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韋安科技觀點》台灣生技戰略(上):四大優勢奠基,創造產業新契機?

世界局勢正在翻轉。美中貿易戰不再只是關稅與關鍵零組件的衝突,而是逐步蔓延到能源、醫療與新興科技。美國推動「對等關稅」政策,台灣醫材與藥品輸美可能遭遇超過三成的累積關稅壓力。
與此同時,台積電等半導體大廠因應地緣政治風險,紛紛將先進製程移往美國、日本。這一連串變化,凸顯出台灣長期的隱憂:經濟過度依賴單一產業,半導體固然是護國神山,但若缺乏第二支戰略支柱,整體結構就過於脆弱。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尋找「下一個戰略型產業」已經不只是口號,而是現實需求。而當全球生技產業在疫後普遍陷入低潮,台灣卻逆勢展現韌性,逐漸走入聚光燈下。
這個產業或許沒有台積電般的壟斷地位,但卻在危機與挑戰之中,顯露出成為「隱形護國產業」的可能性。
從數據來看,台灣的生技產業展現出少見的穩健成長:
2024 年生醫產業總產值達 7,739 億元新台幣,年增率 2.13%。
上市櫃(含興櫃)公司總市值突破 1.76 兆元,較前一年增加約 1,428 億元。
再生醫療產業在 2024 年第四季的產值,較去年同期成長 17.6%,成為增速最快的次產業。
截至 2024 年,共有 236 家生醫企業掛牌,募資總額達 326 億元。
這些數據尤其值得注意,據安永 Beyond Borders 2024 報告,2023 年全球生技產業營收普遍下滑 10.7%,淨利大幅縮水。在國際普遍收縮的情況下,台灣卻能逆勢成長,展現出結構性的韌性。
故事最能說明問題。傳統五金螺絲製造商「鐿鈦科技」,在工研院協助下轉型進入精密醫材領域,醫材業務已成為重要營收來源。這是台灣產業轉型的縮影:從代工到醫療科技,從量產到價值,顯示出台灣具備跨界升級的潛力。
台灣生技產業的成長並非曇花一現,而是有明確的驅動力:
超高齡社會的內需市場
2025 年台灣將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65 歲以上人口占比突破 20%。這意味著慢性病管理、失智症照護、長照需求將全面爆發,帶動精準健康、營養保健、居家醫療器材的市場需求。
政策推動與資本市場改革
《再生醫療雙法》為細胞治療與基因療法奠定法規基礎;台灣證交所推出的創新板制度,也讓生技新創更早獲得資本市場支持。康霈、沛爾掛牌後市值翻倍,正是最好的例子。
ICT 融合的技術突破
台灣在晶片、感測器、AI 演算法上的優勢,正在與醫療結合,推動智慧醫院與遠距照護。廣達的 QOCA 系統、仁寶的射頻消融設備,都是從硬體延伸到醫療應用的成功案例。
新南向與國際市場佈局
除了美、中、日,東南亞市場快速高齡化。工研院攜手 35 家廠商進軍泰國,將台灣智慧醫材與照護方案直接推向市場,這顯示出台灣正嘗試把技術轉化為區域性的產業優勢。
這些驅動力,說明台灣生技產業不只是補位角色,而是具備長期成長潛能的戰略型產業。
第一,跨域整合:Bio-ICT 模式
台灣的最大利基,在於生技與半導體、ICT 的深度結合。全球都在談數位醫療、遠距照護,但台灣能憑藉硬體製造與軟體整合,形成差異化優勢。
廣達投入智慧醫療,推出 QOCA 系統;仁寶開發的射頻消融設備,不僅取得美國 FDA 認證,還納入健保給付。這些案例表明,台灣正在走一條「醫材+科技」的新路徑。
第二,靈活商業模式:License Out 與 CDMO
台灣資金有限,不可能如歐美藥廠般投入龐大資源完成全程新藥開發。相對地,許多企業選擇在臨床二期後進行技術授權(License Out),換取授權金、里程碑金與銷售分潤。智擎的胰臟癌新藥 ONIVYDE 就是典範。
另一方面,CDMO(委託開發與製造服務)也快速崛起。保瑞藥業透過併購美國藥廠,建立在地生產基地,避開關稅障礙,成功打進全球供應鏈。
第三,數據與臨床資產:健保資料庫的黃金價值
全民健保資料庫涵蓋九成以上人口,結構完整,是全球少見的醫療數據資產。宏碁智醫利用龐大影像數據,開發 AI 工具「智骨篩」,成功取得醫材許可。這些案例凸顯出台灣在 AI 精準醫療、個人化用藥上的獨特優勢。
第四,再生醫療:制度紅利與產業鏈雛形
台灣率先通過《再生醫療法》和《再生醫療製劑條例》,在亞洲形成法規領先。2024 年 Q4,台灣再生醫療產值年增 17.6%,長聖、浩鼎等公司紛紛投入,產業鏈從上游細胞保存、中游製備,到下游臨床應用逐漸成形。未來若能結合 CDMO 模式,台灣有望成為亞洲再生醫療的樞紐。
台灣生技產業的發展路徑,並不是要複製「台積電奇蹟」。它不會靠單一巨頭稱霸,而是依靠跨域整合、靈活模式、數據資產與制度紅利,共同構成一個穩健而多元的生態系。
當全球供應鏈因戰爭、疫情與保護主義而動盪,當半導體外移逐漸削弱台灣的獨占優勢,生技產業正在展現一條新的可能:不是取代,而是補強;不是追隨,而是走自己的非典型道路。
因此,我們可以說,台灣生技產業已經具備了成為「隱形護國產業」的條件。它或許無法在短時間內製造出如同半導體般的財富規模,但它正悄悄奠定一個更長遠的基礎:讓台灣的經濟結構更平衡,並在全球醫療與科技競爭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戰略支柱。
Copyright © 2022 好好聽文創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