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人類與AI對決】之四: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AI時代企業人必修「三堂課」
2025-02-18 21:39 撰稿 / 韋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老子
「文學是人性的鏡子。」 ——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哲學是所有學問的母親,它追問世界的本質,也探索人類存在的意義。」 —— 阿奎那(Thomas Aquinas)
「AI 時代的來臨,人類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中國人工智能公司DeepSeek (深度探索),號稱以十分之一模型開發成本,但同樣的運算效能挑戰 OpenAI 和 Google Gemini AI的領先地位。隨著技術運用成本門檻降低,AI將很快進入人類生存每個角落。但無論 AI 多麼強大,它仍然只是工具,真正決定未來的,仍是人類自身的智慧與選擇。
正如老子所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唯有看清 AI 與人類的根本差異,才能有效駕馭 AI,而非受其控制。AI 擅長數據運算與模式識別,但人類擁有更難以取代的情感、創意與深層思考能力。
要真正駕馭 AI,不僅要理解技術,更要超越技術,建立更高層次的思維框架。「哲學」帶來深刻的思辨,「文學」培養對人性的洞察,「美學」則提升感知與創造力。「哲學、文學、美學」構成了 AI 無法取代的人類核心競爭力,使我們能在變革中保持主導地位,而非隨波逐流。
企業決策者應將「哲學、文學、美學」融入管理與發展中,以優化決策、提升溝通與創新能力,從而確立企業的競爭力與長遠價值。在這個智能時代,AI 可以輔助決策,但真正的主導權,始終掌握在人的手中。唯有理解自身優勢,持續深化思維與創造力,我們才能在 AI 變革的時代,真正掌握未來,而非被未來掌握。
一、哲學:理性思辨與人性決策
哲學不只是學術討論,更是企業決策的指南。認識論與邏輯學幫助企業家看清問題本質,倫理學與政治哲學則確保決策符合社會責任,讓企業發展更具人性溫度。
1. 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與「超人哲學」
馬斯克(Elon Musk)應用「第一性原理思維」(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這一概念雖源於亞里士多德,但在近代科學革命中由笛卡兒發揚光大。馬斯克認為,任何問題的解決方案,應回到最基本的物理與邏輯原則,而非沿襲傳統方法。在創立 SpaceX 時,他發現火箭的原材料並不昂貴,僅因市場壟斷才導致成本高昂。於是決定重新設計可回收火箭,徹底改變航太產業。
他同時受尼採的「超人哲學」影響,勇於突破極限,推動火星移民與能源革命。他認為AI發展需受到嚴格監管,確保符合人類價值觀,並呼籲全球制定AI發展規範。
2. 川普的「交易哲學」:利益 vs.價格vs價值
川普(Donald Trump)奉行「交易哲學」,將所有問題轉化為可量化交易,以達成最大利益。他在《交易的藝術》中強調:「交易是一種思維方式——專注於贏得最大利益。」
然而,川普的交易方式往往與現代民主社會倫理價值衝突,粗暴執法驅逐非法移民,恫嚇烏克蘭接受以領土換取和平等,都顯示在謀求「交易利益」時,「價格」與「價值」的矛盾。凸顯哲學中對人類社會「正義、倫理」的規範,對決策者的重要性——若決策僅以數據為導向,缺乏倫理與人性考量,將對社會造成嚴重影響。
哲學讓企業家在決策時不僅注重理性分析,更能平衡道德與利益,使企業在追求成功的同時,也能承擔社會責任,確保長遠競爭力。
二、文學:「知與被知」的橋樑,洞察人性與社會真相
文學不僅是人類情感的展現,更是一座「知與被知」的橋樑。在「知」的層面,文學雖屬虛構,卻能透過寫實筆觸揭示人性與社會現實。《三國演義》、《紅樓夢》、金庸武俠小說,都是理解權謀、競爭與階級結構的絕佳讀本。
透過文學,企業領袖可洞察世界的複雜性,理解市場趨勢與消費心理,進而制定更具情感連結的決策。文學提供了一種超越數據分析的思維方式,讓企業領導者能從人性本質出發,提升戰略的適應性與精準度。
1. 張忠謀:從文學領悟企業管理與市場策略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熱愛文學,少年時曾夢想成為作家,終生保持閱讀習慣,特別鍾愛莎士比亞與《紅樓夢》。他認為這些作品揭示人性與社會現實,對於理解商業競爭與企業管理至關重要。
文學塑造領導者的書寫與表達能力,讓企業文化與價值觀能夠被深刻傳遞。張忠謀在自傳中,以海明威「簡單字句,真實感情」的風格書寫人生故事,使企業願景更具感染力。他的文學素養讓管理模式更具人文關懷,使員工、客戶與投資者產生共鳴,強化企業長期競爭力。
2. 文學比歷史更真實:理解人性與社會政治的窗口
「歷史往往為政治服務」,受勝利者的話語權影響,從下筆記錄時就帶有謬誤與操控。然而,文學以個體視角忠實記錄時代的社會與政治樣貌,揭示人性的掙扎與社會結構,往往比歷史記載更接近真相。
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雙城記》描繪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的動盪,透過貴族與平民的對立,展現革命狂潮下的社會不公與人性光輝。雨果(Victor Hugo)的《悲慘世界》則刻畫19世紀法國社會的貧富差距與政治動盪,透過冉阿讓的奮鬥,描繪底層人民如何在壓迫中掙扎求生。而曹雪芹的《紅樓夢》則展現18世紀清代貴族社會的繁華與衰落,透過賈府的興衰隱喻封建制度的崩解,反映社會結構與價值觀的變遷。
這些作品比教科書更能還原歷史氛圍,記錄人們在時代洪流中的掙扎,也為理解當時的社會提供可靠借鑑。透過「文學」,我們不僅能回顧歷史,更能洞察人性、反思現實,甚至預測未來。
三、美學:決策與創新的感性活力與激情
美學不僅關乎產品設計,更是一種感性思維的訓練,影響企業決策與創新。對高階管理者而言,美學素養能提升洞察力,激發創新精神,讓企業文化與產品更具魅力與競爭力。
1. 賈伯斯的美學思維:用設計改變世界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深受禪宗與極簡主義影響,強調「去除多餘,留下最純粹的功能」。他的設計哲學讓 iPhone、Mac 產品不僅功能卓越,還具備高度美學價值,真正改變科技與消費者的關係。
美學影響的不僅是產品外觀,更塑造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情感連結。例如,Apple 透過極簡美學,使其產品不僅「好用」,更帶有一種「時尚品味」,這直接影響了品牌忠誠度與溢價能力。同樣地,Tesla 的設計不僅具未來感,更讓電動車從「環保選擇」轉變為「科技潮流」,這使其市場競爭力遠超傳統車廠。
2. 美學提升企業領袖的決策與競爭力
美學感受能幫助企業領袖,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保持激情與靈感,帶領團隊以全新視角突破現狀。音樂、繪畫等藝術能培養對情感、人性的敏銳度,使企業決策不僅理性,還兼具人文關懷。
從賈伯斯的極簡設計,到品牌塑造,美學滲透到企業管理的各個層面。擁有美學思維的企業家,往往能夠打造更有溫度、更具影響力的產品與品牌,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四、哲學、文化與科技發展:從德國工業革命到台灣半導體崛起
哲學對科技與工業發展的影響深遠。那些在產業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國家,往往擁有深厚的思想傳統與獨特文化價值。德國的工業革命與台灣半導體的崛起,皆顯示出哲學與文化如何形塑科技發展與產業優勢。
1. 哲學如何助德國塑造工業強國
英國工業革命始於 1760 年,至 1830 年成熟,成為全球工業強國。而德國雖在 1850 年才開始工業化,卻憑藉深厚的哲學傳統、嚴謹的科學方法與高效的教育體系,在 1890-1900 年間工業產值超越英國,成為歐洲第一工業大國。
德國的工業革命成功,離不開哲學思想的支撐。自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以來,德國逐步成為西方哲學核心陣地,康德(Immanuel Kant)、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尼採(Friedrich Nietzsche)與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等哲學家的思想,為技術發展、工業創新與國家戰略提供了堅實基礎。
康德強調理性與經驗結合的科學方法,使德國技術創新更具系統性;黑格爾的辯證法則則推動產業不斷反思與修正,在科技發展中持續突破。而費希特則強調國家應主導教育與產業發展,促進知識與技術的深度融合。在他的影響下,1810 年威廉·馮·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創立柏林大學(今洪堡大學),後來普魯士政府又建立慕尼黑工業大學(1868)與柏林工業大學(1879),為德國工業提供大量技術與創新人才。
在此基礎上,德國政府透過關稅保護、技術投資與產業扶持,使工業能力迅速提升,成功趕超英國。這一發展模式證明,哲學不僅影響思維方式,更能塑造國家競爭力,推動技術與工業實力的崛起。
2. 台灣半導體的崛起:客家文化與儒家精神的結合
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成功,不僅來自科技創新,也與新竹的客家文化與儒家精神緊密相關。客家文化強調集體意識、團隊合作與耐勞務實,這些價值觀成為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模式的強大助力。
台積電等半導體企業並非單打獨鬥,而是依賴科學園區內完整的供應鏈協作,整合設計、製造、封測與材料供應商,建立全球最具競爭力的晶圓代工生態系統。客家文化中的「吃苦耐勞」精神,創造半導體業365連貫工作模式,使台灣在精密製程不中斷,良率與技術突破上展現卓越表現。
台灣半導體企業內極少發生工會運動,多數員工認為公司即「大家庭」,而非與資方對立。這種文化塑造了高度團結、專注長期競爭力的產業氛圍,使台灣半導體能在全球市場上持續領先。
台積電的成功不僅來自技術領先,更是建立在文化與價值觀的堅實基礎上,使其成為全球晶圓代工產業的龍頭。
五、「哲學、文學、美學」——企業人必修的「三堂課」
透過德國工業發展與台灣半導體崛起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哲學思想與文化如何深刻影響科技與產業的發展。哲學作為研究問題本質的學科,讓國家與社會具備更強的思辨能力,從而找到迎接時代變革的正確方向與方法。
正如老子所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唯有深刻理解自身優勢,才能應對不斷變化的挑戰。
企業的成功,從來不只是技術的競爭,更是思維模式、價值觀與文化底蘊的體現。在這樣的背景下,「哲學、文學、美學」成為企業人不可或缺的「三堂課」。「哲學」幫助企業領袖看清問題的本質,理解世界的變化,做出具有長遠價值的決策,而不只是短視地追求即時利益。
「文學」則讓企業領袖學會「知與被知」,透過故事與表達建立品牌文化,使員工、合作夥伴與消費者產生共鳴,進而形成持久的市場影響力。而「美學」不僅激發感性與創造力,使產品更加優雅,品牌更具魅力,也讓企業文化在競爭中建立獨特定位,成為市場上的差異化優勢。
在 AI 技術全面改變世界的時代,企業領袖更需要從「哲學、文學、美學」中汲取智慧,讓科技與人文並行,讓決策更具溫度,使技術創新承載文化價值。那些能夠真正掌握這「三學」的企業人,將成為新經濟時代的引領者與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