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每年世界上仍有1,000萬人死於癌症,縱觀人類的抗癌史,從外科切除、放射療法、化學療法、標靶治療,乃至於最近的免疫治療,雖然都持續有所進步,但是,由於癌細胞相當狡猾,所以仍然面臨著許多挑戰。近10年來,利用活細菌來治療癌症,正悄悄浮上了舞台的中央,雖然目前仍然沒有FDA核准的細菌抗癌藥物上市,但有關細菌藥物的抗癌試驗就約有575個(像是牛分枝桿菌、雙歧桿菌、鼠傷寒沙門氏菌、李斯特菌和諾維梭菌等等),因此,利用細菌對抗癌症,可能會是明日之星,令人期待。
首先,科學家會利用基因工程技術來修改細菌,讓它們對人類的毒性下降到無關痛癢,也就是得到一隻活的、但減(無)毒後的「基因工程細菌」,而被選中的細菌當然必須具備一些特殊性,例如能夠在遠離血管系統後,還可以繼續移動並穿透且進入腫瘤的核心缺氧區域,若同時能在腫瘤細胞內大量繁殖,則更為美妙。而當被選擇到的細菌,具有此特性時,就可以解決化療藥物普遍面臨無法到達缺氧之腫瘤核心區域的問題。接著,科學家再把這隻「基因工程細菌」,利用生物合成工程的方法,讓它攜帶抗癌藥物,或甚至更厲害的,可以自行生產抗癌藥物,如此一來,便可以全面擊殺癌細胞。這就是當前紅透半邊天的所謂 --- 細菌抗癌療法。當然,除了是可以攜帶或製造抗癌藥物的細菌外,它也可以是扮演喚醒人類免疫系統的細菌,藉此吸引免疫大軍來擊殺腫瘤細胞。由於各式各樣不同的細菌,具備有多種不同的癌症治療特殊性的潛力,甚至其中有許多是科學家還沒有發現和詳細研究過的,所以,利用細菌抗癌是相當多元,且極具潛力和開發前景的。
近期美國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生醫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員德魯巴在達尼諾教授指導下,發表了一篇論文在國際期刊《科學報告》上面,除了利用當紅炸子雞的細菌療法外,還進一步與其他肺癌治療方法相結合,藉以提高肺癌治療效果而不會產生任何額外的毒性(副作用),因而吸引了國際媒體的注意。
德魯巴在這篇論文中,利用6名非小細胞肺癌病人的癌細胞,來篩選經不同基改後的傷寒沙門氏菌,這些基改菌可以分別製造出10種不同的細胞毒素,最後脫穎而出的是能生產theta 毒素的基因改造工程菌,因為它能最有效殺死肺癌細胞,且對健康細胞無害。接著,研究人員評估了和現行肺癌藥物結合治療的可行性,他們總共測試了5個標靶藥物和2種化療藥物,全都顯示出劑量相關性的治療改善效果,顯示出這種組合治療策略在肺癌小鼠模型中被證明,不僅僅增加了有效性,更重要的是毒性沒有增加。由於在小鼠模型,相當成功,因此哥倫比亞大學計劃將他們的治療方案擴展到更大規模的難治性肺癌臨床前模型研究,並與臨床醫生合作推動臨床轉化,嘉惠更多的病人。
EP.05連結 為了推動環境保護及展現生態多樣性,
2024-11-13 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