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關稅開火到制度重組,一場穿透全球金融深水區,「中美被信任之戰」正全面展開。
這不是,從2025年才開始的一場戰爭!
2025年4月2日,川普總統重返白宮後不到百日,對中國商品宣布啟動全面懲罰性關稅,以「對等課徵」為名,將稅率從54%、104%,一路上調至145%。美國貿易代表署表示:「這將是歷來對中國最廣泛、最激烈的關稅反擊。」
中國並未立即對應,但在短短一週內迅速升高反制節奏,於4月11日宣布將對美商品關稅提高至125%,涵蓋汽車、農產品與晶片零件,強調「堅決回應不對等壓力」。
但這場戰爭,早已不再是簡單的「貿易摩擦」或「關稅報復」。真正的戰場,正悄然轉移至貨幣體系的深水區:制度信任、清算機制、國際儲備與經濟主權。
這並不是第一次中美之間的經濟交鋒。早在2005年,美方曾長期批評中國「操縱匯率」,要求人民幣升值,以減少貿易逆差;但到了2023年,美國戰略已全面轉向——不再是讓人民幣升值,而是讓中國「無法升值」,讓其經濟失去貨幣信用的支撐基礎。
這是一場由上而下的制度消風。從科技封鎖、供應鏈斷裂,到貿易制裁與出口限制,美國的真正意圖不只是切斷產品流通,而是試圖讓人民幣成為「不被信任的貨幣」,讓中國制度成為全球市場的「風險來源」。
但中國並非毫無準備。
早在2018年美中貿易戰開打、華為遭禁之時,北京就已開始思考:如果美元體系不再安全,如果清算網絡可以成為武器,中國是否應該建立一套「能在美元崩潰時繼續運轉」的備援制度?
這就是我們今日所看到的——「新貨幣冷戰」的制度對撞,也就是中美貨幣大戰的核心。
這場戰爭的真正本質,不是貿易盈虧、也不是匯率高低,而是制度信任的再分配,是全球金融秩序一次深刻的信任重組。而這場重組,不會用軍事完成,也不會透過談判結束,而是透過貨幣與制度,慢慢寫入世界的新默契中。
一、中國的制度備戰:從科技圍堵到金融預警
——2018–2022
這場中美制度型對抗的最早伏筆,並不在金融戰場,而是在科技與貿易的雙重封鎖中悄然展開。
2018年3月,川普政府首次針對中國鋼鐵與鋁製品加徵關稅,正式拉開了中美貿易戰的序幕。緊接著6月,美國對總值500億美元的中國高科技出口商品開徵額外關稅,理由是「保障智慧財產權」與「打擊技術轉移」。這並非單一產業衝突,而是一場針對中國產業升級與國家戰略的系統性圍堵。
真正觸發北京警覺的,是2019年美國商務部對華為祭出的出口禁令——這不僅讓中國科技巨頭面臨斷鏈危機,更標誌著「制度信任危機」的開端。當晶片、伺服器、EDA軟體等關鍵技術可以被美方一紙命令切斷,中國意識到:全球化的供應鏈背後,是被少數國家所控制的制度鎖鏈。
2020年,新冠疫情衝擊全球,中國內部開始推動「雙循環戰略」,試圖讓國內市場成為經濟增長主引擎,減少對外依賴。然而,疫情只是催化劑,真正驅動這一轉型的,是對制度風險的戰略預判。
2022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美國與歐盟宣布將俄羅斯排除出SWIFT清算系統,並凍結其約6,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這是冷戰結束以來,西方首次全面動用金融制裁武器。中國觀察到,作為全球第三大儲備國的俄羅斯,在一夕之間被「制度切斷」:清算受阻、儲備被鎖、對外交易陷入癱瘓。
北京立刻從這場「制度核彈」中學到關鍵一課:在美國主導的金融體系下,任何儲備、清算與貨幣交易,都不再是純粹經濟行為,而可能成為政治工具。
這些事件不僅加深了中國對金融體系安全的危機感,也迫使決策層啟動制度層面的「去美元化備戰」:從本幣清算、黃金儲備、能源結算,到跨境支付通道的自主建設,一套「面對美元體系潰敗時的制度存活機制」,開始在幕後靜靜推動。
這一階段的制度備戰,尚未引起西方全面注意,但它已在政策層面深刻改變了中國對全球經濟體系的風險認知。
不是為了挑戰美元,而是為了有能力在美元系統失效時,不至於沉沒。
二、制度對抗的展開:清算、能源與本幣圈三線佈局
——2022–2024
如果說2018到2022年是中國在應對「外部制裁風險」下逐步形成制度警覺的過渡期,那麼2022年之後,便是全面推動制度性備援的實質啟動階段。
俄羅斯被逐出SWIFT系統的震撼效應尚未平息,中國立刻在三條戰略路徑上同步展開制度性部署:清算體系的自主化、能源結算的去美元化,以及本幣圈的地緣化擴張。
第一線:清算系統的戰略備援——CIPS的全面升級
中國自2015年啟動「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原本僅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配套工具,但在俄烏戰爭後,北京將其視為「制度生命線」重新定位。
2022年以來,CIPS連續升級擴容,截至2024年底,已有超過1,300家中外金融機構接入,遍及亞洲、非洲與拉丁美洲。雖然其日均結算規模尚不及SWIFT的十分之一,但其意義不在規模,而在「不中斷」。
CIPS的存在,是為了在全球金融體系出現斷裂時,為人民幣提供一條獨立於西方清算體系的替代路徑。對中國而言,這不只是結算工具,而是一個制度保險箱。
第二線:能源市場的貨幣選項——人民幣進入石油與天然氣領域
2023年3月,中國與阿聯酋正式簽署人民幣結算的天然氣合約,震動市場。同年,沙烏地阿拉伯亦同意接受人民幣作為部分石油出口的結算貨幣。這些舉措標誌著「石油人民幣」從倡議走向落地。
配合香港金管局與中國人民銀行主導的「mBridge」跨境數位貨幣結算平台實驗,中國試圖建立一個以人民幣為錨、可對接多國央行的去美元化能源交易通道。其背後邏輯很清楚:能源是全球最剛性的交易需求,也是貨幣信任最具槓桿力的場域。
第三線:地緣貨幣聯盟的試行——人民幣本幣圈的實體擴張
在清算與能源之外,中國加速與新興市場建構「本幣互換機制」,強化人民幣在區域經濟中的實體流通能力。
截至2024年,中國已與阿根廷、巴西、印尼、俄羅斯、南非等超過40個國家簽署本幣互換協議。這不只是金融協議,更帶來實質操作案例。例如,2023年阿根廷在外匯告急的情況下,直接動用人民幣進行進口支付,並由人民幣補貼其央行儲備,開創南美本幣清算的先例。
這三線佈局雖然分散,但背後是同一個目標——建立一套在全球美元體系失靈時仍能獨立運作的「中國式制度備援網絡」。
不是為了接管世界,而是為了不被世界斷鏈所吞沒。
三、貨幣戰的三階段演進:升值、脫鉤、制度
——2005–至今
如果說制度建設是中國的戰略防禦,那麼貨幣本身,就是這場對抗的正面戰場。從2005年中國取消人民幣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開始,貨幣便成為中美博弈的核心議題之一。而這場博弈,並非線性推進,而是呈現明確的三階段演進邏輯:
第一階段:升值型貨幣戰(2005–2015)
這是一場典型的匯率爭奪戰。美方長期指責中國「操縱匯率」,故意壓低人民幣以換取出口順差;而中方則以匯率穩定為理由,採行有管理的浮動機制,逐步放寬匯率波動幅度但未完全市場化。
這段時期的貨幣戰,本質上是針對價格的攻防——讓人民幣升值或穩定,以改變雙邊貿易結構與全球資本流動。
但這一階段,美方的目標仍是「重估人民幣」,並未觸及中國貨幣的制度性根基;而中國亦樂於藉由漸進升值來緩解壓力、吸引外資、推動改革。
這是雙方仍能透過談判調整的「貨幣博弈期」。
第二階段:脫鉤型貨幣戰(2018–2022)
自2018年川普政府啟動關稅戰後,貨幣戰的性質出現根本轉變——不再是讓人民幣升值,而是意圖讓中國經濟失去升值的條件。
美國從單一匯率議題轉向整體經濟打擊:以關稅懲罰中國出口;以技術封鎖阻斷中國高端產業升級;以金融制裁切斷中國企業的海外融資與結算空間。
這是一場試圖「拔掉人民幣制度支撐」的戰爭——當出口下滑、資金外逃、人民幣承壓,美國希望的是:中國自陷貨幣崩壞的惡性循環。
中國則在這一階段初步感受到「制度信任」的重要性,開始推動雙循環、自主科技與外部儲備多元化的戰略準備。
這一階段,是中美貨幣對抗的「制度裂解期」。
第三階段:制度型貨幣戰(2023–至今)
進入2023年後,貨幣戰的邏輯已不再只是匯率或出口盈餘的爭奪,而是全面升級為制度信任與體系選邊的地緣金融對抗。
美方利用SWIFT、金融監管、制裁網絡與美元結算體系,將「金融中立性」轉化為「政策武器化」,讓全球意識到:貨幣不再只是經濟工具,而是戰略槓桿。
中國則透過CIPS、mBridge、黃金儲備、本幣貿易、數位人民幣等手段,嘗試重建一個能夠承擔衝擊、繞過美元的制度性備援系統。
在這一階段,貨幣戰的核心變成了制度選擇與信任重建:
•誰掌握未來清算權?•誰的貨幣能在危機中依然被接受?•誰的制度能提供多數國家足夠的「金融安全感」?
這是貨幣從價格競爭走向制度價值競爭的「深水階段」。
四、重新定義貨幣信任:MERS理論的提出
當貨幣戰從價格層次進入制度深水區,傳統的貨幣理論便開始顯得力不從心。過去,我們衡量貨幣價值的方法,多半圍繞三大模型展開:
一是購買力平價理論(PPP),試圖以各國物價水準衡量匯率是否「合理」;二是貨幣數量理論(QTM),認為通膨與貨幣供給的變化構成核心關聯;三是美元霸權理論(DollarHegemony),認為美元的地位建立在石油結算與美國軍事、科技、制度的綜合優勢之上。
但當美元本身的信用開始動搖、SWIFT體系變成制裁工具、金融儲備不再安全,這些理論也逐漸難以說明全球金融秩序的演變邏輯。
這正是我們提出簡明新架構——MERS貨幣新理論——MonetaryExchange「貨幣交換」Reliability「可信度」或「可靠性」Support「支撐」與「制度基礎」,意即「貨幣交換可信任支撐理論」)的背景。
其核心假設很清楚:
在制度失衡與全球信任退潮的年代,貨幣的價值不再取決於央行聲明或利率調整,而是取決於一整套可持續、可兌換、可被信任的制度支撐網絡。
這套制度信任架構,可用三個關鍵面向來衡量:
1.價值創造(ValueCreation)貨幣的根基不在印鈔機,而在其經濟體是否能持續輸出全球需要的實體價值。美元靠科技與金融,人民幣則強調製造鏈與能源資源。
2.制度穩定(Stability)關鍵不在當下可用,而在是否「明天也能被信任」。這取決於制度的承壓力、透明度與政策調整能力。
3.使用可靠性(ReliabilityofUse)國際是否願意用這種貨幣,不只看清算技術,更看制度接入與危機時的替代能力。誰的貨幣能在斷鏈時繼續被使用,誰就具備真正的信用。
總結來看,MERS理論的三大支柱(V,S,R),對應的正是當代貨幣信用的三大考題:
•你是否真正創造價值?(而非靠信貸堆高金融泡沫)•你的制度能否承壓不崩?(不因政局或危機瞬間失信)•別人是否有動機與能力,願意在制度斷裂時繼續用你?
這些,才是中美貨幣戰真正的決勝點。
五、MERS三大指標下的中美元體系比較
首先,在價值創造層面,中國貨幣體系以第二產業為核心支撐。製造與工業佔其GDP比重約27%,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與基礎設施能力,長年輸出大量實體商品,特別面向發展中國家與全球南方市場。同時,中國在第一產業上亦具備一定糧食與能源儲備能力,支撐其供應鏈安全與戰略自主。
相較之下,美國則以第三產業為主,佔GDP超過75%,主要集中於科技平台、金融資本、專業服務與文化輸出。第二產業自1980年代後逐步萎縮至約11%,大量製造外包至亞洲與墨西哥,第一產業則具出口規模但僅佔極小就業比重。美國的貨幣價值背後是全球化資本市場的信心,而非大規模實體供應。
其次,在制度穩定與風險韌性層面,中美各自承受的壓力日益放大,但來源與體質結構不同。
美國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債務槓桿與制度分裂:2024年底,美國聯邦債務總額已突破36兆美元,年利息支出超過1.2兆,甚至高於國防預算。聯邦預算僵局與政府關門危機頻仍,加上國內政治極化、社會共識崩潰,導致市場對其制度可預期性產生疑慮。
然而,美國制度的強項仍不可忽視:包括資本自由流動、法律與監管體系的全球性主導權,以及美元結算網絡與軍事安全聯盟所延伸的戰略信用。
中國制度的穩定性則呈現出另一種結構性特徵:雖然其治理模式以高度集中與政策協調能力為強項,具備迅速動員資源、調整方向的行政優勢與完整工業體系,但內部挑戰也日益顯現。地方政府總債務已突破96兆人民幣,部分地區隱性債風險高企;青年失業率長期超過20%,對消費與人口預期構成壓力;房地產市場持續疲弱,2023年以來的債務違約潮波及金融體系;加上資本帳戶尚未完全開放,制度透明度與外資信任仍待建立。
這些因素雖使中國在國際金融評價上面臨壓力,但其政策工具箱與戰略調控能力,在短期內仍展現出一定的穩定韌性。
最後,在國際使用可靠性上,美元仍是無可取代的全球主軸。截至2024年,全球外匯儲備中超過58%仍為美元;90%以上的跨境結算仍透過SWIFT完成,美國的清算能力與全球支付網絡依舊強大。
但這一強勢也伴隨成本。SWIFT與美元結算機制在對俄羅斯與伊朗等國實施制裁後,開始被其他國家視為「戰略風險點」。制裁工具化與金融安全非中立化的趨勢,促使新興經濟體尋求「備援方案」。
中國則積極部署一套制度性替代路徑,試圖在美元主導體系之外建立金融自主性。截至2024年,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已接入超過1,300家金融機構,覆蓋亞洲、非洲與拉美;與40多國簽訂本幣互換協議,在阿根廷等地已有實際清算應用;同時推進mBridge數位貨幣平台、人民幣能源結算與黃金儲備佈局,構築一套不依賴美元的制度備援網絡。
雖然人民幣尚未取代美元,但在「區域備援體系」與「去美元信任圈」中逐漸建立存在感。
六、結語|誰的制度還能被信任?世界將在貨幣中作答
中美兩套貨幣體系,已不再是單純的金融競賽,而是一場深層制度信任的壓力測試。美元憑藉其強大的清算網絡、法治架構與全球軍事聯盟,仍穩居核心地位;但其背後的國內債務、政治分裂與制度信心正在侵蝕這一優勢。
人民幣則透過製造鏈、資源掌控、本幣圈與跨境清算等制度備援,在區域與危機場景中逐漸累積信任。但中國同樣面對地方債務高達96兆人民幣、房地產債務違約與青年失業率超過15%的現實挑戰,國際信任尚未真正破冰。
從MERS理論三大支柱——價值創造(ValueCreation)、制度穩定(Stability)、國際使用可靠性(ReliabilityofUse)——來看,這場較量不在於誰主導,而在於誰更不容易出錯,誰更能在衝擊中保持制度韌性。
未來三年內,全世界將用實際行動來回答這場制度信任之爭:各國央行將選擇儲備哪種貨幣、跨境結算將依賴哪個體系、危機下的資金將信任誰的制度作為避風港。
這場貨幣大戰的勝負,不需要等十年,甚至不需要等兩代人的觀察。答案,很可能就在川普接下來這個不到四年的任期內,逐步揭曉。
誰的制度能穿越風險、贏得信任,誰的貨幣就能在全球金融新秩序中生存下來。
這,就是制度時代的「貨幣冷戰」,也將是歷史對制度可信度的實戰驗證。
從關稅開火到制度重組,一場穿透全球金融深水區,「中美被信任之戰」正全面展開。
這不是,從2025年才開始的一場戰爭!
2025年4月2日,川普總統重返白宮後不到百日,對中國商品宣布啟動全面懲罰性關稅,以「對等課徵」為名,將稅率從54%、104%,一路上調至145%。美國貿易代表署表示:「這將是歷來對中國最廣泛、最激烈的關稅反擊。」
【請點我,AI告訴你更多和這新聞有關的資訊】
關於中美貨幣與金融制度競爭的相關知識
1. 全球貨幣儲備體系演變歷史
自1944年布列敦森林體系建立以來,美元逐漸取代英鎊成為全球主導儲備貨幣。1971年尼克森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後,世界進入了浮動匯率時代,但美元的全球主導地位不僅未被削弱,反而因石油美元體系的建立而更加鞏固。石油美元體系使全球能源貿易主要以美元結算,這為美元提供了強大的結構性支撐。
2. SWIFT系統的起源與演變
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成立於1973年,總部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是全球主要的跨境支付信息傳輸系統。雖然SWIFT宣稱是一個中立的國際組織,但其決策機構中西方國家具有主導性影響力。SWIFT並非直接進行資金清算,而是提供金融機構間的安全通信網絡,傳輸支付指令。從技術角度看,任何國家都可以建立類似系統,但關鍵在於全球金融機構的接入意願與信任度。
3. 跨境支付系統的技術與政治雙重性質
跨境支付系統不僅是技術工具,也是地緣政治的重要槓桿。美國曾多次將SWIFT用作制裁工具,包括2012年對伊朗、2022年對俄羅斯等。這些行動雖然展示了美國的金融力量,但也促使被制裁國家和擔憂未來可能面臨類似風險的國家積極發展替代系統。
4. 人民幣國際化的歷史進程
中國的人民幣國際化戰略可追溯至2009年,當時中國開始推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2015年人民幣被納入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標誌著國際社會對人民幣地位的部分認可。2016年啟動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是中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基礎設施,其目的是為全球人民幣使用者提供一個獨立於西方控制系統的清算和結算渠道。
5. 黃金在貨幣競爭中的再定位
近年來,全球央行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國家顯著增加了黃金儲備。中國自2019年以來持續增加黃金儲備,截至2024年已超過2,400噸。俄羅斯在被制裁後積極去美元化,同時大幅增加黃金儲備。這種趨勢反映了各國在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增加的環境下,尋求不受單一國家控制的儲備資產的戰略考量。黃金作為無主權風險的資產,在當前貨幣信任競爭
中國並未立即對應,但在短短一週內迅速升高反制節奏,於4月11日宣布將對美商品關稅提高至125%,涵蓋汽車、農產品與晶片零件,強調「堅決回應不對等壓力」。
但這場戰爭,早已不再是簡單的「貿易摩擦」或「關稅報復」。真正的戰場,正悄然轉移至貨幣體系的深水區:制度信任、清算機制、國際儲備與經濟主權。
這並不是第一次中美之間的經濟交鋒。早在2005年,美方曾長期批評中國「操縱匯率」,要求人民幣升值,以減少貿易逆差;但到了2023年,美國戰略已全面轉向——不再是讓人民幣升值,而是讓中國「無法升值」,讓其經濟失去貨幣信用的支撐基礎。
這是一場由上而下的制度消風。從科技封鎖、供應鏈斷裂,到貿易制裁與出口限制,美國的真正意圖不只是切斷產品流通,而是試圖讓人民幣成為「不被信任的貨幣」,讓中國制度成為全球市場的「風險來源」。
但中國並非毫無準備。
早在2018年美中貿易戰開打、華為遭禁之時,北京就已開始思考:如果美元體系不再安全,如果清算網絡可以成為武器,中國是否應該建立一套「能在美元崩潰時繼續運轉」的備援制度?
這就是我們今日所看到的——「新貨幣冷戰」的制度對撞,也就是中美貨幣大戰的核心。
這場戰爭的真正本質,不是貿易盈虧、也不是匯率高低,而是制度信任的再分配,是全球金融秩序一次深刻的信任重組。而這場重組,不會用軍事完成,也不會透過談判結束,而是透過貨幣與制度,慢慢寫入世界的新默契中。
一、中國的制度備戰:從科技圍堵到金融預警
——2018–2022
這場中美制度型對抗的最早伏筆,並不在金融戰場,而是在科技與貿易的雙重封鎖中悄然展開。
2018年3月,川普政府首次針對中國鋼鐵與鋁製品加徵關稅,正式拉開了中美貿易戰的序幕。緊接著6月,美國對總值500億美元的中國高科技出口商品開徵額外關稅,理由是「保障智慧財產權」與「打擊技術轉移」。這並非單一產業衝突,而是一場針對中國產業升級與國家戰略的系統性圍堵。
真正觸發北京警覺的,是2019年美國商務部對華為祭出的出口禁令——這不僅讓中國科技巨頭面臨斷鏈危機,更標誌著「制度信任危機」的開端。當晶片、伺服器、EDA軟體等關鍵技術可以被美方一紙命令切斷,中國意識到:全球化的供應鏈背後,是被少數國家所控制的制度鎖鏈。
2020年,新冠疫情衝擊全球,中國內部開始推動「雙循環戰略」,試圖讓國內市場成為經濟增長主引擎,減少對外依賴。然而,疫情只是催化劑,真正驅動這一轉型的,是對制度風險的戰略預判。
2022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美國與歐盟宣布將俄羅斯排除出SWIFT清算系統,並凍結其約6,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這是冷戰結束以來,西方首次全面動用金融制裁武器。中國觀察到,作為全球第三大儲備國的俄羅斯,在一夕之間被「制度切斷」:清算受阻、儲備被鎖、對外交易陷入癱瘓。
北京立刻從這場「制度核彈」中學到關鍵一課:在美國主導的金融體系下,任何儲備、清算與貨幣交易,都不再是純粹經濟行為,而可能成為政治工具。
這些事件不僅加深了中國對金融體系安全的危機感,也迫使決策層啟動制度層面的「去美元化備戰」:從本幣清算、黃金儲備、能源結算,到跨境支付通道的自主建設,一套「面對美元體系潰敗時的制度存活機制」,開始在幕後靜靜推動。
這一階段的制度備戰,尚未引起西方全面注意,但它已在政策層面深刻改變了中國對全球經濟體系的風險認知。
不是為了挑戰美元,而是為了有能力在美元系統失效時,不至於沉沒。
二、制度對抗的展開:清算、能源與本幣圈三線佈局
——2022–2024
如果說2018到2022年是中國在應對「外部制裁風險」下逐步形成制度警覺的過渡期,那麼2022年之後,便是全面推動制度性備援的實質啟動階段。
俄羅斯被逐出SWIFT系統的震撼效應尚未平息,中國立刻在三條戰略路徑上同步展開制度性部署:清算體系的自主化、能源結算的去美元化,以及本幣圈的地緣化擴張。
第一線:清算系統的戰略備援——CIPS的全面升級
中國自2015年啟動「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原本僅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配套工具,但在俄烏戰爭後,北京將其視為「制度生命線」重新定位。
2022年以來,CIPS連續升級擴容,截至2024年底,已有超過1,300家中外金融機構接入,遍及亞洲、非洲與拉丁美洲。雖然其日均結算規模尚不及SWIFT的十分之一,但其意義不在規模,而在「不中斷」。
CIPS的存在,是為了在全球金融體系出現斷裂時,為人民幣提供一條獨立於西方清算體系的替代路徑。對中國而言,這不只是結算工具,而是一個制度保險箱。
第二線:能源市場的貨幣選項——人民幣進入石油與天然氣領域
2023年3月,中國與阿聯酋正式簽署人民幣結算的天然氣合約,震動市場。同年,沙烏地阿拉伯亦同意接受人民幣作為部分石油出口的結算貨幣。這些舉措標誌著「石油人民幣」從倡議走向落地。
配合香港金管局與中國人民銀行主導的「mBridge」跨境數位貨幣結算平台實驗,中國試圖建立一個以人民幣為錨、可對接多國央行的去美元化能源交易通道。其背後邏輯很清楚:能源是全球最剛性的交易需求,也是貨幣信任最具槓桿力的場域。
第三線:地緣貨幣聯盟的試行——人民幣本幣圈的實體擴張
在清算與能源之外,中國加速與新興市場建構「本幣互換機制」,強化人民幣在區域經濟中的實體流通能力。
截至2024年,中國已與阿根廷、巴西、印尼、俄羅斯、南非等超過40個國家簽署本幣互換協議。這不只是金融協議,更帶來實質操作案例。例如,2023年阿根廷在外匯告急的情況下,直接動用人民幣進行進口支付,並由人民幣補貼其央行儲備,開創南美本幣清算的先例。
這三線佈局雖然分散,但背後是同一個目標——建立一套在全球美元體系失靈時仍能獨立運作的「中國式制度備援網絡」。
不是為了接管世界,而是為了不被世界斷鏈所吞沒。
三、貨幣戰的三階段演進:升值、脫鉤、制度
——2005–至今
如果說制度建設是中國的戰略防禦,那麼貨幣本身,就是這場對抗的正面戰場。從2005年中國取消人民幣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開始,貨幣便成為中美博弈的核心議題之一。而這場博弈,並非線性推進,而是呈現明確的三階段演進邏輯:
第一階段:升值型貨幣戰(2005–2015)
這是一場典型的匯率爭奪戰。美方長期指責中國「操縱匯率」,故意壓低人民幣以換取出口順差;而中方則以匯率穩定為理由,採行有管理的浮動機制,逐步放寬匯率波動幅度但未完全市場化。
這段時期的貨幣戰,本質上是針對價格的攻防——讓人民幣升值或穩定,以改變雙邊貿易結構與全球資本流動。
但這一階段,美方的目標仍是「重估人民幣」,並未觸及中國貨幣的制度性根基;而中國亦樂於藉由漸進升值來緩解壓力、吸引外資、推動改革。
這是雙方仍能透過談判調整的「貨幣博弈期」。
第二階段:脫鉤型貨幣戰(2018–2022)
自2018年川普政府啟動關稅戰後,貨幣戰的性質出現根本轉變——不再是讓人民幣升值,而是意圖讓中國經濟失去升值的條件。
美國從單一匯率議題轉向整體經濟打擊:以關稅懲罰中國出口;以技術封鎖阻斷中國高端產業升級;以金融制裁切斷中國企業的海外融資與結算空間。
這是一場試圖「拔掉人民幣制度支撐」的戰爭——當出口下滑、資金外逃、人民幣承壓,美國希望的是:中國自陷貨幣崩壞的惡性循環。
中國則在這一階段初步感受到「制度信任」的重要性,開始推動雙循環、自主科技與外部儲備多元化的戰略準備。
這一階段,是中美貨幣對抗的「制度裂解期」。
第三階段:制度型貨幣戰(2023–至今)
進入2023年後,貨幣戰的邏輯已不再只是匯率或出口盈餘的爭奪,而是全面升級為制度信任與體系選邊的地緣金融對抗。
美方利用SWIFT、金融監管、制裁網絡與美元結算體系,將「金融中立性」轉化為「政策武器化」,讓全球意識到:貨幣不再只是經濟工具,而是戰略槓桿。
中國則透過CIPS、mBridge、黃金儲備、本幣貿易、數位人民幣等手段,嘗試重建一個能夠承擔衝擊、繞過美元的制度性備援系統。
在這一階段,貨幣戰的核心變成了制度選擇與信任重建:
• 誰掌握未來清算權?
• 誰的貨幣能在危機中依然被接受?
• 誰的制度能提供多數國家足夠的「金融安全感」?
這是貨幣從價格競爭走向制度價值競爭的「深水階段」。
四、重新定義貨幣信任:MERS理論的提出
當貨幣戰從價格層次進入制度深水區,傳統的貨幣理論便開始顯得力不從心。過去,我們衡量貨幣價值的方法,多半圍繞三大模型展開:
一是購買力平價理論(PPP),試圖以各國物價水準衡量匯率是否「合理」;二是貨幣數量理論(QTM),認為通膨與貨幣供給的變化構成核心關聯;三是美元霸權理論(Dollar Hegemony),認為美元的地位建立在石油結算與美國軍事、科技、制度的綜合優勢之上。
但當美元本身的信用開始動搖、SWIFT體系變成制裁工具、金融儲備不再安全,這些理論也逐漸難以說明全球金融秩序的演變邏輯。
這正是我們提出簡明新架構——MERS 貨幣新理論——Monetary Exchange 「貨幣交換」 Reliability 「可信度」或「可靠性」 Support 「支撐」與「制度基礎」,意即「貨幣交換可信任支撐理論」)的背景。
其核心假設很清楚:
在制度失衡與全球信任退潮的年代,貨幣的價值不再取決於央行聲明或利率調整,而是取決於一整套可持續、可兌換、可被信任的制度支撐網絡。
這套制度信任架構,可用三個關鍵面向來衡量:
1. 價值創造(Value Creation)
貨幣的根基不在印鈔機,而在其經濟體是否能持續輸出全球需要的實體價值。美元靠科技與金融,人民幣則強調製造鏈與能源資源。
2. 制度穩定(Stability)
關鍵不在當下可用,而在是否「明天也能被信任」。這取決於制度的承壓力、透明度與政策調整能力。
3. 使用可靠性(Reliability of Use)
國際是否願意用這種貨幣,不只看清算技術,更看制度接入與危機時的替代能力。誰的貨幣能在斷鏈時繼續被使用,誰就具備真正的信用。
總結來看,MERS理論的三大支柱(V, S, R),對應的正是當代貨幣信用的三大考題:
• 你是否真正創造價值?(而非靠信貸堆高金融泡沫)
• 你的制度能否承壓不崩?(不因政局或危機瞬間失信)
• 別人是否有動機與能力,願意在制度斷裂時繼續用你?
這些,才是中美貨幣戰真正的決勝點。
五、MERS三大指標下的中美元體系比較
首先,在價值創造層面,中國貨幣體系以第二產業為核心支撐。製造與工業佔其GDP比重約27%,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與基礎設施能力,長年輸出大量實體商品,特別面向發展中國家與全球南方市場。同時,中國在第一產業上亦具備一定糧食與能源儲備能力,支撐其供應鏈安全與戰略自主。
相較之下,美國則以第三產業為主,佔GDP超過75%,主要集中於科技平台、金融資本、專業服務與文化輸出。第二產業自1980年代後逐步萎縮至約11%,大量製造外包至亞洲與墨西哥,第一產業則具出口規模但僅佔極小就業比重。美國的貨幣價值背後是全球化資本市場的信心,而非大規模實體供應。
其次,在制度穩定與風險韌性層面,中美各自承受的壓力日益放大,但來源與體質結構不同。
美國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債務槓桿與制度分裂:2024年底,美國聯邦債務總額已突破36兆美元,年利息支出超過1.2兆,甚至高於國防預算。聯邦預算僵局與政府關門危機頻仍,加上國內政治極化、社會共識崩潰,導致市場對其制度可預期性產生疑慮。
然而,美國制度的強項仍不可忽視:包括資本自由流動、法律與監管體系的全球性主導權,以及美元結算網絡與軍事安全聯盟所延伸的戰略信用。
中國制度的穩定性則呈現出另一種結構性特徵:雖然其治理模式以高度集中與政策協調能力為強項,具備迅速動員資源、調整方向的行政優勢與完整工業體系,但內部挑戰也日益顯現。地方政府總債務已突破96兆人民幣,部分地區隱性債風險高企;青年失業率長期超過20%,對消費與人口預期構成壓力;房地產市場持續疲弱,2023年以來的債務違約潮波及金融體系;加上資本帳戶尚未完全開放,制度透明度與外資信任仍待建立。
這些因素雖使中國在國際金融評價上面臨壓力,但其政策工具箱與戰略調控能力,在短期內仍展現出一定的穩定韌性。
最後,在國際使用可靠性上,美元仍是無可取代的全球主軸。截至2024年,全球外匯儲備中超過58%仍為美元;90%以上的跨境結算仍透過SWIFT完成,美國的清算能力與全球支付網絡依舊強大。
但這一強勢也伴隨成本。SWIFT與美元結算機制在對俄羅斯與伊朗等國實施制裁後,開始被其他國家視為「戰略風險點」。制裁工具化與金融安全非中立化的趨勢,促使新興經濟體尋求「備援方案」。
中國則積極部署一套制度性替代路徑,試圖在美元主導體系之外建立金融自主性。截至2024年,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已接入超過1,300家金融機構,覆蓋亞洲、非洲與拉美;與40多國簽訂本幣互換協議,在阿根廷等地已有實際清算應用;同時推進 mBridge 數位貨幣平台、人民幣能源結算與黃金儲備佈局,構築一套不依賴美元的制度備援網絡。
雖然人民幣尚未取代美元,但在「區域備援體系」與「去美元信任圈」中逐漸建立存在感。
六、結語|誰的制度還能被信任?世界將在貨幣中作答
中美兩套貨幣體系,已不再是單純的金融競賽,而是一場深層制度信任的壓力測試。美元憑藉其強大的清算網絡、法治架構與全球軍事聯盟,仍穩居核心地位;但其背後的國內債務、政治分裂與制度信心正在侵蝕這一優勢。
人民幣則透過製造鏈、資源掌控、本幣圈與跨境清算等制度備援,在區域與危機場景中逐漸累積信任。但中國同樣面對地方債務高達96兆人民幣、房地產債務違約與青年失業率超過15%的現實挑戰,國際信任尚未真正破冰。
從MERS理論三大支柱——價值創造(Value Creation)、制度穩定(Stability)、國際使用可靠性(Reliability of Use)——來看,這場較量不在於誰主導,而在於誰更不容易出錯,誰更能在衝擊中保持制度韌性。
未來三年內,全世界將用實際行動來回答這場制度信任之爭:各國央行將選擇儲備哪種貨幣、跨境結算將依賴哪個體系、危機下的資金將信任誰的制度作為避風港。
這場貨幣大戰的勝負,不需要等十年,甚至不需要等兩代人的觀察。答案,很可能就在川普接下來這個不到四年的任期內,逐步揭曉。
誰的制度能穿越風險、贏得信任,誰的貨幣就能在全球金融新秩序中生存下來。
這,就是制度時代的「貨幣冷戰」,也將是歷史對制度可信度的實戰驗證。
【請點我,AI告訴你更多和這新聞有關的資訊】
現正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