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海軍「海鋒大隊」作為台灣反艦飛彈的主力部隊,正積極擴編中,但鮮為人知的是,這支強大的海防力量竟源自陸軍的「111榴砲實驗隊」,開啟了台灣自製反艦飛彈的發展歷程。
根據軍方資料,「海鋒大隊」目前編制包括第一大隊(台中清水)和第二大隊(高雄左營),並計劃在花蓮設立第三大隊。現有6個固定陣地中隊、5個機動中隊及1個支援中隊,共12個中隊,且機動中隊數量仍在增加中。明年元旦,隨著「濱海作戰指揮部」成立,「海鋒大隊」將改編為北中南東四個打擊群,大幅提升台灣的反艦作戰能力。
軍方人士表示,隨著新設反艦飛彈機動中隊陸續成軍,以及美製岸置型「魚叉」飛彈系統到位,海軍將能整合國造雄二、雄三、增程雄三反艦飛彈與美製魚叉飛彈,對大型共軍艦艇及船團的擊殺率預計可達70%以上。
退役陸軍上校謝迺岱在退輔會榮民雙周刊分享了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民國69年,他自陸軍官校畢業後被分發至陸軍111榴砲實驗隊,全程參與陸軍雄風飛彈連的建置過程。當時,該單位主力正在中科院接受專長訓練,包括特別選訓的種子幹部。
民國70年國慶,榴砲隊參加「漢武演習」,以車載機動化編組通過總統府司令台,首次向國人展示這款自製的制海武器,當時稱為「雄蜂飛彈」。民國72年5月1日,單位更名為「陸軍飛彈101連」,飛彈也正式命名為「雄風飛彈」。
隨後,陸軍陸續成立了102連、103連和104連,並分別進駐全台各地陣地。民國73年,102連飛彈試射成功,代表陸基陣地系統建置完成,正式執行戰備任務。民國76年,這四個飛彈連改隸海軍,納編於「海鋒大隊」之下,開啟了台灣岸置反艦飛彈部隊的新篇章。
謝迺岱表示,雖然雄風飛彈編於陸軍僅短短數年,但優質的軍士官兵所建立的訓練成果,使海軍能順利接續戰備任務。如今,「海鋒大隊」已成為台灣防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