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韋安觀點》《中美關係新節點:從試探到定局的關鍵時刻》

(圖/AI生成) (圖/AI生成)

川普重返白宮後,中美關係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微妙態勢。與第一任期的劍拔弩張不同,這次雙方展現出罕見的克制與試探,彷彿正處於一個關鍵的戰略轉折點。

這種轉變並非偶然。八年的全面對抗證明,單純的零和博弈只會讓雙方都付出沉重代價,而真正的受益者可能是第三方國家。如今,中美兩國都在重新評估這場較量的成本與收益。

當前態勢:戰略試探中的微妙平衡

川普對華態度的轉變最為明顯。儘管曾在競選期間放話「若中國對台軍事行動將轟炸北京」,但正式就任後卻展現出截然不同的風格。即便一度將對中關稅調高至145%,隨後又迅速調降,整體言論保持克制,甚至可說維持禮貌性互動。

這與他對其他國家領導人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對普丁(Vladimir Putin),他公開批評「可能瘋了」;對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直接在白宮羞辱並趕出;對加拿大,戲謔其「成為美國第51州」;對歐盟,更是毫不留情批評。唯獨對中國,川普保持了罕見的分寸。

第一任期教訓:從友好到對抗的代價

回顧川普第一任期,中美關係充滿戲劇性轉折。2017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海湖莊園時的突襲式敘利亞攻擊,2018年G20峰會當天孟晚舟被捕,這些精心計算的時機選擇最終導致兩國關係跌入谷底。

然而八年較量的結果讓精明商人川普重新計算。華為在制裁重壓下,營收從2019年8588億人民幣跌至2021年6368億,但2024年已反彈至8621億,基本恢復歷史高位。中國2024年全年貨物貿易總額超6.1萬億美元,貿易順差近萬億美元,這些數據反映出其經濟體系在承壓下仍保持一定韌性。

戰略現實的重新評估

川普態度轉變源於現實考量。時間壓力首當其衝——川普最多三年半任期,而習近平執政期可能延續更久。對急於在歷史上留下印記的川普而言,沒有時間在對抗上虛耗。

經濟現實更為關鍵。美國聯邦債務從2017年20萬億美元激增至2025年36萬億,八年增長80%。2024年美國商品貿易逆差高達1.2萬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對中貿易逆差仍超3000億美元。這些數據提醒川普,美國同樣需要中國這個重要貿易夥伴。

中國新興領域的發展軌跡

制裁壓力下,中國在某些新興領域的發展值得觀察。2024年中國「新三樣」出口數據顯示:電動車出口200萬輛,鋰電池出口額611億美元,太陽能產品出口超600億美元。這些數字背後反映的產業發展軌跡,以及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定位變化,成為國際觀察者關注的焦點。

在無人機、工業機器人等領域,中國企業的市場表現同樣引起關注。這些發展一方面反映了過去幾年產業政策的某些效果,另一方面也顯示出在外部壓力下,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某些特徵。

緩和政策與關鍵時間窗口

2025年6月5日川普與習近平90分鐘通話並互發訪問邀請,成為科技戰以來首次重要緩和動作。隨後美國商務部解除EDA設計軟體出口限制,英偉達H20晶片出口禁令取消;中國方面則調整稀土出口審查程序作為回應。

這些行動顯示雙方正重新評估全面對抗的成本效益。從時間節點看,2025年秋季聯合國大會期間或年底高峰會最可能成為關鍵轉折。川普需要外交成就為中期選舉造勢,習近平需要穩定外部環境支持經濟發展。

新框架的可能內容

真正的戰略協議不會是回到過去的全面合作,而是建立新型戰略穩定關係。核心特徵可能包括:承認彼此核心利益和發展權利,避免零和博弈;在AI倫理、氣候技術等全球議題保持必要合作;建立危機管控機制防止意外升級;在標準制定方面加強溝通避免技術標準分化。

這需要雙方都做出戰略讓步:美方需要在某些領域接受競爭現實,中方則需要在市場開放和相關制度安排方面展現更大誠意。

結語:歷史性選擇的關鍵時刻

當前的戰略試探為重大協議提供了寶貴時間窗口。川普的實用主義和習近平的戰略耐心如能有效結合,或許能在2025年下半年為中美關係確定既競爭又合作的新框架。

但中美關係從來充滿變數。真正的戰略定局何時到來,仍取決於雙方能否在關鍵時刻做出明智選擇。答案很快將在今年秋冬之交揭曉,而這個答案將深刻影響未來十年全球格局。

試探期終將結束,問題是它將以戰略協議收場?還是再次走向分道揚鑣?


現正直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