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讀《謝謝你留下來陪我》 :從醫療的鏗鏘之聲到台灣建築的覺醒

一本關於失智症的作品,卻意外點燃了我對建築專業的反思。林靜芸醫師的《謝謝你留下來陪我》,原是記錄她與失智丈夫林芳郁醫師的日常點滴,充滿溫情與堅韌。然而,書中一段回憶卻如同驟然擊響的鐘聲——二十多年前,林芳郁醫師因為一句「不懂感恩」,捍衛了台灣醫療的尊嚴。這份鏗鏘之聲,讓我不禁聯想到今日台灣建築界的困境。
2000 年,前總統李登輝在台大醫院接受治療,康復後卻僅讚揚日本醫師,對本土,醫療團隊的付出隻字未提。時任院長的林芳郁,平日以溫和著稱,卻在此刻罕見地公開發聲,直指「不懂感恩」。那不僅是一句憤慨,而是一場專業的捍衛戰。他守護的不只是醫院名譽,更是台灣醫療的專業尊嚴。
這段故事,讓我聯想到法國的文化精神。在法國,「做自己的主人」是一種行動信念。當密特朗總統力排眾議、堅持邀請貝聿銘設計羅浮宮玻璃金字塔時,他維護的並非單純的美學選擇,而是法國對自身文化的自信。
然而,回到台灣,我們的建築界是否也有這份傲骨?當一個又一個公共工程競圖不斷向國際「大師」招手時,本土建築師往往只能退居陪襯。這並非否定外國設計的價值,而是當制度與社會習慣性地忽略本土專業時,台灣建築便失去了展現文化自信的機會。
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空降地標」嗎?那些與在地脈絡缺乏連結的造型奇觀,能否成為城市真正的靈魂?抑或,我們更該讓深諳土地脈絡、能用建築講述台灣故事的設計師,站上舞台?
林芳郁醫師當年的憤慨,提醒社會學會尊重專業。而今天,建築界更需要這樣的「覺醒」。因為建築,不僅是物理空間的堆砌,更是文化的延續與人民身份的展現。當我們一次次將話語權拱手讓出,我們也在一次次放棄自我認同。
因此,我要呼籲:請,做自己的主人。
台灣並不缺少才華洋溢的建築師,他們熟悉本地氣候、人文與生活肌理,能讓建築與土地共呼吸。真正缺少的,是一個支持在地專業、敢於給予機會的制度與社會氛圍。當我們停止迷信「外國月亮比較圓」,學會以平等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建築師時,台灣的城市風景才有可能長出屬於自己的靈魂。
《謝謝你留下來陪我》原本是一則關於愛與陪伴的故事,但它無意間觸動的,卻是一場更廣泛的專業尊嚴辯證。醫療界曾經用一句「不懂感恩」喚醒社會,而建築界,也需要有同樣的聲音。台灣的「前瞻大計畫」,不必是玻璃金字塔,而應該是一座座能被世界看見、卻根植土地的文化地標。
這不僅是一場專業的自救,更是一場文化的覺醒。只有當我們願意承擔、願意堅持,才能讓台灣建築真正迎來屬於自己的黎明。
請,台灣建築界,做自己的主人。
Copyright © 2022 好好聽文創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