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大學生物科學系研究團隊近期在南海海域發現並正式命名一種新的深海等足類物種——「西沙深水虱」,為台灣海洋生物研究領域帶來重大突破。這項發現已於今年3月底刊登在國際SCI期刊《Biodiversity Data Journal》線上版。
這個發現源於2023年1月,台南大學生科系副教授黃銘志在基隆正濱漁港購買了4隻來自南海的深水虱,原本以為是「詹姆斯深水虱」的幼體。然而,研究過程中意外發現其育兒袋內含有數顆直徑約1公分的成熟卵,顯示這些深水虱並非幼體。隨後,研究團隊通過COI基因DNA序列分析,確認這是一種未被記錄的新物種。
「西沙深水虱」是目前南海發現體型最小的超巨型深水虱,平均體長約220毫米,明顯小於詹姆斯深水虱(323毫米)及2025年1月由新加坡大學在越南發現的「維達深水虱」(279毫米)。其體型特徵、外肢、口器剛毛與口器鈎數等方面都與已知物種有顯著差異,研究團隊推測它可能是介於巨型與超巨型深水虱之間的物種,對於理解南海深海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黃銘志教授特別感謝在南海作業的李姓船長提供珍貴樣本,以及同校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侯忠穎副教授與學生團隊協助繪製精細的物種圖像,為這一新物種留下清晰的形態記錄,提升了研究的完整度與可辨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