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威全專欄/相當於高樓沉入海底 檢討達德能源事故,風電不是資本遊戲【菱傳媒】
根據審計部最新報告,去年底為止離岸風電建設進度只達成9%,這個嚴重的能源警訊預告了可能的產業危機,沒有可靠、穩定的電力供給,10座護國神山也無法屏障台灣,離岸風電是台灣該走必走的道路,目前風電建設速度不夠快、量不夠大,是政策規劃一開始就有問題?還是執行不力?
風電延遲是再生能源政策的關鍵環節,今年初立法院預算中心揭露再生能源政策跳票,7月底審計部的核算再度證實,經濟部因而兩次被迫承認,2025年時再生能源自身的缺口將高達25%。加上今年動不動跳電、瀕臨缺電危機,台灣無能提供一個值得信賴、具可預測性的投資環境。
經濟部自己的統計,2021年底再生能源佔整體發電的6%,距離原本預設2025年佔比20%的目標,剩不到三年時間要追趕上,已經不可能,經濟部目前冀望於離岸風電能加快腳步,預期在2022年累計設置達200座以上風機,但現實很殘酷,截至2021年底止,離岸風電累計裝置容量為237.2MWW(百萬瓦),離原先設定的目標2674MW,落差高達91%。政府把延遲都歸咎於疫情,只是卸責,近日的風電事故揭露這政策在規劃上一開始就搞錯方向。
風電開發商達德能源的允能風場去年進行水下基礎安裝工程時發生過滑樁事故,今年7月再次滑樁。離岸風電是門檻高的產業,資本密集、技術密集,水下基樁打設工程出問題不是小事故,前年台電一期風場的類似事故,被謔稱為「台灣驚奇」,在各國專業者匯聚的領英網站引發議論。台電的事故還只是小基樁,達德能源的滑樁更驚恐,能源部落格「東泥能源小教室」的描繪很傳神,談到打樁:
「打樁前理論上要對於整個風場的地質有大量的採樣、探勘、模擬、計算等,要對大約100平方公里的超大地區進行全面的海底探勘,極度費時、費錢、費力。」
對於達德能源的事故,該部落格提到:
「打單樁式水下基礎時據說剛立起來在海床上,整根1000多噸的單樁就這樣陷入海底,消失不見!這就是傳說中的『滑樁』。整根70公尺長就這樣陷入土質鬆軟的海床裡滅頂!
70公尺約相當於國際大廠寶成集團的國際總部、台中裕元酒店所在的建築高度,想像一下大酒店沉入海中的情景,堪比達德能源事故。
第一次事故後,達德能源與施做海事工程的公司互相指責,施做公司質疑達德地質調查工作不精準,影響履約,主動解約不幹了, 原已落後的工程進度,因為滑樁更延遲,因為廠商出走,前途迷芒。達德能源對兩次案情皆有解釋,無法說明的是,身為開發商擔負各環節的控管,嚴重事故接連兩次,不可能都是別人的錯而自己沒問題。更麻煩的是,兩次事故之間達德能源的德國母公司將旗下離岸風電事業出售給美國全球基礎建設夥伴(GIP),作為開發商,達德與工程技術團隊的磨合更麻煩。
達德能源的允能一期風場原訂2020年完工,後來修正為2020年完成一半,但在2021年底進度只有1/4;允能二期原訂去年底完成一半,現在也嚴重落後。達德能源變數多,目前在該公司風場的官網上施工進度的說明頁裡還看不到完工的預計年度,為何母公司還能賣且購買者願意收購,因為即使變數多,獲利仍然可期,這筆在兩大事故之間發生的買賣彰顯了離岸風電政策實踐上的問題:開發權利可以是暴利商品,得標者可以不投入開發、經營、生產,得標後就賣掉大賺一筆。風電是基礎工程事業,賺大錢可以但要實幹苦幹,若成為資本遊戲,那就不是再生能源政策的本意。
在經濟部遴選離岸風場時,達德是第一階段遴選第2名,第二階段時,達德的兩個風場分別是遴選第1名與第3名,在遴選時是模範生,開發時頻出事、產權移轉。今年9月經濟部又有新階段新風場的遴選,遊戲規則相較之前的遴選規定頗有變動,迎合著特定能源業者高喊籌組台灣國家隊的呼聲,但實際上台灣國家隊得標後會不會成為台灣轉賣隊?資本跨國界,跑得快,不見經濟部有公開討論,應該防止風電成為標了就跑的資本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