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政府近期再度升高對外貿易施壓力道。美國商務部於14日接連發布兩項通知,宣布將對進口的半導體、半導體製造設備以及藥品與藥物原料等進行調查,為日後可能加徵新一波關稅鋪路。
根據《彭博》報導,美國商務部此次行動是依據《1962年貿易擴張法》第232條展開,目的是釐清上述產品的進口是否對國家安全造成威脅。這意味著美國政府將可能對這些產品加徵進口關稅,貿易戰有可能再度升溫。
調查程序自4月1日起啟動,依據法令,商務部長須在270天內提交最終調查報告。不過川普本人與白宮高層多次透露,報告時程有可能大幅縮短,動作可能提前完成。
川普在13日談話中提到,計畫在未來一週內宣布針對半導體產品的關稅稅率,並強調將對部分廠商保有一定彈性空間。
川普一向認為,美國對外依賴半導體及藥品供應已構成國安風險,而關稅措施則可作為重建本國製造業的手段。儘管如此,外界對此政策表示憂慮,認為新關稅恐將擾亂全球供應鏈,進一步推升美國國內藥品與科技產品的售價。
商務部公告指出,本次針對半導體的調查範圍非常廣泛,不僅涵蓋高階人工智慧晶片,也包括一般用途晶片、所有相關製程設備,以及含有該類元件的各式電子產品。
如果未來正式徵收關稅,將直接影響每年向美國出口金額高達數十億美元的全球晶片與電子產品供應商。台灣的台積電與南韓的SK海力士等科技巨頭,都可能面臨成本上升、利潤受壓,甚至被迫調整售價的困境。
除半導體外,美方同步啟動對藥品與藥品原料進口的獨立調查。此次涵蓋的範疇包括所有藥品類別,無論是學名藥或原廠藥,亦涵蓋其生產所需的主要原料與活性成分。美國商務部指出,未來21天內將開放民眾提交意見,作為調查的一部分依據。
一旦新關稅落地,預料全球多家大型藥廠將受到衝擊,包括默沙東(Merck&Co.)、禮來(EliLilly&Co.)等國際藥品製造商,這些企業在全球各地皆有生產據點,未來勢必承受更大的供應壓力與營運成本。
為因應潛在變局,多家藥廠已開始擴大對美投資。瑞士藥廠諾華(NovartisAG)不久前宣布,計畫於未來五年內在美國投入230億美元資金。禮來、默沙東與嬌生(Johnson&Johnson)等藥業巨頭,也先後宣布大規模投資計畫,試圖減緩關稅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即便各大藥廠動作頻頻,但市場分析人士仍提醒,這些投資可能難以完全抵消關稅帶來的衝擊。LeerinkPartners分析師賴辛格(DavidRisinger)在政策公佈前就指出,「對這些受影響企業而言,沒有快速解方」,更直言「將生產基地遷回美國不僅費時多年,成本也極為高昂。」
藥廠勢將面對進退維谷的局面:要嘛自行承擔稅負成本,要嘛將價格轉嫁至消費者身上。然而,美國原本就是全球藥價最高的國家,若價格再度上漲,勢將掀起更多政治爭議。
美國總統川普政府近期再度升高對外貿易施壓力道。美國商務部於14日接連發布兩項通知,宣布將對進口的半導體、半導體製造設備以及藥品與藥物原料等進行調查,為日後可能加徵新一波關稅鋪路。
根據《彭博》報導,美國商務部此次行動是依據《1962年貿易擴張法》第232條展開,目的是釐清上述產品的進口是否對國家安全造成威脅。這意味著美國政府將可能對這些產品加徵進口關稅,貿易戰有可能再度升溫。
調查程序自4月1日起啟動,依據法令,商務部長須在270天內提交最終調查報告。不過川普本人與白宮高層多次透露,報告時程有可能大幅縮短,動作可能提前完成。
【請點我,AI告訴你更多和這新聞有關的資訊】
美國總統川普政府基於《1962年貿易擴張法》第232條所進行的調查,是美國貿易政策中的重要工具。這項法律允許美國商務部調查特定進口產品是否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並可建議總統採取行動限制這些進口,包括加徵關稅。
過去,川普政府曾援引第232條款對鋼鐵和鋁產品加徵關稅,當時分別祭出25%和10%的關稅。這些措施在2018年引發了與歐盟、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傳統盟友的貿易摩擦。
半導體產業是現代全球供應鏈中極為關鍵的一環。美國雖然在半導體設計領域處於領先地位,但在製造方面已大幅落後於亞洲國家。根據半導體產業協會(SIA)的數據,全球約75%的半導體製造產能集中在東亞,其中台灣佔全球先進製程晶片產能的92%,韓國則佔8%。美國本土製造能力僅佔全球約12%。
在藥品領域,美國高度依賴進口的原因之一是製造成本。根據FDA的資料,約80%的活性藥物成分(APIs)來自海外,主要是中國和印度。這種依賴在COVID-19疫情期間凸顯了供應鏈脆弱性的問題。
為減少依賴,美國國會在2022年通過了《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提供527億美元的補貼和稅收優惠,鼓勵半導體企業在美國擴大生產。同時,政府也推動了藥品供應鏈本土化的政策,包括透過《國防生產法》促進關鍵藥物在美國生產。
然而,產業專家普遍認為,重建完整的半導體和藥品供應鏈需要長期投資和時間。根據波士頓咨詢集團的研究,建立一個完整的半導體生態系統可能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和數千億美元的投資。
這類貿易政策的經濟影響複雜多樣。一方面,可能促進美國本土製造業投資增長;另一方面,也可能導致價格上漲、全球供應鏈重組,以及貿易夥伴的報復性措施。
川普在13日談話中提到,計畫在未來一週內宣布針對半導體產品的關稅稅率,並強調將對部分廠商保有一定彈性空間。
川普一向認為,美國對外依賴半導體及藥品供應已構成國安風險,而關稅措施則可作為重建本國製造業的手段。儘管如此,外界對此政策表示憂慮,認為新關稅恐將擾亂全球供應鏈,進一步推升美國國內藥品與科技產品的售價。
商務部公告指出,本次針對半導體的調查範圍非常廣泛,不僅涵蓋高階人工智慧晶片,也包括一般用途晶片、所有相關製程設備,以及含有該類元件的各式電子產品。
如果未來正式徵收關稅,將直接影響每年向美國出口金額高達數十億美元的全球晶片與電子產品供應商。台灣的台積電與南韓的SK海力士等科技巨頭,都可能面臨成本上升、利潤受壓,甚至被迫調整售價的困境。
除半導體外,美方同步啟動對藥品與藥品原料進口的獨立調查。此次涵蓋的範疇包括所有藥品類別,無論是學名藥或原廠藥,亦涵蓋其生產所需的主要原料與活性成分。美國商務部指出,未來21天內將開放民眾提交意見,作為調查的一部分依據。
一旦新關稅落地,預料全球多家大型藥廠將受到衝擊,包括默沙東(Merck & Co.)、禮來(Eli Lilly & Co.)等國際藥品製造商,這些企業在全球各地皆有生產據點,未來勢必承受更大的供應壓力與營運成本。
為因應潛在變局,多家藥廠已開始擴大對美投資。瑞士藥廠諾華(Novartis AG)不久前宣布,計畫於未來五年內在美國投入230億美元資金。禮來、默沙東與嬌生(Johnson & Johnson)等藥業巨頭,也先後宣布大規模投資計畫,試圖減緩關稅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即便各大藥廠動作頻頻,但市場分析人士仍提醒,這些投資可能難以完全抵消關稅帶來的衝擊。Leerink Partners分析師賴辛格(David Risinger)在政策公佈前就指出,「對這些受影響企業而言,沒有快速解方」,更直言「將生產基地遷回美國不僅費時多年,成本也極為高昂。」
藥廠勢將面對進退維谷的局面:要嘛自行承擔稅負成本,要嘛將價格轉嫁至消費者身上。然而,美國原本就是全球藥價最高的國家,若價格再度上漲,勢將掀起更多政治爭議。
【請點我,AI告訴你更多和這新聞有關的資訊】
現正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