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南部風災後檢討漁電共生政策 綠委籲強化能源韌性與在地共享

丹娜絲颱風重創南台灣,台南七股沿海地區停電長達一週,漁業損失高達5.3億元。此次災情暴露了「漁電共生」政策的制度性缺陷:光電案場雖近在咫尺,卻無法在災時提供備援電力給當地居民,顯示現行綠能政策缺乏災害應變能力。

民進黨立委郭國文、鍾佳濱於6日與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共同召開「加強抗災韌性落實再生能源在地共生」記者會,呼籲將綠能納入災防體系,強化能源抗災韌性。

郭國文指出,目前的漁電共生政策未能真正落實「共生」理念,僅將魚塭視為發電載體,過度追求政策KPI而忽略地方實際需求。當強風摧毀電線桿導致無法併網時,漁民眼前就是光電板,卻無法使用一瓦電力,形成極大反差。

鍾佳濱建議政府應推動「平時售電、災時供民」的模式,結合光電、儲能和微電網三大技術,並鼓勵業者與地方政府簽訂「災後供電協議」,將能源韌性納入ESG評比與獎補助條件。他強調,光電案場若要在災時供電給鄰近社區,必須在設計初期就規劃離網運作設計與切換設備。

與會民間團體表示,過去災害應變設計較著重山區電網,但這次風災顯示沿海地區同樣可能因大規模電力與通訊中斷而成為孤島,希望藉此經驗立即補強防災系統。

對此,經濟部與農業部表示將共組專案輔導台電及漁電共生業者建設儲能裝置,以便在災情發生時提供備援電力,並與行動儲能設備互相支援,加強整體抗災韌性。


現正直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