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人類與AI對決】之二:文學Ⅰ閱讀Ⅰ寫作!保有智慧和思想基本能力?
2025-02-18 20:14 撰稿 / 韋安![](https://www.bigmedia.com.tw/blob/article/1b7c3238-9b61-4edb-9f78-94ea7b21df06.jpeg)
張忠謀把《紅樓夢》,當成「床頭書」,百讀不厭。在剛出版的自傳中,以《紅樓夢》名句「開闢鴻濛」為章名。
伊隆.馬斯克(Elon Musk)9歲看完大英百科,少年時期,每天看科幻小說十幾小時。他說:「養我長大的先是書,然後才是父母」。
張忠謀(Morris Chang)與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兩位來自東西方的企業領袖,憑藉卓越的智慧和創新精神,影響了全球科技與產業的發展。
儘管一位專注於半導體產業,一位致力於太空與新能源革命,他們的成功卻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對閱讀的熱愛與對文學的深入探索。從文學與閱讀中,他們汲取了思想的靈感與對人性、社會的洞察,這些都成為事業與人生的重要基石。
張忠謀尤其鍾愛《紅樓夢》,稱其為「床頭書」,百讀不厭。他認為曹雪芹的筆觸細膩,對人性的刻畫極為深刻。他甚至在自傳中以《紅樓夢》的名句「開闢鴻濛」為章名,象徵台積電的創立之路。張忠謀還多次引用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的劇作,例如《亨利四世》中那句經典台詞“Uneasy lies the head that wears a crown”(戴著皇冠的頭,是一個憂慮的腦袋),以此提醒自己和領導者肩負的重大責任。
馬斯克則以閱讀開拓視野與思維著稱。他從小廣泛閱讀科幻小說、哲學與工程學理論,九歲讀完《大英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Britannica),並對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的《基地系列》(Foundation)和托爾金(J.R.R. Tolkien)的《魔戒三部曲》(The Lord of the Rings)情有獨鍾。
在這些小說中,他不僅看到了未來世界的無限可能,更從角色的經歷中理解了領導力和倫理決策的多面性。馬斯克強調,閱讀讓他能以「語義樹」的方式結構化知識,讓每個細節彼此關聯,形成強大的理解框架,這對他的創新思維產生了深遠影響。
從張忠謀到馬斯克,這些領袖的經歷告訴我們,文學與閱讀不僅是汲取知識,更是理解人性、認清社會的重要方式。文學小說承載著深邃的思想與情感,透過閱讀,我們不僅能夠深入洞察社會的複雜性,也能在文字中體驗情感的深度。
而寫作,則是另一種強化思維與表達能力的手段。在文字的推敲與表達中,人類的大腦不僅在鍛鍊邏輯,更在探索情感與思想的邊界。這正是閱讀文學小說,並盡量保持寫作,作為訓練思維與塑造智慧的重要價值所在。
當AI技術的發展挑戰人類智慧,並開始替代和「淘汰」人類的閱讀與寫作能力時,我們更應堅守閱讀與寫作基本訓練。尤其從文學小說中,領悟人性,看清社會,保留「人味」的價值。
讓我們一起探討,閱讀、寫作和文學小說,在AI時代的地位與意義。以及如何在競爭中,守護人類思想與靈性情感的「最後堡壘」。
隨著人工智慧(AI)在文本生成和語言處理領域的迅速發展,人類的閱讀與寫作能力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文學作為人類思想的深刻反映,不僅是一門藝術形式,更是文化傳承與腦力激蕩的重要載體。當AI漸漸能夠模仿甚至超越人類的文本創作時,我們是否會因懶惰而放棄閱讀與寫作,最終喪失人類在思想領域的核心優勢?文學的未來,不僅關乎藝術本身,更關乎人性和智慧的延續。
一、文學的重要性:思想與人性的真實反映
文學,是人類文明的縮影與心靈的鏡子。從荷馬史詩到莎士比亞的劇作,再到現代的小說與詩歌,文學展現了人類的情感、思想與社會現實。它的價值遠不僅僅是娛樂,更在於啓發人類的思考,傳遞歷史的智慧,並塑造我們對未來的想像。
1. 文學作為思想的載體
閱讀與寫作是人類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閱讀為我們提供了與偉大思想對話的機會,而寫作則是對這些思想進行消化、吸收與再創造的過程。每一次的閱讀與寫作,都是對腦力的一次鍛鍊,讓我們的思維更加靈活、深刻。
2. 文學作為情感的表達
文學是一門反映人類情感的藝術。小說中的喜怒哀樂、詩歌中的熱烈與憂愁,讓我們重新審視自身的情感經驗,從而更深入地理解「什麼是人性」。正是這種情感的深刻表達,使文學成為區別於機器化思維的重要標誌。
3. 文學作為文化的傳承
文學還承載著人類的歷史與文化價值。無論是古代的神話傳說還是現代的社會現實,文學記錄並傳遞了人類文明的重要瞬間與價值觀。通過閱讀文學作品,我們可以洞察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變遷,從而更全面地理解世界。
二、AI的威脅:當機器成為文本的主導者
AI的語言生成能力在近年來取得了巨大突破,從新聞報導到小說創作,AI的生成作品正在逐漸接近甚至超越人類的水準。然而,這樣的進步也帶來了潛在的威脅:
1. 人類寫作驅動力的減弱
當AI可以快速生成一篇新聞、一篇小說甚至一首詩時,人類是否還有動力去進行艱苦的文本創作?這種便利可能讓我們逐漸喪失寫作的意志與耐力,而不再願意投入思考與創作的艱辛過程。
寫作本應是一種思想的鍛鍊,是我們將抽象的想法具象化的過程。然而,當AI輕鬆完成這些任務時,人類可能逐漸放棄對語言的敏感性與表達能力,進一步削弱我們的思辨能力與創造力。例如,學生若習慣於使用AI完成作文或報告,可能會在無形中失去對語言的掌控力,最終喪失表達思想的能力。
2. 機器化思維對文學情感的侵蝕
儘管AI可以生成看似完美的文學作品,但它本質上缺乏人類的情感與經驗。文學的核心在於情感的共鳴與人性的表達,這是機器難以模仿的部分。AI創作的作品或許在語法和結構上無懈可擊,但卻常常缺乏深刻的情感深度,難以真正觸動讀者的心靈。
機器的邏輯與運算模式決定了它無法體會人類的喜怒哀樂,也無法憑藉自身經驗創作出具有真實情感的作品。長期閱讀這類「無情感的文學」可能讓人類逐漸習慣於情感淡薄的表達方式,進一步侵蝕我們對文學情感和人性內涵的敏感度。
3. 文學與文化的同質化
AI基於既有的數據進行創作,其作品通常是對已有文本的重組與模仿,導致其缺乏原創性與文化多樣性。例如,AI生成的文學作品往往依賴訓練數據中的模式與風格,很難突破固有框架創造出真正嶄新的內容。這種過於依賴既有數據的特性,使AI作品在某些領域可能呈現高度相似性,失去文學應有的獨特性。
更值得注意的是,文學的創作過程本身包含了作家對時代背景、社會現象以及個人經歷的深刻思考與再現,而AI只能通過既有文本進行複製與拼湊,無法真正參與社會文化的演進。因此,AI生成的文學作品或許形式上華麗,但在思想與靈魂的深度上仍然缺乏真正能啓迪人類的力量。
三、守護文學、保持寫作
要在人類與AI的競爭中維持優勢,我們必須在閱讀與寫作上積極行動,尤其是在文學小說的創作與鑒賞中找回人性的深度與真實。
1. 保持閱讀與寫作的習慣
閱讀與寫作是思想與情感的基石。無論科技如何進步,人類都應該積極保持閱讀與寫作的習慣,將它視為鍛鍊思維的一部分。從閱讀經典文學到記錄日常生活,這些行為都有助於提升我們的語言能力與思維深度。而寫作更是另一種自我訓練的方式,通過文字的推敲與表達,強化我們的邏輯、表達能力與創造力。
2. 重視文學教育
教育系統應將文學視為核心科目,通過閱讀與寫作,幫助學生培養對語言與思想的掌控能力,並提升情感共鳴的敏感度。同時,應該加強文學中情感與人性價值的教育,幫助學生理解文學的真正意義,而非僅僅將其視為一門應試科目。
3. 利用AI輔助文學創作
AI的進步雖然可能對文學構成威脅,但它也可以成為人類的創作助手。例如,AI可以協助作家完成初稿,或在靈感不足時提供方向。但關鍵在於,我們應該主動掌控AI的使用方式,將其視為輔助工具,而非完全依賴它替代我們的創作。
4. 保持對人性的堅守
文學的核心價值在於反映人性,而不是模仿機器的邏輯。真正打動人心的作品,往往源於人類的真實情感與深刻經歷。因此,我們在創作文學時,更應注重情感的深度與真實性,創作出能夠觸動讀者心靈的作品,與AI生成的標準化作品形成鮮明對比。
●●●
「文學的未來,應該掌握在人類手中」!
文學是思想的堡壘,也是人性的最後防線。在與AI的競爭中,我們不能失去對文學的掌控權,因為它不僅僅是一門藝術形式,更是一種訓練腦力、維持人性的重要手段。
張忠謀與馬斯克的經歷證明,閱讀和寫作不僅能夠拓展思維疆界,還能深化對人性與社會的洞察力。他們從文學中汲取智慧,並將這些見解應用於事業與創新之中,為我們提供了最佳示範。
未來,人類應積極通過閱讀與寫作,保持對思想與情感的掌控,確保文學在情感與智慧上的深度與多樣性。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文學領域繼續領先AI,守護思想的自由與人性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