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也差點走不回來!」台安醫院心臟外科主任袁明琦醫師,在《健康大錢線》節目中毫不保留地分享自身心肌梗塞驚魂記,親身經歷讓他更深刻體悟心臟病的危險與不可預測。他語重心長地呼籲國人:「別再鐵齒了!胸悶、胸痛不是小事,越早處理,越可能救回一命。」
袁醫師坦言,當時正值冬季,他為了參加女兒婚禮、想以好狀態出席,決定積極減重。由於體重較重,不適合跑步,他選擇以騎腳踏車作為運動方式。然而在運動過程中,他陸續出現胸悶、喘不過氣的症狀,卻一再以「應該是胃食道逆流」、「太久沒運動」等理由自我安慰,並未立即就醫。
「那天其實我正在準備幫病人開刀,身體已經出現異狀,但我還是照常上刀房。」他回憶道,「事後再看心電圖,根本早已異常,只是我沒當回事。」
直到晚間情況加劇,他才自行掛號抽血、檢查心電圖,赫然發現自己的左前降支主血管幾乎完全阻塞。「那是一條非常關鍵的心臟血管,很多人就是這條堵住當場倒下,送醫都來不及。」袁醫師坦言,「當時距離昏倒真的只差15分鐘,這命是撿回來的。」
他幸運地在同事迅速安排下進行心導管手術,順利裝設支架脫離險境。但回想整段過程,他不禁苦笑:「我是醫師耶,還是心臟外科,結果連自己都會輕忽。更何況是一般人?」
袁醫師指出,心肌梗塞發作前往往會有警訊,例如胸口悶痛、壓迫感、冒冷汗、呼吸困難等,這些症狀常被誤判為消化不良、疲勞或情緒問題。「很多人是怕麻煩、怕浪費健保資源,拖到最後才發現自己其實是高風險族群,已錯過黃金治療時間。」
他特別強調,「心肌梗塞不是只有老年人會發生,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作息混亂,加上三高、肥胖、抽菸等因素,讓年輕人也不再是『免死金牌』。」
除了呼籲高風險族群定期檢查外,袁醫師也推廣「MONA夢娜自救法」,協助民眾在發作時冷靜應對,爭取關鍵的救命時間。這四步驟分別為:M(止痛)、O(補氧)、N(服用舌下含片或熱水)、A(服用阿斯匹靈)。「不過這些都得建立在你有意識、有準備的情況下,最怕就是什麼都沒準備,還硬撐。」
他最後提醒,「千萬不要等到你被抬上救護車、開始被CPR了,才發現原來自己有心臟病。及早發現、及時求救,比什麼都重要。」
👉想了解更多心臟病防治知識與自救關鍵?歡迎點選連結收看完整節目:《健康大錢線》第1集專訪袁明琦醫師🔗https://youtu.be/aqu9O81HYlI?si=2HegdrNnQ6QESpqI
「我自己也差點走不回來!」台安醫院心臟外科主任袁明琦醫師,在《健康大錢線》節目中毫不保留地分享自身心肌梗塞驚魂記,親身經歷讓他更深刻體悟心臟病的危險與不可預測。他語重心長地呼籲國人:「別再鐵齒了!胸悶、胸痛不是小事,越早處理,越可能救回一命。」
袁醫師坦言,當時正值冬季,他為了參加女兒婚禮、想以好狀態出席,決定積極減重。由於體重較重,不適合跑步,他選擇以騎腳踏車作為運動方式。然而在運動過程中,他陸續出現胸悶、喘不過氣的症狀,卻一再以「應該是胃食道逆流」、「太久沒運動」等理由自我安慰,並未立即就醫。
「那天其實我正在準備幫病人開刀,身體已經出現異狀,但我還是照常上刀房。」他回憶道,「事後再看心電圖,根本早已異常,只是我沒當回事。」
【請點我,AI告訴你更多和這新聞有關的資訊】
心肌梗塞是一種嚴重的心臟疾病,發生時心臟的一部分肌肉因為血液供應突然中斷而壞死。這通常是因為冠狀動脈(為心臟供血的血管)被阻塞所致。
心肌梗塞的常見症狀包括:
1. 胸部疼痛或壓迫感(可能延伸至肩膀、手臂、頸部、背部或下巴)
2. 呼吸困難
3. 冒冷汗
4. 噁心或嘔吐
5. 疲倦感或虛弱
6. 眩暈或暈厥
心肌梗塞的危險因素包括:
1. 高血壓
2. 高膽固醇
3. 糖尿病
4. 肥胖
5. 吸菸
6. 缺乏運動
7. 家族病史
8. 年齡(男性45歲以上,女性55歲以上風險增加)
9. 精神壓力
文中提到的「MONA夢娜自救法」是心肌梗塞初期自救的重要步驟:
- M(Morphine):止痛,通常在醫療環境中使用嗎啡止痛
- O(Oxygen):補充氧氣
- N(Nitroglycerin):服用硝酸甘油舌下含片,可擴張血管
- A(Aspirin):服用阿斯匹靈,有助於防止血栓形成
黃金治療時間:心肌梗塞後的90-120分鐘被視為黃金治療時間,在這段時間內接受治療可以顯著提高存活率並減少心臟損傷。
預防心肌梗塞的方法包括:
1. 定期體檢,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
2. 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
3. 規律運動
4. 戒菸限酒
5. 維持健康體重
6. 有效管理壓力
7. 充分休息
心導管手術和支架植入是治療心肌梗塞的常見方法,通過擴張狹窄的冠狀動脈並放置支架來保持血管通暢。
直到晚間情況加劇,他才自行掛號抽血、檢查心電圖,赫然發現自己的左前降支主血管幾乎完全阻塞。「那是一條非常關鍵的心臟血管,很多人就是這條堵住當場倒下,送醫都來不及。」袁醫師坦言,「當時距離昏倒真的只差15分鐘,這命是撿回來的。」
他幸運地在同事迅速安排下進行心導管手術,順利裝設支架脫離險境。但回想整段過程,他不禁苦笑:「我是醫師耶,還是心臟外科,結果連自己都會輕忽。更何況是一般人?」
袁醫師指出,心肌梗塞發作前往往會有警訊,例如胸口悶痛、壓迫感、冒冷汗、呼吸困難等,這些症狀常被誤判為消化不良、疲勞或情緒問題。「很多人是怕麻煩、怕浪費健保資源,拖到最後才發現自己其實是高風險族群,已錯過黃金治療時間。」
他特別強調,「心肌梗塞不是只有老年人會發生,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作息混亂,加上三高、肥胖、抽菸等因素,讓年輕人也不再是『免死金牌』。」
除了呼籲高風險族群定期檢查外,袁醫師也推廣「MONA夢娜自救法」,協助民眾在發作時冷靜應對,爭取關鍵的救命時間。這四步驟分別為:M(止痛)、O(補氧)、N(服用舌下含片或熱水)、A(服用阿斯匹靈)。「不過這些都得建立在你有意識、有準備的情況下,最怕就是什麼都沒準備,還硬撐。」
他最後提醒,「千萬不要等到你被抬上救護車、開始被CPR了,才發現原來自己有心臟病。及早發現、及時求救,比什麼都重要。」
👉 想了解更多心臟病防治知識與自救關鍵?歡迎點選連結收看完整節目:《健康大錢線》第1集專訪袁明琦醫師
🔗 https://youtu.be/aqu9O81HYlI?si=2HegdrNnQ6QESpqI
【請點我,AI告訴你更多和這新聞有關的資訊】
現正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