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巡署驅離大陸快艇釀2死,大陸生還漁民的說法是「台船直接撞過來把我們船衝翻」、「我們自己,船怎麼可能翻掉,要被撞才會翻掉」;而臺灣官方的說法,則從「因碰撞而翻覆」改為「船隻碰撞」、「船身多次接觸」。事發細節描述,陸方官員不講由漁民講;臺灣則是海委會主委上第一線為海巡署背書。
若真是被撞翻、碰翻,也未必等於海巡署有錯,高速追逐下,就算路上行車煞車都會有煞車距離,何況海上船舶無法急停,水與船殼的摩擦力難抵消前進慣性。海巡若按表操課,海委會可以激昂辯護;若海巡署有所遮掩呢?
海委會站上第一線說明,軍方、陸委會發言相對克制,平常愛撈過界對陸方冷嘲熱諷的外交部長也噤聲,可見此次國安體系號令嚴明、分工明確,但不代表海委會主委得衝鋒陷陣、事事親身回應。如果海巡署對海委會真有隱瞞,現在幫海巡署一肩扛起的主委管碧玲,衝過頭會來不及煞車,直接撞牆。
海巡署2月14日、15日連兩天的新聞稿都誤植案發時間,到底是誠實的錯誤還是刻意隱匿?刻意隱匿是危機處理時的大忌,卻常是科層組織裡基層自保的慣例。事發之初就要揪出刻意隱匿很難,第一線的人兜好說法、口徑一致,長官只能採信;刻意隱匿被揭穿,通常都是其他旁證出爐後,基層的串供才走光。基層隱匿常因為怕被長官罵,原來只是小案,縱有疏失只是行政問題,刻意隱匿反而搞成刑事犯罪,更成為政治問題,有些基層辛苦做事但就是如此沒見識。
海巡的錯誤若只是誠實的疏忽,那這機關的危機處理更不可信,經過層層審核、白紙黑字重大事件聲明,關鍵的時間點竟然會弄錯。
事件至今,媒體盡是海委會主委管碧玲的聲音與海巡署副署長的說法,不見真正當家的海委會副主委兼海巡署署長周美伍,聯合報記者高凌雲曾點評他「換作別人,可能官場已無發展,周美伍卻屢屢展現奇特的官場生存能力。」檢視此案中海巡署危機處理的運作、周美伍的消聲,其向上管理、辨風向的能力確實高。
回應金門事件,兩岸官方發言都見節制,堅守各自立場、該說的話要說,除此之外避免上綱到兩岸政治定位的爭議。海委會、陸委會強調「限制或禁止水域」,只是重申我方既有規定,不是新的政治主張;大陸國台辦說「兩岸漁民自古以來在廈金海域傳統漁場作業,根本不存在所謂『禁止、限制水域』一說」,這表態也是陸方一貫的立場,不是新說法。陸方大可嗆說,「所謂禁止、限制水域是大陸依法公布的領海基線內水域」,以涉及主權的法律規定來聲明其治理權。但目前為止陸方並沒有殺雞用牛刀,反而文字上還降了一階,不引用法律只說「兩岸漁民自古以來在廈金海域傳統漁場作業」。
陸方的具體行動也見節制,雖然言語上以「根本不存在所謂『禁止、限制水域』」否定臺灣的治理權力,但三次矚目動作,都留下彈性解讀的空間。大陸出動六艘執法船,是貼著金門禁止、限制水域邊緣巡航,沒有跨界;陸方海警船登上我觀光船檢查,是在禁止、限制水域外,是我船跑到人家家裡;而大陸海監船闖入我方海域,是行政船不是武裝船。可見,陸方的言語在形式上否定,實質行為則沒打蛇隨棍上,否定的言語只是確立其基本立場。
陸方行為相對節制,也預示了,其籌碼很多,未來進入我方海域的,行政船可以換為武裝船;除了海警,也可以是海軍。籌碼多,施壓力道就可以逐漸升高,讓形勢愈來愈緊張。中共當下縝密的行動,不代表未來一定會如何,但也不該完全排除陸方以具體行動落實「根本不存在所謂『禁止、限制水域』」的定調。同樣的,針對該水域陸方不講其法律規定,只說「兩岸漁民自古以來在廈金海域傳統漁場作業」,也不該排除未來再有事故,或是兩岸緊張、中美衝突時,大陸會升高言詞論調,不只用否定句不承認臺灣的治理範圍,更用肯定句以法律定位其是大陸的內水或領海。
陸方是否升高形勢,關鍵在美國,若美國介入,面對國際陸方的發言一定要拉到外交部,一定要講國際法,講到領海與主權,屆時這些攪動兩岸政治定位的名詞都得出籠。當下美國官方三度發言,詞語謹慎,希望息事寧人,就剩下臺灣官方,偶而話聲高昂,又不留下點政治縱深,以當緩衝。
臺灣官方的處境是比陸方辛苦,陸方不用應付反對黨,不用面對輿論與立法院,遑論陸方籌碼遠比臺灣多。但就因為形勢受困,講話不能逞一時之快,周美伍與人往來的靈活,海委會可以拿來用於這盤賽局,面對大陸為臺灣官方留下縱深。
EP.7連結 一般兒少觀眾常以主觀喜好評斷節目優劣
2024-12-26 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