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韋安科技觀點》6G時代何時來臨?台灣在其中的角色!

(圖/AI生成) (圖/AI生成)

6G無線通訊正揭開新一輪網路革命的序幕。它的傳輸速度將突破每秒TB級,比5G快上百倍;延遲縮短至微秒級,幾乎等於「即時反應」。

這意味著真正的萬物互聯正在逼近:全息通訊、腦機介面、沉浸式元宇宙、自動駕駛,這些過去只存在科幻世界的應用,可能在2030年代成為日常。更具顛覆性的是,6G將全面整合「手機直連衛星」技術,當地球上不再有任何通訊盲區,人類溝通方式將被徹底改寫。

一、6G時代會不會來臨?

外界普遍認為,6G不是「會不會」的問題,而是「何時」的問題。它並不是單純的速度升級,而是一場通訊文明的蛻變。6G將把物理世界、數位世界和生物世界整合成一張新的神經網絡,讓萬物連結成為常態。

這種技術躍升的基礎,來自幾個核心元素。太赫茲頻段將提供比現有網路更廣的傳輸管道,AI能讓網路實現「自我調整與學習」,量子安全則提供抗駭與抗破解的能力。這些突破意味著,6G一旦落地,不僅是效率提升,而是將人類帶進一個全新的互聯時代。

二、6G何時真正到來?

多數專家把6G商用時間表鎖定在2030年前後。諾基亞在2025年9月的白皮書中指出,6G將在5G-Advanced基礎上演進,並已完成實驗室太赫茲傳輸測試。

華為雖在《6G:下一個地平線》報告中將6G視為「分布式神經網路」,但由於受美國出口管制影響,其實際研發進度與投入規模較難確認,與中國移動的合作實驗數據也有限。

國際組織的規劃也逐漸清晰,但時間表存在變數。國際電信聯盟(ITU)目前規劃在2027年前開始6G標準制定工作,但考量技術複雜度與各國協調需求,實際完成時間可能延至2028年甚至更晚。

歐盟則透過SNS-JU計畫,累計投入超過十億歐元,重點放在安全與量子通訊。美國方面,FCC持續推動太赫茲頻譜測試,鼓勵電信營運商與設備商加入實驗。

三、全球的現況與挑戰

在專利和市場投入上,競爭已進入白熱化。蘭德公司報告顯示,中國掌握約40%的6G專利,美國約35%,歐洲則試圖藉由標準制定維持影響力。

市場規模方面,Straits Research 預測 6G 技術研發市場 從2023年的11.6億美元,增至2024年的16.6億美元,顯示相關投入正在快速膨脹。不過,這些預測仍高度依賴技術落地的速度與監管環境,實際發展可能存在變數。

各大陣營的佈局也在加速。諾基亞推進Hexa-X II計畫,強調永續性與邊緣計算;華為雖以全棧自研鞏固本土生態,強化AI與量子安全,但其實際研發投入與進展細節較少公開;歐盟與美國分別以資金與監管框架推進,試圖確保自身領先。

但挑戰依舊存在。太赫茲頻段傳輸容易受環境干擾,能耗過高也可能成為瓶頸,頻譜稀缺更需要國際協調。若無法解決,6G可能重蹈5G「覆蓋不足、成本過高」的覆轍。再加上地緣政治干擾,6G標準出現分叉的風險上升。

四、台灣的角色與結語

台灣在6G競賽中並非局外人,而是具有核心地位。半導體製造是6G發展的命脈,台積電的先進製程與安全模組能力,是射頻與邊緣運算的基礎。新竹科學園區的廠商則致力於智能表面與衛星通訊硬體,為「手機直連衛星」鋪設道路。

應用端同樣潛力巨大。HTC可望憑藉AR/VR裝置重返舞台,聯發科在車聯網與自駕模組上具備優勢,緯創與廣達則持續強化AI伺服器,研華等企業則能提供低功耗感測器,服務智慧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受美國長期出口管制影響,台積電自2020年9月15日後全面停止對華為供貨,台灣在2025年6月更將華為與中芯國際列入實體清單,使得雙方合作恢復的可能性極低,但這反而為台灣與歐美企業的合作開啟更大空間。

因此,6G時代不僅會來臨,而且比想像中更快。關鍵不只是誰能把速度推到極限,而是誰能制定標準、贏得信任,並將技術紅利轉化為經濟與社會效益。台灣若能在創新與監管之間取得平衡,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就能從供應鏈支柱升級為亞太的戰略樞紐。


現正直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