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疾病正悄悄威脅國人健康!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平均每22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僅次於所有癌症加總,若單就單一疾病分類,心血管問題早已高居死因榜首,成為不折不扣的「隱形殺手」。
在健康節目《健康大錢線》首集播出中,主持人錢怡君特別邀請了台安醫院心臟外科主任袁明琦醫師擔任專家來賓,他強調:「早期預防與症狀警覺,是拯救生命的關鍵。很多猝死並非無徵兆,只是被忽略了。」
心血管疾病包含常見的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腦中風等,其特性往往是「來得又急又快」,導致猝死的比例極高。袁醫師指出,現代人生活壓力沉重、作息混亂,加上高鹽高油的飲食習慣,都是讓血管悄悄受損的溫床。若再加上忽略服藥與疏於健康檢查,更讓風險大幅上升。
▲心臟疾病正悄悄威脅國人健康!根據統計,台灣每22分鐘就有1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顯示此類疾病已超越多數單一癌症,成為國人主要死因之一。台安醫院心臟外科主任袁明琦醫師在《健康大錢線》節目中強調,早期預防與警覺症狀是救命關鍵。(圖/截自於健康大前線)
以近期引發社會震驚的案例為例,前交通部長郭瑤琪因「主動脈剝離」急性發作、緊急送醫後仍不幸辭世。袁醫師說明,主動脈是人體最主要的大血管,由內膜、中層及外膜三層構成,一旦血壓劇烈上升,便可能造成血管內膜破裂,導致血液灌入血管壁夾層,形成所謂「主動脈剝離」,其中若為A型(血液向心臟方向撕裂),極可能在短時間內致命,送醫後的存活率也僅有約五成。
「這種疾病就像吹破的氣球,來得非常快,沒有任何預兆也來不及補救,」袁醫師指出,溫差變化大、情緒波動、長期壓力及失眠等狀況,都是血壓瞬間升高的潛在誘因。他提醒,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族群者,或家族中有心臟病史者,更應提高警覺。
除了主動脈剝離,心肌梗塞也是常見的致命心血管疾病。初期可能表現為胸悶、壓迫感、噁心、冒冷汗等非特異性症狀,往往被誤認為胃食道逆流或疲勞。「不要等到真的倒下才發現問題,任何不尋常的胸口不適,都應儘速就醫。」
袁醫師強調,心血管疾病並非老年人才會得,近年已有不少中壯年人甚至年輕人也成為受害者,猝死事件層出不窮。要有效預防,關鍵在於自我健康管理與風險辨識。他呼籲,高危險族群應定期量血壓、檢查膽固醇與血糖數值,並與醫師討論藥物調整或進一步檢查的可能性。
「最怕的就是鐵齒!」袁醫師語重心長地說:「不要認為自己年輕或平常沒事就掉以輕心,該做的檢查要做,該吃的藥要吃,這是對自己和家人最基本的責任。」
他也提醒,家中若有長者或本身就是高風險族群,建議備有阿斯匹靈、舌下含片與基本止痛藥,並熟記急救原則與緊急聯絡方式。「心臟疾病不是『會不會』,而是『什麼時候』會發作,平日多一分準備,就能少一分遺憾。」
👉想了解更多心臟病防治知識與自救關鍵?歡迎點選連結收看完整節目:《健康大錢線》第1集專訪袁明琦醫師🔗https://youtu.be/aqu9O81HYlI?si=2HegdrNnQ6QESpqI
心臟疾病正悄悄威脅國人健康!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平均每22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僅次於所有癌症加總,若單就單一疾病分類,心血管問題早已高居死因榜首,成為不折不扣的「隱形殺手」。
在健康節目《健康大錢線》首集播出中,主持人錢怡君特別邀請了台安醫院心臟外科主任袁明琦醫師擔任專家來賓,他強調:「早期預防與症狀警覺,是拯救生命的關鍵。很多猝死並非無徵兆,只是被忽略了。」
心血管疾病包含常見的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腦中風等,其特性往往是「來得又急又快」,導致猝死的比例極高。袁醫師指出,現代人生活壓力沉重、作息混亂,加上高鹽高油的飲食習慣,都是讓血管悄悄受損的溫床。若再加上忽略服藥與疏於健康檢查,更讓風險大幅上升。
【請點我,AI告訴你更多和這新聞有關的資訊】
心血管疾病在台灣的流行病學數據顯示,這類疾病已成為國人健康的重大威脅。根據最新的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心臟疾病和腦血管疾病長期位居台灣十大死因之列,若合併計算實際上超過單一癌症死亡人數。
關於主動脈剝離,這是一種急性且危險的血管事件,其風險因素包括:高血壓(最主要)、先天性動脈缺陷(如馬凡氏症候群)、動脈硬化、心臟手術史、懷孕後期、藥物使用(如古柯鹼)等。專家通常將主動脈剝離依斯坦福分類法分為A型和B型,A型涉及升主動脈(接近心臟處),通常需要立即手術;B型則影響降主動脈,可能以藥物控制處理。
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除了文章中提到的以外,還可能包括輻射至下顎、頸部、背部或左臂的疼痛,尤其女性患者可能出現非典型症狀如極度疲勞、呼吸困難等,導致延誤就醫。心臟專家建議熟悉「FAST」原則來辨識中風症狀:Face(臉部不對稱)、Arm(手臂無力)、Speech(言語不清)、Time(時間就是生命)。
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生活方式建議包括:地中海飲食(富含橄欖油、堅果、魚類、蔬果,少紅肉)、規律運動(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活動)、戒菸、控制體重、壓力管理等。美國心臟協會(AHA)推薦「Life's Simple 7」七大指標:控制膽固醇、降低血壓、降低血糖、運動、健康飲食、維持健康體重及戒菸。
在藥物預防方面,除了阿斯匹靈外,醫生可能會依個人風險處方他汀類藥物(降膽固醇)、血壓藥物如ACE抑制劑或β阻斷劑等。冠狀動脈鈣化分數(CAC)檢測是近年評估心臟疾病風險的重要指標,特別適用於無症狀但有風險因素的中年人群。
最後,心肺復甦術(CPR)和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AED)的普及和培訓對於提高猝死患者的存活率至關重要。台灣已在公共場所設置多處AED,並推廣全民CPR教育,以提升急救成功率。

▲心臟疾病正悄悄威脅國人健康!根據統計,台灣每22分鐘就有1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顯示此類疾病已超越多數單一癌症,成為國人主要死因之一。台安醫院心臟外科主任袁明琦醫師在《健康大錢線》節目中強調,早期預防與警覺症狀是救命關鍵。(圖/截自於健康大前線)
以近期引發社會震驚的案例為例,前交通部長郭瑤琪因「主動脈剝離」急性發作、緊急送醫後仍不幸辭世。袁醫師說明,主動脈是人體最主要的大血管,由內膜、中層及外膜三層構成,一旦血壓劇烈上升,便可能造成血管內膜破裂,導致血液灌入血管壁夾層,形成所謂「主動脈剝離」,其中若為A型(血液向心臟方向撕裂),極可能在短時間內致命,送醫後的存活率也僅有約五成。
「這種疾病就像吹破的氣球,來得非常快,沒有任何預兆也來不及補救,」袁醫師指出,溫差變化大、情緒波動、長期壓力及失眠等狀況,都是血壓瞬間升高的潛在誘因。他提醒,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族群者,或家族中有心臟病史者,更應提高警覺。
除了主動脈剝離,心肌梗塞也是常見的致命心血管疾病。初期可能表現為胸悶、壓迫感、噁心、冒冷汗等非特異性症狀,往往被誤認為胃食道逆流或疲勞。「不要等到真的倒下才發現問題,任何不尋常的胸口不適,都應儘速就醫。」
袁醫師強調,心血管疾病並非老年人才會得,近年已有不少中壯年人甚至年輕人也成為受害者,猝死事件層出不窮。要有效預防,關鍵在於自我健康管理與風險辨識。他呼籲,高危險族群應定期量血壓、檢查膽固醇與血糖數值,並與醫師討論藥物調整或進一步檢查的可能性。
「最怕的就是鐵齒!」袁醫師語重心長地說:「不要認為自己年輕或平常沒事就掉以輕心,該做的檢查要做,該吃的藥要吃,這是對自己和家人最基本的責任。」
他也提醒,家中若有長者或本身就是高風險族群,建議備有阿斯匹靈、舌下含片與基本止痛藥,並熟記急救原則與緊急聯絡方式。「心臟疾病不是『會不會』,而是『什麼時候』會發作,平日多一分準備,就能少一分遺憾。」
👉 想了解更多心臟病防治知識與自救關鍵?歡迎點選連結收看完整節目:《健康大錢線》第1集專訪袁明琦醫師
🔗 https://youtu.be/aqu9O81HYlI?si=2HegdrNnQ6QESpqI
【請點我,AI告訴你更多和這新聞有關的資訊】
現正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