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大學洄瀾共好大學社會責任中心等單位,近日在七星潭舉辦了一次淨海、淨灘暨海廢循環再利用活動,成功清理約420公斤廢棄物;未來還計劃擴大復育珊瑚礁群。
延續「國家海洋日」的精神,國立東華大學洄瀾共好大學社會責任中心、能源科技中心和工研院量測中心、花蓮縣海洋生態保育協會、中華電信花蓮營運處等多家花蓮產業,選在七星潭南岸共同舉辦「淨海、淨灘暨海洋廢棄物循環再利用」活動,吸引了約70人參加。
活動當天,志工們潛入海底清理垃圾,共清理出包括寶特瓶、玻璃、漂浮木枝條等約420公斤的海底和海灘廢棄物,並現場完成了約250公斤漂浮木枝條的破碎處理。
東華大學能源科技中心主任白益豪表示,此次活動具有重要的指標性意義,因為台灣許多地區地廣人疏,進行淨灘工作相當困難。
白益豪指出,近年來海洋廢棄物的處理成為熱門議題,今年度與工研院量測中心合作,以公益角度,整合新技術與新思維,導入生物質能科技,運用高溫氣化技術將廢物轉化為能源,並以循環再利用技術製作負碳排放魚礁進行海洋固碳。
預計近期開始擴大「珊瑚礁群、海草」復育的示範規模,希望能獲得更多企業支持,藉此改善海域棲地環境,增加海洋碳匯量。
東華大學洄瀾共好大學社會責任中心說明,海洋垃圾包括從陸地和海岸丟棄的固體廢物,以及暴雨從山林沖刷到海中的漂流木,對環境造成嚴重影響。這些垃圾不僅阻塞港口航道,還污染海域,更嚴重威脅到海洋生物的健康和生存。
海洋生物可能因吞食這些垃圾而受到影響,導致疾病甚至死亡。其中,微膠粒問題尤為嚴重,因為微膠粒可以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對人類健康造成危害。因此,積極而有效地解決海洋垃圾問題,是保護海洋生態和實現永續發展的重要議題。
解決垃圾污染問題不僅需要回收和避免亂丟垃圾,更需要從源頭減少垃圾的產生,並融入日常生活中,避免浪費和過度購買。這些行為的累積,才能真正改變現狀、扭轉困境。