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能源署26日針對媒體報導台電虧損來自收購離岸風電一事發布澄清聲明。經濟部表示,台電近年虧損的主要原因是國際燃料價格上漲,導致公司承擔龐大燃料成本壓力,與發展離岸風電並無直接關聯。
能源署指出,台灣推動離岸風電的模式是參考英國、德國等成熟國家的做法,先採躉購再轉入競價制度。媒體報導以「一度2.5元」計算所謂的9100億元虧損,能源署強調這是錯誤解讀,因為這個價格從未實際成交。目前離岸風電市場已趨成熟,區塊開發階段已改為由購電方與風場直接簽訂購售電合約(CPPA),不再由台電躉購,因此不會影響台電財務。
關於經濟部長郭智輝提出的菲律賓種綠電計畫,能源署解釋,台菲兩國發電成本因土地成本、發電時數等因素而有差異,不宜直接比較。境外綠電輸送回台灣的目標價格為每度4元以下,目的是滿足國內企業需求且不影響國內電價。
在離岸風電建設方面,台灣已完成7座離岸風場,累計設置374座風力機,併網容量達3.04 GW。根據彭博新財經報導,台灣2024年新增併網量達1783MW,為除中國外全球第一。全球風能協會(GWEC)統計顯示,台灣離岸風電於2023年設置量已名列國際第7位。
能源署最後強調,台灣推動多元綠能、深度節能政策符合國際主流趨勢,過去電價調漲主要是因國際燃料價格大幅上漲,且為緩解國內通膨壓力,政府選擇不完全反映成本於電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