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風流人物來開趴》得民心者得天下-平民皇帝劉邦

漢高祖劉邦是歷史上第一個出身平民的皇帝。他所建立的漢朝,奠定以儒家為主軸的治理思想及制度,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其實劉邦年輕的時候認為儒家經典毫無用處,甚至當上了皇帝,還認為自己是馬上得天下,靠著打仗功成名就。大臣提醒他:「陛下馬上得天下,能夠馬上治天下嗎?」劉邦猛然覺醒,立刻糾正態度,重視文教發展,還專程到山東曲阜,以隆重的禮儀祭祀孔子,是歷史上第一個親臨孔廟祭孔的皇帝,開啟帝王祭孔的先河。劉邦雖然讀書不多,但是他知人善任,能夠接納忠言,具備自省能力,在西元前202年建立漢朝,是為漢高祖。
劉邦出生在沛縣,家中務農,胸懷大志,個性灑脱又不拘小節,後來當上基層小吏泗水亭長,有一次負責押解人犯,途中有人逃脫,劉邦乾脆釋放所有犯人,自己也亡命天涯;違法之舉連累妻子呂雉代為受過,在監獄裡吃了不少苦頭。劉邦倒是延攬了民心,吸引不少人前來投奔,逐漸累積成一股勢力,其中包括蕭何、曹參等人。
秦始皇駕崩,秦二世繼位,暴虐更甚,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劉邦率眾數千,也從家鄉沛縣起兵,征戰途中得到謀士張良,成為劉邦的左膀右臂。當時的反秦勢力,以楚國貴族後裔項梁、項羽叔姪的實力最強,項羽採納謀臣范增的建議,擁立戰國楚懷王的孫子,仍號楚懷王。不久項梁戰死,秦國軍隊急攻趙國,楚國發兵救趙,楚懷王與眾人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劉邦率軍一路西行,陸續收編不少散兵鄉勇。此時秦國發生內亂,二世皇帝被殺,子嬰被擁立為王,劉邦在秦都咸陽附近大敗秦軍,率軍到達灞上,子嬰出降,秦國滅亡。劉邦召集父老鄉親,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廢除秦朝苛法,大獲民心支持。而實力強過劉邦數倍的項羽,也直奔關中而來,把劉邦視為心腹大患,在鴻門設宴邀請,準備殺死劉邦,這就是著名的「鴻門宴」。
幸好劉邦事先得到項伯的通風報信,加上張良機警應變及樊噲勇猛保駕,最終劉邦藉尿遁逃過一劫。鴻門宴之後,項羽攻入咸陽,火燒阿房宮、誅殺子嬰。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控制巴蜀漢中一帶,項羽自稱西楚霸王,掌握軍隊的最高統帥權。隔年,項羽殺了楚懷王,堅持衣錦還鄉,棄守戰略要地,反讓劉邦輕易拿下關中,之後為楚懷王發喪,並以此為理由,號召各路兵馬,討伐項羽,正式拉開「楚漢相爭」的序幕。
接下來雙方都有死傷,但整體形勢仍對劉邦不利。項羽以凌厲的攻勢奪滎陽、佔成皋,與劉邦相持不下,直到韓信和灌嬰迂迴出擊,讓項羽腹背受敵,兵疲糧盡,楚軍被迫暫緩攻擊,雙方以鴻溝為界,東歸楚,西歸漢,「楚河漢界」劃分天下。
劉邦卻在張良、陳平的建議下,全力追擊楚軍,韓信採取誘敵深入的策略,搭配「四面楚歌」的心理戰術,項羽雖然英勇奮戰,仍然全軍覆沒,「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於烏江邊。劉邦稱帝,定都長安,對爭戰立功而封王的部將,猜忌、削藩,引發反抗,因而誅殺了許多曾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將,包括用兵如神的韓信。次年,劉邦訂下白馬之盟:不姓劉而當王,天下共擊之。
劉邦在位時勵精圖治,總攬英雄,知人善任,命蕭何、叔孫通製作《漢律九章》和《漢儀十二篇》,作為治理國家的依據;分封和郡縣制度雙軌並行;大力恢復農事生產,減輕田租,兵員歸家,重農抑商,一改強秦法家的苛虐,而以教化為主,刑罰為輔,達到寬柔相濟,與民休養生息,又兼顧國家治安的效果。
在歷代評論者筆下,劉邦都被肯定是個「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英雄,除了善用人才,更能以同理心體恤民情,許多政策能接地氣,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劉邦,是中國歷史上平民革命成功的始祖。
收聽連結: https://is.gd/HQGfWK
Copyright © 2022 好好聽文創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