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韋安科技觀點》台灣生技戰略(下):半導體之外,生技接棒第二支柱?

戰後台灣百廢待舉,國民政府在艱困環境下仍毅然將有限資源投注在教育與醫療。這些投資成為台灣產業發展最深厚的基礎。
教育方面,清華、交大復校,工研院與新竹科學園區相繼建立,最終孕育出護國神山,奠定半導體奇蹟。台灣人刻苦勤奮、專注投入,只要掌握趨勢,往往能在不同產業創造世界級成就:紡織業成為全球代工重鎮,自行車產業孕育出捷安特、美利達,精密機械與工具機也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另一條同樣重要卻長期被忽視的路線,是醫療與健康體系。台大醫學院承接日治時期的基礎,國防醫學院培養軍醫與研究人才;榮總、三總、市立醫院逐步建構起醫療網絡。
到 1995 年全民健保全面實施,更意外留下了一座龐大的臨床資料寶庫。這些投資,雖然多年來主要服務於「醫病」與「公共衛生」,卻為今日的生技產業奠定了厚實資產與潛力。
如今,在半導體及電子產業已成第一支柱的基礎上,台灣急需另一支戰略支柱。生技產業能否承接這段歷史累積,從「醫療服務」轉化為「產業動能」,正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關鍵課題。
戰後初期,台灣醫療資源匱乏,醫師不足,公共衛生問題嚴重。台大醫學院與國防醫學院成為醫療教育雙核心,分別負責民用與軍用醫療人才的培育。1958 年臺北榮總成立,榮民醫療體系逐步展開;三軍總醫院專責軍醫與研究,與榮總並肩成為尖端醫學的引領者。
1970、80 年代,私立醫學院如高雄醫學大學、臺北醫學大學接連成立,擴充了醫學教育能量,形成多元化的醫療人才供應網絡。這些基礎讓台灣醫師與專業醫療人力逐步充足,並培養出一批具有研究與臨床結合能力的人才。
1995 年全民健保上路,徹底改變了醫療服務模式。健保不僅讓全民獲得公平的醫療可近性,也在無意之間累積了全球獨一無二的龐大醫療數據庫。涵蓋九成人口的資料,跨越疾病診斷、藥物使用與長期追蹤紀錄,成為今日發展 AI 輔助診斷與精準醫療的無可取代基礎。這在亞洲乃至全球,都是難以複製的資產。
教育帶來半導體奇蹟,醫療則沉澱為深厚基礎。如今,這條沉睡多年的資產線正等待被啟動。
台灣的醫療體系原以「治病」為核心,但一批企業已開始將其轉化為產業動能,呈現出新的轉型路徑。
隱形眼鏡是最鮮明的例子。台灣在光學加工與製造業累積深厚能量,如今成為全球隱形眼鏡主要供應基地。精華光學、晶碩光學憑藉技術與規模,打入國際市場,成功把「日常醫療用品」推向全球供應鏈。這不只是出口商品,而是一種象徵:台灣能夠把醫療產品做成世界級。
另一個例子是血糖監測器與穿戴式醫材。台灣廠商結合感測器與 ICT 技術,研發連續血糖監測與心律追蹤裝置。這種產品,既來自半導體與電子製造的延伸,又依靠健保臨床數據的支持,讓產品研發更貼近實際需求。它標誌著「傳統電子代工 → 醫療解決方案」的關鍵轉型。
再者,ICT 大廠跨足智慧醫療,也正改寫產業版圖。廣達發展的 QOCA 遠距照護系統、仁寶開發的射頻消融設備,都從單純的硬體製造,延伸到「醫療服務+技術平台」。這些案例說明,當台灣的 ICT 能量與醫療臨床結合時,不僅能創造新商業模式,還能在國際市場找到突破口。
這些轉型故事的共通點在於:台灣生技產業的成長不是「從零開始」,而是把既有的醫療資源、製造能量與數據基礎加以轉化。就像當年的工研院把技術引進轉化為半導體產業一樣,現在的挑戰在於,能否設計出一套「加速器」,讓醫療資源順利轉化為全球競爭力。
生技轉型不可能只靠企業單打獨鬥。台灣生技能否成為「電子之外的第二支柱」,背後少不了政府政策與資本市場的推動。
政策面,政府在過去幾年持續鬆綁法規,尤其是《再生醫療雙法》的通過,讓細胞治療與基因療法有了明確的法律框架,給了企業投資信心。除此之外,衛福部也逐步開放健保資料庫的應用,讓研究機構和新創公司能以合規方式,利用龐大的臨床數據來開發 AI 輔助診斷與精準醫療。這些動作,等於把原本「沉睡的資產」釋放出來,轉化為產業資源。
資本市場,則透過證交所設立的「創新板」,專門為研發期長、風險高的生技公司開闢管道。傳統板塊對生技公司過於嚴苛,因為這些公司往往在十年內看不到獲利,卻需要龐大資金投入。創新板的出現,讓企業能更早獲得資本市場青睞。
康霈、沛爾就是最佳例子。這兩家生技公司在創新板掛牌後,市值分別翻倍與近乎翻倍,市場的投資熱情不僅給了公司資金,更釋放出一個訊號:資本願意支持高風險、長期性的生技研發。
當政策透過法規鬆綁與政策誘因,資本市場提供籌資與退出機制,這兩者交錯作用,形成產業發展的「加速器」。沒有這樣的制度性支持,企業往往無法跨過漫長的研發低潮;而有了這層支持,產業才可能走出小而散的格局,形成真正的集群效應。
台灣生技產業的成長,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建立在戰後教育與醫療長期累積的基礎上。今日的問題,不是「能不能起步」,而是「能不能成長為戰略支柱」。
它的角色,並非要取代半導體,而是要補強台灣經濟結構的第二根支柱。半導體讓台灣連結上全球的數位產業鏈;生技則有機會讓台灣在高齡化、精準醫療、再生醫療的浪潮中,找到另一條長期穩健的國際賽道。
關鍵挑戰仍然存在:能否留住跨界人才?能否把醫療數據轉化為產業資產?能否把單點創新推進為完整產業鏈?這些問題若能逐步被解決,生技就不只是「補位產業」,而是真正的「戰略產業」。
因此,台灣的下一步不是要追求另一個「台積電模式」,而是要建立一個多元而穩健的生技生態。當跨域整合、商業模式創新、數據與再生醫療的優勢逐步發揮,生技完全可能成為「電子之外的第二支柱」,讓台灣的經濟結構更平衡,也讓國家在下一波全球競爭中,擁有新的底氣。
Copyright © 2022 好好聽文創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