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已持續數月,導致美國輸往中國的液化天然氣(LNG)、黃豆與玉米等多項大宗物資出現「歸零」現象。據裕民航運高階主管分析,台灣中油擁有的4艘LNG船僅供自用,不受此影響,而中國大陸則轉向巴西、阿根廷等國進口黃豆與玉米,航程延長反而有利於中小型散裝船運營。
根據信德海事網報導,自中國對美國LNG加徵關稅以來,已超過70天未有美國LNG運輸船抵達中國港口,創下五年來最長間隔紀錄。中國對美國LNG的關稅負擔已從最初的15%攀升至高達125%,導致美國在中國LNG進口市場的份額從2021年的11%急劇下滑至2024年的不足3%。哥倫比亞大學全球能源政策中心專家Anne-Sophie Corbeau表示,中國進口商將不再與美國簽署新的LNG供應合同,並正在重新評估現有的13份長期合同。
農產品方面,《日本經濟新聞》報導自今年1月16日起,中國已停止預約美國大豆或玉米採購訂單,連續三個月進口量為零。作為替代,中國迅速轉向南美供應商,四月上旬一周內就與巴西簽署了至少240萬噸大豆採購合同,約佔中國單月大豆壓榨總量的三分之一,相當於40艘散貨船的運輸量。分析師預測,受巴西豐收推動,中國4-6月的大豆進口量可能達到創紀錄的3130萬噸。
在能源領域,中國已增加從俄羅斯、澳大利亞和卡達等國的LNG進口。2024年中國從俄羅斯進口LNG達830萬噸,同比增長3.29%。2025年初,澳大利亞伍德賽德能源與中國華潤燃氣簽署了為期15年的LNG長期協定,每年供應60萬噸。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主要通過管線運輸,而非船舶。
Kpler LNG團隊主管Gillian Boccara指出,即使不考慮關稅因素,將美國LNG運往中國在經濟上也不具優勢,這可能標誌著全球能源運輸路線的深層次重塑。信德海事網認為,供應鏈調整已進入「不可逆」階段。
裕民航運高階主管表示,中國早在上一輪貿易戰後就開始增加本國農產品產量並轉向南美採購。從航程來看,美國海灣到中國約需30多天,而巴西到中國則需40多天以上,航程延長降低了船隻周轉率,反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