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各地海關自台灣時間9日中午12時起,開始對全球86個國家輸美貨品實施新關稅政策,影響範圍遍及全球。與過去不同的是,企業無法再透過將生產基地從中國轉移至東南亞或墨西哥等地來規避關稅,這次的全球性關稅政策使得工廠幾乎無處可遷,將重塑自20世紀中期以來建立的國際經貿秩序。
回顧川普第一任期間對中國發起的貿易戰,當時中國輸美貨品平均稅率超過10%,拜登政府延續了這一政策。包括台灣、日本、南韓等出口導向國家紛紛將中國廠房遷至美國低稅率或免稅地區,中國電子業與汽車零組件業者也大舉遷往東南亞與墨西哥。然而,這些措施並未改善美國的貿易逆差狀況。
川普新關稅計畫對中國課徵高達104%的超高關稅,其他國家則在17%至50%之間。若短期內政策未有變化,所有在中國生產的貨品,從廉價網購服飾到家電用品,輸美將難以獲利,美中經貿關係預計將被迫脫鉤。
過去企業採取的遷廠策略如今面臨挑戰。美國對台灣、日本、南韓分別課徵32%、24%、25%的進口關稅,使得將廠房遷回本國同樣難以獲利。早前移至越南、柬埔寨、寮國的業者,如今面臨46%、49%、48%的輸美關稅,即使當地勞工成本較低,也難以在高關稅下獲利。
電子業者過去遷廠至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的策略同樣受挫,這三國輸美貨品關稅分別為36%、32%、24%。全球成衣業在孟加拉、斯里蘭卡設廠生產的廉價流行服飾,如今面臨37%和44%的稅率。
美國網媒AXIOS指出,跨國企業在川普第一任期內倉皇離開中國,這次卻無處可逃,美國政策變化的速度遠超過供應鏈調整的能力。新的高關稅政策幾乎對所有國家生效,企業難以防禦,僅有有限的最後協商或延期施行機會,無法再靠轉進第三地規避關稅。
雖然在新制下最低關稅國家可能成為企業轉進的目的地,但經貿政策變化迅速,複雜的跨國供應鏈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調整。長期而言,商業活動可能會移至低關稅地區,但商品價格與企業營利都將受到顯著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