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宮有一隻小可愛-《宋-元黃玉鴨》。這也是台北故宮動畫影片”國寶總動員”中的三位主角之一,定窯白瓷嬰兒枕的小孩帶著黃玉鴨與辟邪獸,三個搗蛋鬼半夜大鬧台北故宮,非常有趣!
動畫電影:國寶總動員。(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npmgov/photos/a.166225773461215/340159462734511/?type=3&paipv=0&eav=AfbdPLFVbQnwJIKbFlZr0ic-UThJoG5WcT1RC8_SaElZQk_hrphgE0LXyDMe8DaHrSw&_rdr)
《宋-元黃玉鴨》的製作年代定在宋代至元代,也就是說大約在12-14世紀之間。這隻玉鴨的個頭很小,高只有4.2公分,長8.5公分。《玉鴨》之所以會被判斷為宋到元,是因為它的刻工與宋至元代玉器工藝類似的緣故,這是因為每個時代玉工的工序都不太一樣。
宋-元黄玉鴨-2。(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DATA)
大約在春秋時期開始撰寫,再經過後代逐步整理的古代手工業專書《考工記》裡,就有描述各代玉工的解玉工藝。我們現在對比古代的著作與考古出土的實物,可以判斷這隻鴨子是宋代到元代雕刻的鴨子。
以黃色閃玉雕琢的這隻鴨子,鴨的頭、腹及雙足部位則呈現深褐色。由於閃玉的結構不如輝玉那樣的細密,它很容易受到外在環境其他礦物的汙染,導致金屬離子滲入閃玉的組織結構內,這種汙染在玉器上並不認為這是缺點,有時是當另一種審美的觀點,這在玉器中被稱為「沁色」。
沁色在古代墓葬出土的玉器中很常見,這是因為墓葬裡的陪葬品種類多,在彼此堆置交疊下很容易相互沾染。玉器常見的沁色有綠色、黑色、紅褐色。綠色是來自銅器的銅鏽,黑色來自氧化錳,紅褐色來自鐵器的鐵鏽,這些沁色大多留在玉器的淺表層。過去曾有人傳說玉器表面的紅褐色皮殼叫做「血沁」,還神神秘秘地說這是屍體的血水滲入玉器的結果,其實這些都是不正確的,我們血肉之軀的血水是無法沁入礦石的。
一件玉器上常有不同的顏色變化,如果這個顏色的分佈非常巧妙,足以增添作品的生動性,則玉色究竟是天然或人為,就成了多數人好奇的焦點。
來自台北故宮的《玉鴨》,它的原始玉質是帶著一點點綠的淡黃色閃玉,這種顏色的玉器,過去曾有個很甜美的形容詞叫做「糖玉」。觀察本件玉鴨上褐色的部分,其表面出現些許凹凸,顯得較為粗糙,凹處的光澤枯澀,凸處則十分油亮。而其色彩的濃度是由嘴、足的尖端向後逐漸變淡。腦後方有小塊色彩脫落的情況。因此推論,玉鴨顏色的變化應該是經過了人為的染色。
從北宋開始,玉器以雁鴨為造型、紋飾之主題情形漸增,這一點和繪畫的發展一致。宋畫重寫生,「生」的意義即在於觀察研究對象後,畫家與對象間相融為一體,讓畫面中自然流露出生命力,而不是追求像照片那樣的寫實感。
這件玉鴨亦成呈現此一時代風格,琢碾的手法極為簡單,但因為掌握了鴨子翹尾豐臀的體態特徵,以致此作品既生動又活潑,非常可愛,令人享受到來自大自然神奇的閒適趣味。
2016/4/6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會漢/六朝黃玉臥獸。(圖片來源:https://auction.artron.net/paimai-art0054983025)
2016/4/6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會,漢/六朝黃玉臥獸成交HKD8,480,000。
這類玉石神獸,漢代盛行。不同于人物陶俑,動物及神獸雕像大量見於墓葬之中,作鎮墓用,辟邪驅惡,守護墓主。大型石雕神獸,如獅、虎、翼獸等,常見於帝王及高官武將等墓葬甬道兩側,其面目凶煞,鎮墓守陵。此風于六朝時期達至鼎盛,時南京附近墓葬外見大量大型神獸石像。與此同時,玉雕動物、瑞獸亦隨之盛行。與較早期隨葬品中常見之玉牌、玉飾等平面玉雕不同,立體動物神獸作為獨立個體,不再僅為彰顯墓主身份地位,而更具鎮魔驅邪之神功,以護佑墓主。
想了解更多,請點以下連結,【28-宋-元黄玉鴨】。
https://www.provoice.tw/podcast/episode?id=5ee47236-cfc0-424e-b86c-9ca7f35e22c7
台北故宮有一隻小可愛-《宋-元 黃玉鴨》。這也是台北故宮動畫影片”國寶總動員”中的三位主角之一,定窯白瓷嬰兒枕的小孩帶著黃玉鴨與辟邪獸,三個搗蛋鬼半夜大鬧台北故宮,非常有趣!
《宋-元 黃玉鴨》的製作年代定在宋代至元代,也就是說大約在12-14世紀之間。這隻玉鴨的個頭很小,高只有4.2公分,長8.5公分。《玉鴨》之所以會被判斷為宋到元,是因為它的刻工與宋至元代玉器工藝類似的緣故,這是因為每個時代玉工的工序都不太一樣。
宋-元 黄玉鴨-2。(圖片來源: 國立故宮博物院 OPEN DATA)
大約在春秋時期開始撰寫,再經過後代逐步整理的古代手工業專書《考工記》裡,就有描述各代玉工的解玉工藝。我們現在對比古代的著作與考古出土的實物,可以判斷這隻鴨子是宋代到元代雕刻的鴨子。
以黃色閃玉雕琢的這隻鴨子,鴨的頭、腹及雙足部位則呈現深褐色。由於閃玉的結構不如輝玉那樣的細密,它很容易受到外在環境其他礦物的汙染,導致金屬離子滲入閃玉的組織結構內,這種汙染在玉器上並不認為這是缺點,有時是當另一種審美的觀點,這在玉器中被稱為「沁色」。
沁色在古代墓葬出土的玉器中很常見,這是因為墓葬裡的陪葬品種類多,在彼此堆置交疊下很容易相互沾染。玉器常見的沁色有綠色、黑色、紅褐色。綠色是來自銅器的銅鏽,黑色來自氧化錳,紅褐色來自鐵器的鐵鏽,這些沁色大多留在玉器的淺表層。過去曾有人傳說玉器表面的紅褐色皮殼叫做「血沁」,還神神秘秘地說這是屍體的血水滲入玉器的結果,其實這些都是不正確的,我們血肉之軀的血水是無法沁入礦石的。
一件玉器上常有不同的顏色變化,如果這個顏色的分佈非常巧妙,足以增添作品的生動性,則玉色究竟是天然或人為,就成了多數人好奇的焦點。
來自台北故宮的《玉鴨》,它的原始玉質是帶著一點點綠的淡黃色閃玉,這種顏色的玉器,過去曾有個很甜美的形容詞叫做「糖玉」。觀察本件玉鴨上褐色的部分,其表面出現些許凹凸,顯得較為粗糙,凹處的光澤枯澀,凸處則十分油亮。而其色彩的濃度是由嘴、足的尖端向後逐漸變淡。腦後方有小塊色彩脫落的情況。因此推論,玉鴨顏色的變化應該是經過了人為的染色。
從北宋開始,玉器以雁鴨為造型、紋飾之主題情形漸增,這一點和繪畫的發展一致。宋畫重寫生,「生」的意義即在於觀察研究對象後,畫家與對象間相融為一體,讓畫面中自然流露出生命力,而不是追求像照片那樣的寫實感。
這件玉鴨亦成呈現此一時代風格,琢碾的手法極為簡單,但因為掌握了鴨子翹尾豐臀的體態特徵,以致此作品既生動又活潑,非常可愛,令人享受到來自大自然神奇的閒適趣味。
2016/4/6 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會,漢/六朝 黃玉臥獸成交HKD 8,480,000。
這類玉石神獸,漢代盛行。不同于人物陶俑,動物及神獸雕像大量見於墓葬之中,作鎮墓用,辟邪驅惡,守護墓主。大型石雕神獸,如獅、虎、翼獸等,常見於帝王及高官武將等墓葬甬道兩側,其面目凶煞,鎮墓守陵。此風于六朝時期達至鼎盛,時南京附近墓葬外見大量大型神獸石像。與此同時,玉雕動物、瑞獸亦隨之盛行。與較早期隨葬品中常見之玉牌、玉飾等平面玉雕不同,立體動物神獸作為獨立個體,不再僅為彰顯墓主身份地位,而更具鎮魔驅邪之神功,以護佑墓主。
想了解更多,請點以下連結,【28-宋-元 黄玉鴨】。
https://www.provoice.tw/podcast/episode?id=5ee47236-cfc0-424e-b86c-9ca7f35e22c7
現正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