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宮有一件充滿了伊斯蘭風格的青花瓷器-《明宣德青花瓷卷草斜格網紋蓋罐》。這種紋飾一看就很明顯不是中原漢式的風格,充滿了異國風情,很有特色。
從元代以來,中國青花瓷以其藍白相間的美感著稱,並透過商業貿易的輾轉流傳揚名海內外,成為最廣為人知的瓷器品類;其中,明代宣德官窯青花瓷更是舉世聞名的精品。
此件〈青花瓷卷草斜格網紋蓋罐〉即是宣德官窯青花瓷中相當引人注目的一件作品,不但器形新穎、紋飾特殊,而且帶有伊斯蘭風情,足以顯示明初官方與伊斯蘭世界的文化交流。
明宣德青花瓷卷草斜格網紋蓋罐-02。(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DATA)
本罐分為蓋與器身,蓋形呈傘狀,頂帶一鈕,器身由上而下先呈微撇口,線條忽而束收,接著往外敞放形成一帶有圈足、重心略低的鼓腹狀缽。除了底部圈足無釉,全器皆以濃豔的青花描繪紋飾。蓋鈕以鈷藍著色,鈕與蓋接合處飾一弦紋,蓋面則分飾兩圖案層:上層主紋為雙層蓮瓣夾飾花形輪廓,蓮瓣末端二側各點白色小圓點,下層則為斜網格紋間以狀紋:罐口沿內以青花繪圓點一周,腹外壁最寬處為藍地白花卷草紋,其上下各畫與蓋相同的斜網格紋間帶
※狀紋二道,近圈足處以白描蓮瓣紋做結,器底則書雙圈「大明宣德年製」二行六字青花楷書款。
此件作品器形自西亞地區常見的黃銅器,唯該器並不帶蓋;經觀察此件作品,不止蓋與器身並未相合,其釉料發色及紋飾也略有差異,考慮乾隆朝常有為瓷器配蓋的禦旨,該器蓋也許為後加。不過,珠山地層亦出土有同型帶蓋的紅釉鼓腹罐,因此也不排除當初此器有蓋的可能性。
此外,該作品使用斜網格紋為地的裝飾方式在官窯產品當中也顯得極為特殊,儘管中國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彩陶雙耳壺>的器身即有以斜格紋裝飾,然而之後該紋飾未在陶瓷工藝上承傳,不過無獨有偶的是,早在9世紀伊朗東部即有生產以斜網格紋填地的陶瓷器,且持續在伊斯蘭窯業出現。因此當宣德官窯作品中再次出現斜網紋,也不排除是來自新文化要素的觸發與刺激,並可聯繋到伊斯蘭陶器的影響。
然而,景德鎮工匠是如何觀察得知來自伊斯蘭世界的作品?《宣宗實錄》也記有哈密回回與撒馬爾罕回回阿力沙等進貢金銀器皿的紀錄。但目前在中國境內並未出土伊斯蘭工藝美術品,也或許當時依據稿本流傳,如今卻已成了不傳之密,這些問題都還有待今後的考古發掘與文獻研究來解決。
2017/12/18北京中國嘉德2017年秋季拍賣會明宣德青花地拔白卷草纹鱼篓式尊成交RMB11,500,000
(圖片來源:https://auction.artron.net/paimai-art5117302829)
2017/12/18北京中國嘉德2017年秋季拍賣會,明宣德青花地拔白卷草纹鱼篓式尊,成交RMB11,500,000。
尊呈魚簍式。撇口、束頸、垂腹、圈足。內、外和圈足內均施亮青白釉。裡口塗點一周青花圓點紋。肩部和下腹部均以相同的網紋和幾何紋相間排列裝飾,而且上、下交錯呼應。上腹部以青花地抜白卷草紋裝飾。近足處繪33個單線菊瓣紋。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外圍雙圈款。
明代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禦器廠燒造的御用瓷器,造型繁多、胎體厚薄適度、胎質潔白、釉質瑩潤,顯示出濃郁的文人氣息。其青花瓷器紋飾發色濃豔、裝飾題材豐富、畫面佈局疏密有致,被推為明代青花瓷器之冠。這兩朝禦窯瓷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模仿伊斯蘭國家黃銅、玉器、陶器等造型和紋飾燒造的甜白釉、灑藍釉或青花無當尊、魚簍式尊、雙系活環大背壺、綬帶耳葫蘆扁瓶、如意耳扁瓶、方流執壺、綬帶耳蒜頭口扁壺、花澆、折沿盆(洋帽洗)、方腹委角瓶、八方燭臺、長圓筆盒等,均造型新穎,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顯示出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禦器廠擅于吸收優秀外來文化創造嶄新陶瓷藝術品的能力,為中國傳統陶瓷造型增添了新的活力。
這件青花魚簍式尊,造型規整,青花發色純正,款式標準,款字清秀,具有晉唐小楷書體風格。這種款字即著名古陶瓷收藏家、鑒定家孫瀛洲先生(1893-1966年)總結出的宣德禦窯瓷器年款歌訣所曰“晉唐小楷最超群”。這件器物歷經近500年風雨滄桑,仍保存完好,彌足珍貴。
想了解更多,請點以下連結,【66-明宣德青花瓷卷草斜格網紋蓋罐】。
https://www.provoice.tw/podcast/episode?id=ac71f0f9-0c0d-4875-b4f9-04f68ea34fd6
台北故宮有一件充滿了伊斯蘭風格的青花瓷器-《明宣德 青花瓷卷草斜格網紋蓋罐》。這種紋飾一看就很明顯不是中原漢式的風格,充滿了異國風情,很有特色。
從元代以來,中國青花瓷以其藍白相間的美感著稱,並透過商業貿易的輾轉流傳揚名海內外,成為最廣為人知的瓷器品類;其中,明代宣德官窯青花瓷更是舉世聞名的精品。
此件〈青花瓷卷草斜格網紋蓋罐〉即是宣德官窯青花瓷中相當引人注目的一件作品,不但器形新穎、紋飾特殊,而且帶有伊斯蘭風情,足以顯示明初官方與伊斯蘭世界的文化交流。
明宣德 青花瓷卷草斜格網紋蓋罐-02。(圖片來源: 國立故宮博物院 OPEN DATA)
本罐分為蓋與器身,蓋形呈傘狀,頂帶一鈕,器身由上而下先呈微撇口,線條忽而束收,接著往外敞放形成一帶有圈足、重心略低的鼓腹狀缽。除了底部圈足無釉,全器皆以濃豔的青花描繪紋飾。蓋鈕以鈷藍著色,鈕與蓋接合處飾一弦紋,蓋面則分飾兩圖案層:上層主紋為雙層蓮瓣夾飾花形輪廓,蓮瓣末端二側各點白色小圓點,下層則為斜網格紋間以狀紋:罐口沿內以青花繪圓點一周,腹外壁最寬處為藍地白花卷草紋,其上下各畫與蓋相同的斜網格紋間帶
※狀紋二道,近圈足處以白描蓮瓣紋做結,器底則書雙圈「大明宣德年製」二行六字青花楷書款。
此件作品器形自西亞地區常見的黃銅器,唯該器並不帶蓋;經觀察此件作品,不止蓋與器身並未相合,其釉料發色及紋飾也略有差異,考慮乾隆朝常有為瓷器配蓋的禦旨,該器蓋也許為後加。不過,珠山地層亦出土有同型帶蓋的紅釉鼓腹罐,因此也不排除當初此器有蓋的可能性。
此外,該作品使用斜網格紋為地的裝飾方式在官窯產品當中也顯得極為特殊,儘管中國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彩陶雙耳壺>的器身即有以斜格紋裝飾,然而之後該紋飾未在陶瓷工藝上承傳,不過無獨有偶的是,早在9世紀伊朗東部即有生產以斜網格紋填地的陶瓷器,且持續在伊斯蘭窯業出現。因此當宣德官窯作品中再次出現斜網紋,也不排除是來自新文化要素的觸發與刺激,並可聯繋到伊斯蘭陶器的影響。
然而,景德鎮工匠是如何觀察得知來自伊斯蘭世界的作品?《宣宗實錄》也記有哈密回回與撒馬爾罕回回阿力沙等進貢金銀器皿的紀錄。但目前在中國境內並未出土伊斯蘭工藝美術品,也或許當時依據稿本流傳,如今卻已成了不傳之密,這些問題都還有待今後的考古發掘與文獻研究來解決。
2017/12/18 北京中國嘉德2017年秋季拍賣會 明宣德 青花地拔白卷草纹鱼篓式尊 成交RMB 11,500,000
2017/12/18 北京中國嘉德2017年秋季拍賣會,明宣德 青花地拔白卷草纹鱼篓式尊,成交RMB 11,500,000。
尊呈魚簍式。撇口、束頸、垂腹、圈足。內、外和圈足內均施亮青白釉。裡口塗點一周青花圓點紋。肩部和下腹部均以相同的網紋和幾何紋相間排列裝飾,而且上、下交錯呼應。上腹部以青花地抜白卷草紋裝飾。近足處繪33個單線菊瓣紋。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外圍雙圈款。
明代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禦器廠燒造的御用瓷器,造型繁多、胎體厚薄適度、胎質潔白、釉質瑩潤,顯示出濃郁的文人氣息。其青花瓷器紋飾發色濃豔、裝飾題材豐富、畫面佈局疏密有致,被推為明代青花瓷器之冠。這兩朝禦窯瓷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模仿伊斯蘭國家黃銅、玉器、陶器等造型和紋飾燒造的甜白釉、灑藍釉或青花無當尊、魚簍式尊、雙系活環大背壺、綬帶耳葫蘆扁瓶、如意耳扁瓶、方流執壺、綬帶耳蒜頭口扁壺、花澆、折沿盆(洋帽洗)、方腹委角瓶、八方燭臺、長圓筆盒等,均造型新穎,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顯示出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禦器廠擅于吸收優秀外來文化創造嶄新陶瓷藝術品的能力,為中國傳統陶瓷造型增添了新的活力。
這件青花魚簍式尊,造型規整,青花發色純正,款式標準,款字清秀,具有晉唐小楷書體風格。這種款字即著名古陶瓷收藏家、鑒定家孫瀛洲先生(1893-1966年)總結出的宣德禦窯瓷器年款歌訣所曰“晉唐小楷最超群”。這件器物歷經近500年風雨滄桑,仍保存完好,彌足珍貴。
想了解更多,請點以下連結,【66-明宣德 青花瓷卷草斜格網紋蓋罐】。
https://www.provoice.tw/podcast/episode?id=ac71f0f9-0c0d-4875-b4f9-04f68ea34fd6
現正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