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大安老公寓都去哪了?「神隱成交量」網驚呆 專家揭真相

好房網News記者嚴鈺雯/綜合報導

 

北市精華區老公寓沒人要?一名網友在PTT發文表示,自己觀察大安區過去8年的實價登錄,驚訝發現交易量由高到低分別是社區大樓、華廈、公寓,「本來以為公寓存量最多,交易應該也最多才對,結果完全相反」。他更好奇數據背後的真相,「這種數據該如何解讀?資料的正確性如何辨識?」

 

貼文引起網友討論,許多人紛紛分析原因,「存量多不等於流量多」、「好的老公寓有出租價值、持有成本低,誰會賣」、「這種物件正常屋主都不會脫手」,還有提到,「大安很多是繼承來的,根本不缺錢幹嘛賣?」、「老屋主都是早年買的,房貸都繳完了」。更有人直言實價登錄不完整,「揭露比例不到65%,根本一堆蓋牌」、「光近一年交易跟登錄就差了600筆」、「至少有300戶公寓交易被蓋牌了」。

 

台北市街景。圖/好房網News記者黃芸涵攝影
台北市街景。圖/好房網News記者黃芸涵攝影

 

也有另一派網友則分享,「丟出來賣的多是四五樓,還是窄巷、不太可能都更的物件」、「不想賣的屋主,很多還巴著等都更」。整體看來,老公寓惜售現象和統計盲點交織,才讓成交數字意外「看起來這麼低。」

 

前淡江大學產業經濟系副教授莊孟翰曾提醒,雖然實價登錄制度已實行多年,不過有些大型建案動輒數百戶、上千戶,另外還有前後棟、高低樓層的景觀價差等,有景觀的戶型與沒景觀的戶型,價差約可差距到10%,因此一般人很不容易經由不同時間點的實價登錄去了解想購買樓層的合理價格。他建議,購屋之前,就應多蒐集相關資訊與多做功課。

 

至於大安區公寓交易近況,永慶房產集團分析,根據實價登錄資料,台北市屋齡30年以上的中古屋交易佔比高達55%,其中大安區與松山區分別高達69.4%及68.5%,顯示中古屋仍是交易主力,尤其地段成熟、價格門檻低的老宅更具吸引力。

 

再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統計,北市老公寓成交總價已連續17.5年突破千萬元,新北市公寓近年也突破同樣門檻;另外,今年第1季屋齡30年以上住宅交易量佔全國住宅移轉筆數高達41%,創同期新高,呈現老屋買氣仍具市場韌性的趨勢。

 

房產專家張欣民曾表示,選購老公寓主要考量點並非是屋齡,最重要的其實是屋況,如果屋況不錯,沒有海砂屋、輻射屋或漏水的問題,屋齡算是其次,不過貸款成數會比較低一點,這點需特別注意;此外,張欣民還指出,公寓最大的好處就是,房屋的室內坪數即為實際可居住的空間,比較實在,不像大樓,雖然坪數是40坪,但扣除公設後,實際居住的室內空間也只有20幾坪左右。

 

 


現正直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