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貿易戰再度升級之際,中國利用「稀土」作為反制武器,強化對美出口管制,精準打擊美國的高科技和軍事產業。事實上,自從川普政府首次對中國商品徵收關稅以來,中國已經深度布局稀土產業,並在最近開始正式反制。CNN報導了中國如何搶先美國一步,將稀土變為貿易籌碼,掌握關鍵的經濟優勢。
在中美第一輪貿易戰爆發不到一年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9年造訪位於江西贛州的一家普通工廠。當時,他在參觀該工廠的展覽時,凝視著一排排金屬塊,並向隨行官員表示:「稀土是重要的戰略資源。」隨著時間的推移,稀土供應鏈的主導權逐漸成為中國在面對美國總統川普新一輪貿易戰時最具威脅的籌碼之一。這些稀土元素在高端科技產品,如iPhone和電動車等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然而,與關稅戰爭不同,這場針對稀土的經濟戰幾乎沒有川普能夠以相同方式報復的空間。稀土由17種元素組成,雖然在地殼中的含量超過黃金,並且遍布世界各地,包括美國,但其開採與精煉過程極為昂貴,且環境污染嚴重,令各國難以掌握。
長期以來,美國等國家依賴中國提供加工過的稀土金屬。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的資料顯示,中國雖然僅佔全球61%的稀土礦產出,但其在稀土加工方面的控制比重高達92%。今年4月4日,中國政府正式實施新的限制措施,針對7種稀土礦物及其相關產品(如稀土磁鐵)實行出口許可制度,此舉是對川普政府所施加34%關稅的報復。稀土磁鐵在智能手機、汽車、噴射引擎、核磁共振機和軍事設備(如F-35隱形戰機與核動力潛艦)中有廣泛應用,能顯著提升馬達與發電機的效率。
密西根大學經濟與公共政策教授沃爾弗斯(JustinWolfers)指出:「這是中國展現其精準而強大的經濟力量……直接打擊美國產業的痛點。」
自川普首任政府以來,美國一直試圖追趕並建立自己的稀土供應鏈。三家美國稀土公司對CNN表示,他們正在擴大產能並尋求與盟國合作,但要滿足美國各大產業龐大的需求仍需數年時間。
中國的新限制措施已經對市場造成了不小的衝擊。稀土磁鐵顧問公司JOC創辦人奧梅羅德(JohnOrmerod)透露,至少有五家美國和歐洲公司的稀土磁鐵貨物在中國被卡住。奧梅羅德表示:「他們被突如其來的政策搞得措手不及,現在正在尋求官方釐清出口許可的具體要求。」
USARareEarth執行長巴拉德(JoshuaBallard)指出,這些限制措施主要針對「重稀土」,中國對這類稀土的控制高達98%。這些元素稀有且難以加工,價值極高。他進一步表示,美國目前幾乎沒有備料,“中國確實打出了一張好牌,雖然在關稅方面空間有限,但在這裡卻掌握著巨大的槓桿。」
新的規定不僅涵蓋單一元素,也涉及含有微量稀土的合金和成品。新加坡礦產公司GingerInternational的總監克魯默(ThomasKruemmer)表示,許多出口項目現在都納入了這一新規,預計短期內出口作業將出現延誤。
中國自1950年代開始開採稀土,並於1970年代正式將其發展成產業。SpontaneousMaterials顧問創辦人特勞特(StanTrout)指出,中國結合低工資、寬鬆的環保法規與外國技術,大幅提升了稀土產能。隨著產業的壯大,北京逐漸意識到稀土的戰略價值。1992年,鄧小平在內蒙古視察稀土礦區時曾說:「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如今,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稀土供應鏈的主導者。
儘管中國的勞工成本上升,但它在稀土產業中的領先地位仍穩固。奧梅羅德表示,中國在資本密集型產業中持續投入研發與自動化,這是其制勝的關鍵。美國過去曾擁有稀土磁鐵產業,但隨著中國的低價競爭,美國企業紛紛退出市場。美國失去了技術、人才和整體產業基礎,“現在很難與中國的價格抗衡。”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從2020年到2023年,美國的70%稀土化合物與金屬進口來自中國。
儘管全球稀土供應選擇不多,美國正在積極應對。自2020年起,美國國防部已經撥款超過4.39億美元,用於發展國內稀土供應鏈,目標是在2027年前建立完整的「從礦物到磁鐵」的可持續供應系統,以滿足國防需求。
部分美國業者也看到了這場危機中的機會。位於麻州的PhoenixTailings公司表示,他們已經開發出一種「零廢棄、零排放」的稀土提煉技術,所用原料來自美國、加拿大和澳洲。該公司年產量為40公噸,並計劃在新罕布夏州的新廠擴產至400公噸。
USARareEarth也正在德州建設磁鐵工廠,年產能預計達5000公噸,並擁有一座包含中國出口禁令中所有稀土的礦床。
然而,巴拉德表示,儘管美國在進行提煉技術的開發,但仍然需要更快的進展。「如何善用這些稀有資源,以及如何盡速建設,將是當前的關鍵。」
多年來,美國企業終於迎來重建原物料提煉和加工產業的迫切契機,而這個產業正是美國在與中國科技競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中美貿易戰再度升級之際,中國利用「稀土」作為反制武器,強化對美出口管制,精準打擊美國的高科技和軍事產業。事實上,自從川普政府首次對中國商品徵收關稅以來,中國已經深度布局稀土產業,並在最近開始正式反制。CNN報導了中國如何搶先美國一步,將稀土變為貿易籌碼,掌握關鍵的經濟優勢。
在中美第一輪貿易戰爆發不到一年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9年造訪位於江西贛州的一家普通工廠。當時,他在參觀該工廠的展覽時,凝視著一排排金屬塊,並向隨行官員表示:「稀土是重要的戰略資源。」隨著時間的推移,稀土供應鏈的主導權逐漸成為中國在面對美國總統川普新一輪貿易戰時最具威脅的籌碼之一。這些稀土元素在高端科技產品,如iPhone和電動車等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然而,與關稅戰爭不同,這場針對稀土的經濟戰幾乎沒有川普能夠以相同方式報復的空間。稀土由17種元素組成,雖然在地殼中的含量超過黃金,並且遍布世界各地,包括美國,但其開採與精煉過程極為昂貴,且環境污染嚴重,令各國難以掌握。
【請點我,AI告訴你更多和這新聞有關的資訊】
稀土元素是現代高科技產業的關鍵原材料,包括17種元素,主要分為輕稀土和重稀土兩類。輕稀土包括鑭、鈰、鐠、釹等,重稀土包括鉕、鈷、銪、釓等。雖然稱為「稀土」,但這些元素在地球上的含量並不算特別稀少,只是高濃度的礦床較為罕見,且開採和分離提純的技術門檻高。
稀土元素具有獨特的物理和化學特性,如磁性、發光性和電子特性,使其成為現代科技不可替代的材料。例如,釹磁鐵是目前最強的永磁體,廣泛應用於電動機、風力發電機和硬盤驅動器等;稀土也用於製造螢光粉和磷光體,應用於LED燈、顯示屏和激光設備;在國防工業中,稀土用於製造雷達系統、導航設備和精確制導武器等。
稀土開採和加工過程對環境影響巨大,包括放射性污染、酸性廢水和重金屬污染。早期中國稀土產業發展中,環境監管寬鬆導致嚴重的生態破壞,這也是美國和其他國家放棄本土稀土產業的原因之一。近年來,中國逐漸加強了稀土開採的環境管制,但全球其他地區重啟稀土生產面臨著嚴格的環保要求和高昂成本。
在全球稀土供應鏈中,除中國外,澳大利亞、美國、緬甸、越南和俄羅斯等國也擁有稀土資源。澳大利亞的萊納斯公司是中國以外最大的稀土生產商;美國的Mountain Pass礦是西半球最大的稀土礦,經歷了關閉和重啟的過程;日本和歐盟則在開發稀土回收技術和替代材料方面投入大量資源。
日本在2010年經歷過與中國的稀土糾紛後,積極推動「稀土外交」,與越南、印度、澳大利亞等國簽署合作協議,減少對中國稀土的依賴。歐盟也將稀土列為關鍵原材料,制定了《原材料倡議》和《歐洲稀土能力戰略》等政策,鼓勵成員國發展稀土產業。
近年來,稀土回收技術日益成熟,從廢棄電子產品、廢棄電池和工業廢料中回收稀土元素成為減少對原生礦產依賴的重要途徑。同時,科學家也在研究開發稀土替代材料,如使用鐵氮合金替代部分釹磁鐵的應用,以及開發不含稀土的電動機技術等。
稀土產業的發展還涉及複雜的國際政治因素。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擴大在全球稀土領域的影響力,美國則
長期以來,美國等國家依賴中國提供加工過的稀土金屬。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的資料顯示,中國雖然僅佔全球61%的稀土礦產出,但其在稀土加工方面的控制比重高達92%。今年4月4日,中國政府正式實施新的限制措施,針對7種稀土礦物及其相關產品(如稀土磁鐵)實行出口許可制度,此舉是對川普政府所施加34%關稅的報復。稀土磁鐵在智能手機、汽車、噴射引擎、核磁共振機和軍事設備(如F-35隱形戰機與核動力潛艦)中有廣泛應用,能顯著提升馬達與發電機的效率。
密西根大學經濟與公共政策教授沃爾弗斯(Justin Wolfers)指出:「這是中國展現其精準而強大的經濟力量……直接打擊美國產業的痛點。」
自川普首任政府以來,美國一直試圖追趕並建立自己的稀土供應鏈。三家美國稀土公司對CNN表示,他們正在擴大產能並尋求與盟國合作,但要滿足美國各大產業龐大的需求仍需數年時間。
中國的新限制措施已經對市場造成了不小的衝擊。稀土磁鐵顧問公司JOC創辦人奧梅羅德(John Ormerod)透露,至少有五家美國和歐洲公司的稀土磁鐵貨物在中國被卡住。奧梅羅德表示:「他們被突如其來的政策搞得措手不及,現在正在尋求官方釐清出口許可的具體要求。」
USA Rare Earth執行長巴拉德(Joshua Ballard)指出,這些限制措施主要針對「重稀土」,中國對這類稀土的控制高達98%。這些元素稀有且難以加工,價值極高。他進一步表示,美國目前幾乎沒有備料,“中國確實打出了一張好牌,雖然在關稅方面空間有限,但在這裡卻掌握著巨大的槓桿。」
新的規定不僅涵蓋單一元素,也涉及含有微量稀土的合金和成品。新加坡礦產公司Ginger International的總監克魯默(Thomas Kruemmer)表示,許多出口項目現在都納入了這一新規,預計短期內出口作業將出現延誤。
中國自1950年代開始開採稀土,並於1970年代正式將其發展成產業。Spontaneous Materials顧問創辦人特勞特(Stan Trout)指出,中國結合低工資、寬鬆的環保法規與外國技術,大幅提升了稀土產能。隨著產業的壯大,北京逐漸意識到稀土的戰略價值。1992年,鄧小平在內蒙古視察稀土礦區時曾說:「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如今,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稀土供應鏈的主導者。
儘管中國的勞工成本上升,但它在稀土產業中的領先地位仍穩固。奧梅羅德表示,中國在資本密集型產業中持續投入研發與自動化,這是其制勝的關鍵。美國過去曾擁有稀土磁鐵產業,但隨著中國的低價競爭,美國企業紛紛退出市場。美國失去了技術、人才和整體產業基礎,“現在很難與中國的價格抗衡。”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從2020年到2023年,美國的70%稀土化合物與金屬進口來自中國。
儘管全球稀土供應選擇不多,美國正在積極應對。自2020年起,美國國防部已經撥款超過4.39億美元,用於發展國內稀土供應鏈,目標是在2027年前建立完整的「從礦物到磁鐵」的可持續供應系統,以滿足國防需求。
部分美國業者也看到了這場危機中的機會。位於麻州的Phoenix Tailings公司表示,他們已經開發出一種「零廢棄、零排放」的稀土提煉技術,所用原料來自美國、加拿大和澳洲。該公司年產量為40公噸,並計劃在新罕布夏州的新廠擴產至400公噸。
USA Rare Earth也正在德州建設磁鐵工廠,年產能預計達5000公噸,並擁有一座包含中國出口禁令中所有稀土的礦床。
然而,巴拉德表示,儘管美國在進行提煉技術的開發,但仍然需要更快的進展。「如何善用這些稀有資源,以及如何盡速建設,將是當前的關鍵。」
多年來,美國企業終於迎來重建原物料提煉和加工產業的迫切契機,而這個產業正是美國在與中國科技競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請點我,AI告訴你更多和這新聞有關的資訊】
現正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