倍之高,斬獲HK$1.5億成交總額,在拍賣界掀起熾熱的高古玉風潮。在這場拍賣會上,一件東漢 玉握豬成交HKD 3,2 20,000,創下漢代玉豬高價成交的紀錄。
想了解更多,請點以下連結,【11-西漢晚期至東漢 金片包玉猪 一對】。
https://www.provoice.tw/podcast/episode?id=60557a2d-66cf-4ce6-868d-7ed7cf750e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