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韋安觀點》中美AI對抗DeepSeek火拼ChatGPT

2025年9月8日,中國AI初創企業DeepSeek發佈R-1模型的升級版本,這一舉動迅速成為全球科技界的焦點。R-1不僅在性能上逼近OpenAI於8月7日推出的GPT-5,還以僅三分之一的成本優勢和完全開源策略,挑戰了美國AI巨頭的商業模式。
這標誌著中美AI競賽進入新階段,從封閉式創新轉向開源與成本驅動的博弈,同時引發AI倫理、市場準入與地緣政治的連鎖爭議。在這場風暴中,台灣憑藉其AI生態系統和台積電的算力優勢,有機會搶佔中立賽道,避免淪為大國博弈的棋子。
一、DeepSeek R-1技術突破與成本優勢
DeepSeek R-1的發佈並非偶然。早在2025年5月29日,DeepSeek就悄然推出R1的初步升級版,性能已超越前代DeepSeek-V3.1。根據公司公告,R-1在推理任務上達到GPT-5的95%水平,涵蓋多模態處理、代碼生成和複雜邏輯推理。
具體而言,R-1整合了先進的Transformer架構(一種深度學習模型架構)與新型注意力機制,參數規模達1.2萬億,訓練數據集超過10萬TB,包括多語言和專業領域知識。相比GPT-5的2萬億參數,R-1的訓練效率更高,利用中國本土超算集群實現了低功耗優化。
成本方面,DeepSeek宣稱R-1的推理成本僅為GPT-5的1/3,這得益於其開源框架允許用戶自建服務器,避免雲端訂閱費用。彭博社報導顯示,DeepSeek計劃在年底推出具備AI代理功能的版本,直接競爭OpenAI的o1模型,預計將支援自主決策和多任務協作。
二、開源策略顛覆傳統商業模式
這一開源策略是DeepSeek的殺手鐧。與OpenAI的封閉生態不同,R-1的代碼和權重完全公開,允許全球開發者修改和優化。這不僅降低了進入門檻,還加速了創新迭代。
舉例來說,阿布達比於9月9日推出的K2 Think模型,就借鑒了DeepSeek的開源元素,聲稱在推理性能上與OpenAI和DeepSeek旗鼓相當。這種開放模式顛覆了傳統AI商業邏輯。
OpenAI依賴高額訂閱(如ChatGPT Plus年費200美元)和API收費,年化收入已達100億美元,而DeepSeek則通過社區貢獻和本土生態獲利。根據Pymnts.com 8月19日的報導,DeepSeek的聊天機器人後端模型已升級,支援更複雜的對話和個性化學習,引發市場震盪。
三、地緣政治博弈與監管挑戰
然而,這一突破也引發了廣泛爭議。首先是AI倫理問題。開源模型容易被濫用,如生成深度偽造內容或惡意代碼。歐盟AI法案已要求開源項目進行風險評估,但DeepSeek的快速迭代可能繞過監管,導致全球安全隱患。
其次是市場準入爭議。美國商務部正考慮將DeepSeek列入實體清單,限制其購買NVIDIA H100等高端晶片。紐約時報9月9日報導,NVIDIA指責競爭對手散佈「AI末日論」,以影響政策,但川普(Donald Trump)政府已鬆綁部分AI晶片對華銷售禁令,允許低端產品出口。
這一轉變源於7月14日NVIDIA的遊說,擔心嚴格管制會損害美國企業全球份額。儘管如此,出口管制仍嚴格:2025年1月的三級系統將先進AI硬體和模型分級,中國企業需申請許可。
中美AI競爭的背景下,這場戰役更顯激烈。美國通過出口管制試圖維持領先:OpenAI的GPT-5不僅提升了幻覺抑制(AI生成錯誤或虛假資訊的問題)和指令遵循能力,還整合Microsoft產品,如Azure雲端平台,強化企業應用。Microsoft於8月7日宣佈將GPT-5嵌入消費者與開發者工具,支援端到端編碼和調試,預計將推動AI市場增長至1萬億美元。
反觀中國,面對管制,DeepSeek推動「算力共享」計劃,利用本土集群如華為昇騰910D,提供低成本雲端服務。蘭德公司6月26日的報告指出,中國的AI產業政策正加速進展,透過人才補貼和計算資源,彌補晶片差距。
四、台灣機遇與全球AI戰略對抗
在這場中美AI戰略對抗中,台灣扮演關鍵角色。根據路透社和Tech-Now.io確認的數據,台灣在2025年全球AI服務器製造佔有90%以上市場份額。全球AI服務器市場規模約1,640億美元,較2024年增長28.2%。
政府推出「十大AI基礎建設項目」,目標創造15萬億新台幣經濟價值。根據台灣今日報報導,實際投資為「新矽谷計劃」下2025-2029年的360億新台幣,涵蓋智慧應用與基礎設施建設。
台灣優勢在於制度信任和中立定位。新竹科學園區匯聚全球人才,台積電的先進封裝技術如CoWoS-S(晶片堆疊封裝技術),支援高密度AI晶片。為避免淪為棋子,台灣應發展AI應用生態,投資本土模型如TAIDE(台灣版大型語言模型),並建立亞太AI聯盟,提供中立算力平台。
DeepSeek R-1的發佈標誌著全球AI格局重塑。中美兩國在AI賽道的戰略對抗將愈發激烈,雙方透過技術標準、供應鏈控制和市場準入展開全方位競爭。台灣需憑藉獨特優勢,搶佔應用層賽道,成為連接東西方AI的橋樑。未來AI競賽的勝負,不在於模型大小,而在於生態包容與制度信任。
Copyright © 2022 好好聽文創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