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大大評論》 南韓戒嚴的歷史回顧與現代啟示

2024-12-12 00:12  撰稿 / 主筆室

(圖/摘自X)(圖/摘自X)

近日,南韓總統尹錫悅(Yoon Suk-yeol)短暫實施戒嚴,但僅幾小時後即宣告終結,並面臨法律追訴、國際輿論壓力及民意的高度反彈。這一事件的迅速發展,與南韓過往戒嚴留下的歷史陰影密不可分。

南韓歷史上多次戒嚴,不僅對民主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也種下了今日反威權情緒高漲的種子。我們就來回顧南韓過去的戒嚴歷史,並透過與今日的比照,尋找其中的深刻道理。

————

一、南韓戒嚴的背景與歷史

南韓戒嚴(Martial Law)多次出現在其現代史中,尤其是在1961年朴正熙政變和1980年光州事件前後,戒嚴成為壓制民主運動的重要手段。這些時期的共同特點包括:

1. 軍事政權掌控:
從李承晚的威權統治到朴正熙和全斗煥的軍事政權,南韓早期的政治發展深受軍方影響。1961年,朴正熙通過軍事政變掌權,實施戒嚴以鞏固政權,並以「國家安全」為由壓制反對聲音。

2. 戒嚴具體措施:
戒嚴期間,軍事政府通常實施宵禁、限制集會與言論自由,並大規模逮捕反對派人士。例如,1980年光州事件期間,全斗煥政府動用軍隊鎮壓抗議群眾,導致數百人死亡,成為南韓民主化進程的血腥代價。

3. 長期影響:
光州事件被視為南韓戒嚴的最嚴重案例,也成為日後民主化運動的重要催化劑。這場運動不僅喚醒了南韓民眾的民主意識,更引發國際社會對南韓人權狀況的關注。

二、短期穩定與沉重代價

1. 經濟奇蹟另一面:
在朴正熙時代,南韓實現了「漢江奇蹟」,經濟快速崛起。然而,戒嚴與威權統治也壓抑了社會的多元發展,使得民主化進程被迫延後,公民權利長期受限。社會各階層、人與人之間,都留下長久陰影、隔閡和怨恨。

2. 創傷與和解:
光州事件後,南韓社會對於戒嚴與軍事鎮壓的記憶深刻,許多受害者及其家屬至今仍在爭取正義與賠償。即使南韓已實現民主化,過去的戒嚴歷史仍然是政治分裂的根源之一。

3. 代價與契機:
1987年的民主化運動最終推翻軍事政權,但其背後是數十年的抗爭與流血。南韓戒嚴的歷史證明,壓制民主可能帶來短期穩定,卻必然埋下長期動盪的種子。

三、民主、法治、自由與國家安全的平衡

從南美洲到南韓,軍事戒嚴的歷史提醒我們,國家安全不應成為壓制自由的藉口。真正穩定的國家,應以民主與法治為基石,而非依靠武力與恐懼。

光州事件後,南韓政府通過成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等機構,努力修復歷史創傷。然而,全面的歷史教育與社會對話仍是避免悲劇重演的重要基礎。

南韓戒嚴的歷史告訴我們,民主制度雖然脆弱,但也最具韌性。任何民主社會在面對威權威脅時,都應警惕以「國家利益」為名的權力擴張,並以堅守核心價值的方式保護自由。

南韓戒嚴過去歷史,既是其現代化進程中難以抹去的陰影,也是其民主化成就的重要背景。而當今剛發生的「戒嚴鬧劇」,民主社會應從中汲取教訓,避免國家安全凌駕於公民自由之上。

引以為戒,所有民主國家的當權者,都應嚴守權力施用的政治道德底線。為後代建構一個更加公正、民主與包容的社會,才能實現真正長久,有韌性的國家安全。

————

《戒嚴者的下場》

朴正熙與全斗煥是南韓現代史上兩位關鍵的軍事領袖,他們都曾主導戒嚴,鞏固個人權力。然而,他們的結局截然不同,顯示了威權政治的脆弱性和民主轉型的不可逆趨勢。

朴正熙(Park Chung-hee)

1. 戒嚴背景:
      •   1961年,朴正熙發動五一六軍事政變,通過戒嚴奪取政權,隨後建立威權統治。
      •   1972年,他以「國家安全」為由實施「十月維新」,再次動用戒嚴權力,修改憲法,建立個人崇拜,延續獨裁統治。

2. 下場:
      •   1979年10月26日遇刺身亡:
朴正熙在一場晚宴中,被他的親信兼中央情報部長金載圭槍殺。
      •   刺殺原因:
內部高層對其極端威權統治的不滿達到頂點,尤其是朴正熙鎮壓抗議活動(釜山-馬山事件)時的殘酷手段,使他失去了信任。金載圭聲稱他的行動是為了拯救國家免於進一步的危機。

3. 歷史評價:
      •   朴正熙在經濟上取得「漢江奇蹟」的成就,但其威權統治和對民主的壓制仍是巨大爭議。他的遇刺標誌著南韓威權體制的轉折點。

全斗煥(Chun Doo-hwan)

1. 戒嚴背景:
      •   1979年,朴正熙遇刺後,全斗煥在政局混亂中發動雙十二軍事政變,接管軍方實權。
      •   1980年,他擴大戒嚴範圍,鎮壓光州民主化運動,導致數百人死亡。

2. 下場:
      •   1996年被判死刑:
在南韓民主化後,全斗煥因涉及雙十二政變和光州事件的罪行,被控以叛亂罪和謀殺罪。1996年,他被判死刑,後來在金泳三總統的特赦下改判終身監禁,最終於1997年釋放。
      •   晚年生活:
雖然逃過處決,全斗煥晚年名聲掃地,頻遭輿論批評。他在2021年去世,未對光州事件公開道歉,成為南韓歷史上飽受爭議的人物。

3. 歷史評價:
      •   全斗煥被視為南韓民主化進程的最大阻礙之一。他的鎮壓行為激發了民眾對民主的強烈渴望,間接促成1987年的民主化運動。

————

《南韓歷史上七次戒嚴》

二次大戰後,南韓現代史上,共經歷過七次戒嚴:

1. 1948年釜山戒嚴
      •   時間:1948年10月
      •   背景:南韓建國初期,因左翼勢力策動起義(如麗水-順天事變),政府宣布戒嚴以鎮壓動亂。
      •   特點:此時期的戒嚴主要為應對地方叛亂。

2. 1952年釜山政治戒嚴
      •   時間:1952年5月
      •   背景:李承晚總統為延長任期,因國會反對,宣布戒嚴並強制修改憲法,為其繼續執政鋪路。
      •   特點:此為政治性戒嚴,遭到國內外強烈批評。

3. 1961年朴正熙軍事政變
      •   時間:1961年5月
      •   背景:朴正熙領導軍隊發動政變,推翻李承晚政權的接任者張勉政府,宣布全面戒嚴,接管政權。
      •   特點:這是軍事政權開始掌控南韓政治的起點。

4. 1972年「維新體制」戒嚴
      •   時間:1972年10月
      •   背景:朴正熙實施維新體制,宣布戒嚴以解散國會、修改憲法,集中權力於總統職位,建立長期執政基礎。
      •   特點:戒嚴主要用於壓制民主運動,維新體制延續至1979年。

5. 1979年朴正熙遇刺後的戒嚴
      •   時間:1979年10月
      •   背景:朴正熙遭暗殺後,全國陷入混亂,崔圭夏繼任臨時總統並宣布戒嚴。軍事領袖全斗煥利用戒嚴掌控政局,最終發動政變。
      •   特點:此戒嚴為全斗煥上台的重要政治工具。

6. 1980年光州事件戒嚴
      •   時間:1980年5月
      •   背景:全斗煥透過軍事戒嚴壓制民眾反抗,派遣軍隊鎮壓光州地區民主化運動,導致大規模流血衝突。
      •   特點:這是南韓戒嚴歷史中最血腥的一次,成為南韓民主化進程的分水嶺。

7. 1981年全斗煥政權初期戒嚴
      •   時間:1981年初
      •   背景:全斗煥在正式就任總統前,繼續實施戒嚴以清除異己,穩定其軍事政權。
      •   特點:此戒嚴是南韓軍事統治的最後一段歷史。

南韓的七次戒嚴分布於其建國初期到1980年代初期,大部分由軍事政權操控,目的是鞏固權力或壓制民主運動。每一次戒嚴都對南韓的政治、社會和經濟造成深遠影響,最終催化了1987年的民主化運動,結束軍事統治時代。


現正直播
←回上一頁

也許您會感興趣


大大評論》為台灣科技產業未來,讓郭智輝發揮應有價值

在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台灣能在國際舞台上持續保持

2024-12-08 22:13

大大評論》 AI到底能做什麼?

科技的發展史是一部人類智慧與工具進化的歷史,從最早的石器

2024-12-08 13:10

大大評論》 別把南韓「戒嚴危機」,當成台灣內部對立「政治火藥」!

南韓總統尹錫悅於12月3日晚宣布戒嚴,僅6小時後便因國會

2024-12-05 11:46

韋安觀點》2025!發現台灣未來的另一種「政治選擇」?

「愛」與「和諧」、「包容」已被印證,是東西方思想哲人,從

2024-12-03 15:00

大大評論》 如何鞏固「護國神山」:台積電的現在與未來?

台積電作為台灣的「護國神山」,不僅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核心

2024-11-29 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