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後悔的力量》:把遺憾轉化為前進的燃料

(圖/AI生成) (圖/AI生成)

丹尼爾.品克(Daniel Pink),被譽為「全球五十位頂尖管理思想家」之一,在暢銷書《後悔的力量》中指出,後悔並不是要極力避免的負面情緒,而是一種健康、甚至能夠為人生帶來意義的情緒。

品克透過規模空前的「世界遺憾調查」(World Regret Survey),蒐集來自 105 個國家、超過一萬五千名受訪者的故事,最後歸納出四種核心遺憾。這些分類提供了一條線索,幫助我們思考:如何活出更值得的人生。

品克提醒,後悔不等於反省。反省會將視線轉向未來,尋找更好的做法;後悔則容易變成自我懲罰。這種錯誤的思維,會讓人以為「痛得夠深就能換來補償」,但事實是,世界不會因為眼淚而倒轉。

後悔可以分為兩種:
(一)有破壞力的後悔:將遺憾視為人格缺陷,反覆自責,最後失去行動力。
(二)啟發人心的後悔:將遺憾視為情境經驗的評估,從中學習並修正行為。

例如忘記家人的生日,破壞性的後悔會讓人責怪自己不夠貼心;而啟發性的後悔,則會檢視自己的提醒系統,並把生日加進行事曆,避免再犯。研究顯示,能夠接受負面經驗並善加利用的人,通常過得更自在。

品克將後悔進一步分為「有作為遺憾」與「無作為遺憾」。
(一)有作為遺憾:源自於做了某件事,例如說錯話、背叛信任。最好的方式是採取實際行動去補救,像是鼓起勇氣道歉。調查顯示,人們後悔的往往是「沒有道歉」,而不是「曾經道歉」。行動雖無法重來,卻能減輕心理與道德上的重負。
(二)無作為遺憾:源自於沒有去做某件事,例如錯過一段感情、錯誤的婚姻選擇。這類遺憾無法逆轉,但可以透過「至少心態」調整心境。書中一位單親媽媽後悔嫁錯人,但她說:「至少,我擁有一個優秀的孩子。」這樣的心態雖無法改變過去,卻能讓人專注於仍然擁有的意義。

有一則案例令人動容。一名男子因酒後衝動打傷他人而入獄,長年被悔恨折磨。直到他領悟:再多後悔也無法讓受害者復原。於是他選擇改變,出獄後遠離舊圈子,努力工作,並成立輔導青少年成長的協會,教孩子們學會面對憤怒。而今,他成了社區的榜樣。他說:「後悔改變不了什麼,我只能去做,讓自己值得被原諒。」

這正是《後悔的力量》想要傳達的核心。後悔是一種本能,但不是答案。救贖不在於懊悔,而在於能否透過反省,跳脫之前的錯誤,做出正確的選擇。


現正直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